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有副对联描述:“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指的是谁( ) 
    A . 李冰 B . 商鞅 C . 晋文公 D . 老子
  • 2.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以上叙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 
    A . 条件 B . 目的 C . 过程 D . 影响
  • 3. 观察下边的“战国七雄”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的诸侯国标注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4. 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 .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 .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C .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 .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 5.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 诸侯兼并争霸 B . 奴隶制开始瓦解 C .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 封建制度确立
  • 6.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座水利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大运河
  • 7.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 . 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一次飞跃 B . 无正义战争,都是为掠夺人口和土地 C .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形成 D . 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不断举行起义
  • 8.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最能体现夏商周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A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 .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9.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继承爵位)”。此项规定的影响是( ) 
    A . 巩固了中央集权 B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 . 实现了全国统一 D .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10. 公元前328年,秦国伐魏,夺取了上郡,于是今陕西地方全入秦国版图。这一情形的出现是因为秦国( ) 
    A . 主张以德治国 B . 赋税徭役重 C . 顺应改革潮流 D . 统一了车轨
  • 11. 西周的耕作方式是二人两足同踏一耒耜协力翻土,称耦耕。《论语》中称耕牛为“犁牛”,《史记》记载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从材料中可以得知( ) 
    A . 耦耕增加了劳动者工作强度 B . 西周时期已使用畜力进行耕作 C . 孔子的弟子都来自农民家庭 D . 春秋时期已有牛耕的生产方式
二、综合题 
  • 12.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一》 

    1. (1) 概括材料一中的历史信息(不得照抄材料原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 (2) 材料二中,商鞅代表的是哪一阶级?商鞅变法中哪条措施对“守旧群臣”利益损害最大?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推行改革坚持了哪些原则?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与后来秦统一全国有什么联系?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 

     材料二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1. (1) 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2. (2) 材料二中体现了商君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请你写出变法的其他两项措施。 
    3. (3) 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内容说一说这次变法的作用。从这次变法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