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22* 梦回繁华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梦回繁...

更新时间:2023-08-10 浏览次数: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biàn)    本(juàn)    林(hàn)     题(bō) B . (guān)    遒(jìn)     取(shè)     杆(wéi) C . 长(shàn)    料(qiào)    青(tà)      拥(cù) D . 纽(shū)     沉(tán)     夫(xiān)    道(chà)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田筹    行旅    修面整容    疏林薄雾 B . 宏敞    摄取    内忧外患    逆水行驶 C . 城郭    酒肆    无遐一顾    无所不备 D . 御下    槽船    繁而不乱    结构严谨
  • 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________,由慢板、________,逐渐进入________、紧板,转而进入________,留下无尽的回味。

    A . 乐章    柔板    快板    尾声 B . 乐章    松板    快板    尾声 C . 乐曲    柔板    快板    末篇 D . 乐曲    松板    快板    末篇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几串噼里啪啦的鞭炮,窗外春寒料峭 , 屋内暖意融融,一整年打拼的疲惫能在这一瞬被治愈。 B . 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C . 一块巨型电子屏幕上缓缓铺陈开来的《清明上河图》受到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D . 汪曾祺的出版热潮至今络绎不绝 , 全集出版只是这个热潮的一部分。
  • 5.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 , 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必经之道) B . 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C . 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D . 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工作,从事)
  • 6.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①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②绘画中的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界线的。

    ③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④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⑤再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A . ②①④③⑤ B . ①③⑤④② C . ②①③⑤④ D . ①④③⑤②
  • 7. 下列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列数字) B .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打比方) C . 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 D . 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分类别)
  •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 . 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长大约18公里左右。 C . 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15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 .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 9.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梦回繁华》是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的。 B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C . 课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D . 本文对《清明上河图》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难能可贵。
  • 10.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 (1)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2. (2)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3. (3)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4. (4) 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二、阅读理解
  • 11. 阅读 

     三星堆遗址 

     ①最近,三星堆再次火了。据某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公众对三星堆博物馆的热情暴增。预订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游客数环比增长近12倍,不少游客还“打飞的”专门去看古蜀文明。 

     ②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 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③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已确定的古文化遣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以及向西延续的“仁胜村”“大堰村”等遗址最为重要。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前后延续2000年,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④从20世纪20 年代末三星堆遗址开始被世人知晓以来,三星堆已历经近100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已出土的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玉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⑤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例如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 

     ⑥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 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1. (1)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说明三星堆遗址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平面呈南宽北窄的梯形。 

       B三星堆出土的如金杖等许多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C三星堆考古出的文物可以明显看出黄河中下游文明的印记。 

       D三星堆遗址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2 000 多年。 

    2. (2)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例如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 

    3. (3) 第②段加点词“迄今”能否删除? 
  • 12. 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 (2) 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3. (3) 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 13.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梦回繁华

    毛宁

        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1.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 (2)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的?请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3. (3) 课文开头两段并没有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是否多余?问什么?(提示:从结构、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4. (4)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中的“相传”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 (5)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什么价值?
    6. (6) 作者在描绘《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时,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14. 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小题。

        ①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②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③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④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注】①胤禛(yìn  zhēn):清朝雍正皇帝。

    1. (1) 结合第②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限26字以内)
    2. (2) 结合第③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
    3. (3) 作者在文中引用“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意在说明什么?
三、语言表达
  • 15. 作者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能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请你也写一段话,介绍你所喜欢的一幅画,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 16. 修改下面的病句。                         
    1. (1) 通过《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2. (2)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世界闻名、名扬中外的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