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7* 孤独之旅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同步练...

更新时间:2023-08-15 浏览次数: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 1. 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shuò) 逗(liáo)  掺杂 置之不理 B . 门(kōu)  胆(què)  嬉闹 歇斯底里 C . (kuàng)  望(tiào)  振奋 仓皇逃蹿 D . 破(cuō)  纯(cuì)  稠密 浩浩荡荡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觅食 温顺 轰隆隆 急促有利 B . 家底 重叠 顶梁柱 浩浩荡荡 C . 驱除 静谧 白芒芒  天昏地暗 D . 濂刀 乖巧  满堂彩 无动于衷
  • 3. 下列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一句是条件复句。 B . “一个悲惨的童话”是偏正短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是主谓短语。 C . “即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会有人和你真心相待,给你无微不至的关心”一句是假设复句。 D . “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旋风卷到天上”。
  • 4. 关于本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曾获“国际安徒生奖”。 B . 文章中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杜小康放鸭的过程,暗线是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C . 本文主人公杜小康家境殷实,学习成绩优异,他利用假期和父亲一起去放鸭。 D . 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杜小康历经磨难、战胜孤独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二、写出下列复句的类型。
  • 5. 句型判断
    1. (1) 只有顺着那条小路往山里走,你才会发现原来山野的内涵竟如此丰富。(   )
    2. (2) 即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会有人和你真心相待,给你无微不至的关心。(   )
    3. (3) 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的,一定的。(   )
三、语段阅读。
  • 6.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人们遇到障碍时,要么____,要么____。②但是这两种方法难道没有弊端吗?③要绕过障碍,就得走弯路,走弯路就会延误抵达目的地的时间。④要摧毁障碍,就得与其进行一场战争;无论胜败,都会给你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⑤所以,消除障碍最好的方法,不是去铲平它,就是去接纳它、包容它。

    1. (1) 请将下面的短语分别填在第①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绕过障碍  B.摧毁障碍 

      人们遇到障碍时,要么,要么

    2. (2) 第④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3) 第⑤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四、综合性学习
  • 7. 一场暴风雨后,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学完这篇课文后,九年级(1)班开展了“我在磨炼中成长”主题班会,请你参加并完成练习。
    1. (1) 班长打算在主题“我在磨炼中成长”的下面再写一句话,但他只写了前半句,请你把后半句补充完整。

      在坎坷中微笑,

    2. (2) 班长邀请你担任本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开场白。
    3. (3) 晓明同学在演讲时忘词了,他对此事耿耿于怀,一连几天唉声叹气的。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你该怎样劝说他呢?
五、 课内阅读
  • 8. 现代文阅读

    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⑪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⑫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⑬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⑭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 (1) 第①自然段在此文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2. (2) 经历暴风雨,拢住走散的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他为什么哭?
    3. (3)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一句中“长大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 (4) 文中第②和第⑬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