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

更新时间:2023-08-20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pán qiú wò lóng般的枝干,不断流向人的心底。
    2. (2)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回信,我很悲伤,不是因为自己的diān pè liú lí而是感慨像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sǒng)    哀(dào)    达(kuàng)   息凝神(bǐng) B . 持(jīn)     模(nǐ)     愧(zuò)     信手来(niān) C . 语(lán)     古(gèn)    佩(qīn)     深痛绝(wù) D . 抖(chàn)    冽(lín)    立(zhù)     人不倦(huì)
  • 3.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复辙 , 发人深思。 B . 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 C . 如果你在沙漠中行走,由于高温的天气,有时候你会看到周围有海市蜃楼的景象。 D .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4.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 .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 . 王安石,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登飞来峰》告诉我们,只要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 . 普希金是俄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两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让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 . “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D . 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先是走进上海,随后飘到美国,继而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 6. 名著阅读

    【一】勇敢的A正在同鲨鱼进行着肉搏大战。他一手抓住鲨鱼的一根鳍,一手紧握匕首不停地捅它的腹部,可就是无法给它致命的一刀,也就是说,无法刺中它的心脏。鲨鱼在拼命地挣扎,疯狂地搅动着海水。

    1. (1) 文段中的A是,他为什么和鲨鱼搏斗?
    2. (2) 说这段话的人是,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以上两段文字选自,作者是
  • 7. 古诗文默写
    1. (1) ,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2. (2) 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
    3. (3) 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 (4)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5. (5) 《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6. (6) 《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的景色,交代深夜候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独无聊心情的两句是:“。”
二、阅读理解(45分)
  • 8.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1) 《唐人绝句精华》认为,诗人并不是责备商女,而是另有深意。你认为作者的“深意”是什么?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表现夜泊秦淮的愉悦。 B . 次句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照应了访题,为下文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 C . 三四句把对历史的咏叹和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地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堪称“绝唱”。 D . 全诗寓情于景,深沉含蓄,语言雄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其匠心,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9.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孔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 , 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 , 辞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法行篇》,有删改)

    【注释】①栗而理:坚实而有纹理。②刿:割伤,刺伤;③情:真诚。④辍然:突然停下来的样子。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李唐来    以为大有所益 B . 香远清       开卷有 C . 瑕适见    而两狼之驱如故 D . 濯清涟不妖   温故知新。
    2.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通过对“菊花”和“牡丹”的批判,突出“莲”的高洁品格。 B . 乙文运用排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对“玉”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C . 甲乙两文托物言志,借“莲”和“玉”,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D . “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3. (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 (4) 比较甲乙两文,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和孔子所说的“君子"有哪些相同点?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叙述。
  • 10. 阅读下面节选文段,完成问题

    ①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A(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③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B(闪、跳、跑)由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④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C(折煞  折损  抬高)我们吗?”

    ⑤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⑥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⑦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D(照料  照看  照顾)这小茅屋。

    ⑧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⑩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⑪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 (1) 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C、D、处。

      A.    B.    C.    D.

    2. (2) 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3. (3) 选文第⑦段运用了插叙?作用是什么?
    4. (4)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
  • 11. 阅读丁立梅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完成问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 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 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 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 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 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竟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 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山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 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 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 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休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⑦ 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 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1. (1) 文章的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 (2) 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 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皱紧眉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 他低着头,把手藏在身后,就像一株连开的花都躲在叶间,一点也不起眼的牛耳朵。(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 (3)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从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 12. 阅读《孩子,该你啃啃骨头了》完成问题。

    孩子,该你啃啃骨头了

    张锦芸

    ① 儿子小时候体弱多病,所以对他照顾特别细致,婆婆对他甚至有一点点溺爱。因此他和所有的独生子女一样,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觉得大家爱他关心他,有好吃的留给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② 一转眼,他长成了一个小小的男子汉,比我还高了。已经十三岁的他,经常踢足球,跑起步来连他爸爸都追不上了。

    ③ 上周六,婆婆和公公来我家玩,我宰了一只鸡,买了一些海鲜,做了丰盛的晚餐。儿子周六肯定去踢球,很迟才会回来,而婆婆和公公饭后要赶回小叔家,周日他们还要送小孙女去学钢琴。我给儿子留了菜,大家就先吃了。

    ④ 天黑透了,儿子才满头大汗地抱着足球回来,进门边换鞋边喊:“妈妈,肚子早唱空城计了!我要美美吃一顿!”儿子洗手坐上饭桌,马上又叫:“妈,给我留的鸡肉怎么这么多骨头啊?我喜欢的螃蟹怎么只留半个?”

    ⑤ 正在看报纸的先生说:“爷爷奶奶那么老,牙齿都松了,难道让他们吃骨头?”“可是,我还小啊!”儿子不满地说。

    ⑥ 我笑了:“你都初中生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上山挑柴卖给灰窑赚初中寄宿的伙食费了。”儿子笑着说:“呵呵,那时是那时,现任都什么年代了?又忆苦思甜啦?”

    ⑦ 先生也笑着说:“现在是该我儿子啃骨头的年代了!在足球场上风驰电掣地奔跑的少年不啃骨头,难道要风烛残年、走路都慢吞吞的老人啃?”

    ⑧ 儿子还是嘟嚏:“可也不能剩一些骨头给我啊!”

    ⑨ 先生正经地说:“没有的事情。留给你的鸡肉,和我们吃的是同样的。至于螃蟹,总共才三个,你爷爷也喜欢,就吃了一整个下酒,我们都只吃半个的。”

    ⑩ 儿子不作声了。

    ⑪“以前,我们都把肉给你吃,骨头都是我们嚼了;很多时候你专挑肉吃,我们也不怪你,因为那时候你真的还小。不过从今天开始,我倒要对你提醒了,我们不会再好似你小时候那么特别优待你了。而你,也应该把自己当大人看待!我们是你的父母在饭桌上可以照顾你。可是,将来,你的同学同事朋友,不能都照顾你的。将来你也有家庭,也有孩子,不可能都是别人照顾你的。从今天起,你更要学会分担,不能仅仅是学会分享!你的牙齿也锋利了,人生的苦与甜,就从啃骨头开始吧!”我认真地说。

    ⑫ 儿子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了头,说:“知道了,妈妈,谢谢。”

    ⑬ 但愿,他能改正。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 (1) 文章第②段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2. (2) 第④段作者特意插入了环境描写“天黑透了”,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的结尾说“但愿,他能改正”,你觉得文中的儿子能改正吗?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4. (4) 文中说:“你更要学会分担,不能仅仅是学会分享!”读了这篇文中,你还学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三、作文(50分)
  • 13. 作文

    一句贴心的鼓励,荡开了心灵的冰花,那是温暖的记忆;一个会心的微笑,驱散了心头的阴霾,那是温暖的记忆;一次悉心的指导,推开了成功的大门,是温暖的记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温暖更珍贵的记忆。

    请以“温暖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③书写工整,不得出现真实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