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据表分析,最适合描述古代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起(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一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定制《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 . 秩序与统一 B . 人治与法治 C . 扩张与稳定 D . 平乱与治世
  • 2. l3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社会弥漫着一股追逐时尚、讲究排场的奢侈之风。城市市民在学习和模仿贵族阶层的消费方式和审美品位的同时,也不断将自身特有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趣味融入奢侈品的生产之中。由此可知,当时意大利( )。
    A . 人文主义腐蚀社会风气 B . 工商业阶层不断发展壮大 C . 民主政治得到快速发展 D . 底层民众的思想获得解放
  • 3. “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印加……数不清的故事在密林中悄然上演,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是某部著作中的一段描述,可能出自( )。
    A . 《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 B . 《亚历山大远征记》 C . 《探寻古希腊文明》 D . 《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 4. 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许多国家物价飞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关于欧洲“价格革命”原因的认识,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价格革命是新大陆金银的流入所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供求的失衡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
    A . 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B . 后期研究比主流观点更可信 C . 缺少权成人士支持均不合理 D . 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 5. 16至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都命”。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些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其中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是( )。
    A . 哥白尼 B . 布鲁诺 C . 伽利略 D . 牛顿
  • 6. 17至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与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普及。对此阐述准确的一项为( )。
    A . 英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B . 美国通过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共和政体 C . 法国通过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议会共和政体 D . 德国通过颁布1875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 7. 电话是电气时代的产物,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与他的同事试验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以下说法与这一时期阶段特点相吻合的是( )。
    A . 西方社会处于早期殖民扩展阶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B . 西方社会处于工匠经验积累阶段,手工工场兴起发展 C . 西方社会处于生产力跨越式阶段,科技生产紧密结合 D . 西方社会处于民族田家形成阶段,重商主义想想盛行
  • 8.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其吸收与诺鉴前人的理论成果有( )。

    ①德国古典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④剩余价值学说   ⑤唯物史观

    A . ①②③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⑤
  • 9. 某中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甘地、扎格鲁尔、柔地诺的相关史料、据此可以一推断其研究课题是( )。
    A .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B . 第三世外国家的兴起 C .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 .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 10. 列宁在一次报告中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下列对此报告理解正确的是( )。
    A . 第二阶段革命后出现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B . 蕴含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C . 第二阶段革命推翻了封建罗曼诺夫王朝 D . 第一阶段革命性质为社会主义民主革命
  • 11. 下面是某条约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这一条约( )。

    第一,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第二,重划德国疆界

    第三,瓜分德国殖民地

    第四,限制德国军备

    ……

    A . 埋下诸多矛盾隐患 B . 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新体系 C . 使德国被分区占领 D . 加剧了美日在远东地区的矛盾
  • 12. 在下表的选项中,史实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

    1933年希特勒上台组阁

    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

    1945年成立联合国

    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1964年,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9年,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主张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能够反映( )。
    A .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被冲破 B .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 . 社会主义阵营影响力扩大 D . 欧盟崛起挑战了美国霸权
  • 14. 对以下国际组织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 以上经济组织是自由放任政策发展的必然产物 B . 标志资本主义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C . 破坏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金融、贸易的发展 D . 为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霸主提供有利条件
  • 15. 20世纪民族民主运动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从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 )。
    A . 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完全瓦解 B . 促进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 C . 表明了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崛起 D . 直接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16. 下表是不同层级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此表可以说明国际社会( )。

    1999年

    二十国集团组织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2009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

    2015年

    新开发银行成立

    A . 认识到时代主题不再是和平与发展 B . 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 C . 筑牢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意识 D . 以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推动了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筑》

    材料二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变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它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至1870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继比利时之后的是法国,不过,由于若干原因,其发展速度怪得多,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不过,工业化的确逐渐影响了法国北部——在阿尔萨斯一洛林以及里尔、鲁昂和巴黎的周围地区。然而,事实仍旧是,到1914年,法国并未象比利时、英国或德国那样彻底工业化。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这一惊人的进步。同时,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而且,德国政府还通过建立运河网、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

    以及制定能培养出一连串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些因素使德国到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怪得多”以及德国工业革命发展“巨人般步伐”的各自原因。
    2. (2)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的抗战.这是因为西方史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另外,二战后因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火研究的难度。

    ——摘编自庄礼伟《二战史研究不应退酸中国抗战》等

    材料二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城,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摘编自【日】中村朵中村桀《大东亚战争的起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村桀分析的日本侵华原因,并谈一谈对其言论的认识。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20年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柯立芝繁荣、经济大危机

    胡佛自由放任

    20世纪30年代

    开展计划经济建设

    罗斯福新政

    20世纪40年代

    苏联模式

    凯恩斯主义盛行

    20世纪50-60年代

    苏联改革

    建立福利国家

    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70-80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

    戈尔巴乔夫改革

    减少福利政策

    根据上表的内容,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