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strong><strong>16</strong><strong>题,每题</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分,共</strong><strong>48</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罗马共和国文化象征的西塞罗,曾经去斯多葛学派开创者芝诺的学校(雅典)学习;斯多葛哲学家塞涅卡,也曾做过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高参;罗马著名的皇帝哈德良和马克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创办的学校学习。这表明古罗马文化(     )
    A . 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B . 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C . 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 D . 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 2. (2023·湖北)  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 . 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 . 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 . 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 . 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 3. 16-18世纪,土地贵族的文学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被赶走……”据材料可知 (     )
    A . 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导致传统贵族衰落 B . 圈地运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使贵族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D . 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传统贵族主导的社会秩序
  • 4. (2023·全国乙卷) 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 .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 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 . 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 . 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 5. 1787年宪法制定期间,制宪者们认为建立共和国才是上帝的意旨。因为只有共和才能既保障个人的自由,又实现国家的光荣,正如托克维尔后来所称赞的“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由此可见,美国1787年宪法 (     )
    A . 基本继承了古代雅典民主制度 B . 综合历史因素实现制度创新 C . 保障了各阶层平等参政的权利 D . 隐含着霸权主义的扩张基因
  • 6. 1878年,恩格斯认为“现代的大工业……造成了资产阶级这样一个享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的垄断权的阶级,但(危机表明)它已经无力继续支配那越出了它的控制力量的生产力……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材料认为工业革命 (     )
    A . 推动了西欧福利国家形成 B . 促进了劳资关系改善 C . 客观上加快社会革命步伐 D . 促使了垄断组织形成
  • 7. (2023·湖南模拟) 自由和平等是资产阶级的重要价值追求。北美殖民地在独立的过程中更注重对自由的维护,而法国革命则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这一现象源于(   )
    A .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B . 革命领导阶级的不同 C . 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别 D . 启蒙思想理解的差距
  • 8.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
    A . 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 . 乡土文学思潮进一步发展 C . 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 . 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 9. 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
    A . 导致殖民主义体系崩溃 B . 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C . 标志亚非民族意识觉醒 D . 改变一战后国际秩序
  • 10. 如图为苏俄(联)某经济政策实施前后农业发展情况。该经济政策为 (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 D . 用收购制取代义务交售制
  • 11. 有学者在对1918-1938年世界历史的反思时认为,这是“二十年虚假而又短暂的和平”时期,“和平既不是建立在惩罚的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和解的基础上,这是历史上的重大失败。”这主要反映出一战后的和平 (     )
    A . 孕育了新的危机 B . 实现了冲突化解 C . 损害了大国利益 D . 改变了世界格局
  • 12.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 . 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 B . 工业革命造成阶级分化和对立 C . 工人阶级觉醒并登上历史舞台 D . 工人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 13. 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期间,其主管机构通过发行杂志书籍、制作电影、举办展览等交织并行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国家一些人对美国文化的传统偏见。这体现了 (     )
    A . 经济援助的效果 B . 遏制苏联的目的 C . 意识形态的对立 D . 文化扩张的作用
  • 14. 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
    A .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 . 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 . 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 .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 15. (2023·广州模拟) 1992年9月,第十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强调,不结盟国家要求建立的是基于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公正的世界新秩序,并要求国际社会通过“公开和建设性的对话”建立新的关系。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 . 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B . 提高了第三世界的政治地位 C . 聚焦了发展中国家发展 D . 瓦解了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 16.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反映了 (     )
    A . 全球治理方式有待提升 B . 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C . 国际经济秩序的合理化 D . 全球经济环境日趋恶化
二、材料解析题(共4道题,52分)</strong>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之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1945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石油占三分之一,电力占二分之一……它拥有占世界70%的黄金储备。这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3年至1914年,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主要因素。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并指出美国在经济领域为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采取的措施。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2年和1498年的航海活动及其引起的移民现象和贸易关系的变化很值得人们注意。欧洲人随身带来的病菌乃是他们最强大的征服武器,他们在新世界横扫一切,因为当地居民对欧洲人带来的病菌毫无免疫力。哥伦布大交换不仅涉及人类,而且涉及动物和植物。旧世界的欧洲人不仅把自己,还把许多新的动植物引进新世界。在哥伦布大交换中,新世界也对旧世界有许多贡献,例如将动物方面的火鸡以及许多植物引入旧世界,有一些植物的传入使得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农业产量大大增加。

    ——摘编自[美]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原产农作物中,比玉米更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是番薯。番薯是单位面积产量特别高的粮食作物,亩产几千斤很常见。番薯能耐旱、耐瘠、耐风雨,病虫害也较少,收成比较有把握,适宜于山地、坡地和新垦地栽培,而且不和稻麦争地,可谓“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皆无可弃,其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耄耋食之面不患哽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故而番薯在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农作物中传种尤为迅速,并且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摘编自宋军令《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哥伦布大交换的含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番薯得以推广种植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英国纺织业快速成长,但工厂里照明的蜡烛和鲸油灯常引发火灾。英国和美国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导致鲸油价格飞涨。1806年50盏煤气灯在曼彻斯特的工厂里安装完毕,新照明设施不仅安全,而且更为廉价。其后,企业家温莎又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煤气灯,并改进了煤气制造和输送装置。他还四处游说,募资成立一家全国性的照明公司以大规模推广煤气灯。1820年英国的主要城镇都装上了新灯,1823年全国共铺设300英里供气干线,夜晚的街道立即变得安全了。有了煤气灯,工厂在晚上也能继续运转。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学习,夜校应运而生。大家在晚上也能出门参加社交活动,伦敦那些伟大的俱乐部开始崭露头角。

    ——摘编自[英]詹姆斯·伯克《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煤气灯问世并得以推广的原因。
    2. (2) 据材料,概括煤气灯的发明给英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杜鲁门和他的助手看来,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破坏它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材料二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分析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学者指责苏联挑起冷战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遏制苏联在欧洲扩张所采取的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