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汽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末物理...

更新时间:2023-08-22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0分)
  • 1. 下列哪位科学家的名字被命名为功率的单位(  )
    A . 牛顿 B . 焦耳 C . 瓦特 D . 帕斯卡
  • 2. (2022八下·南关期末) 下列物品中,重力约为1N的是(   )
    A . 一枚硬币 B . 两只鸡蛋 C . 三个西瓜 D . 四支铅笔
  • 3. 下列各项是思思在学校的情景,其中他所受的重力做了功的是(  )
    A . 课间操下楼 B . 在操场上奔跑 C . 升旗时伫立不动 D . 坐在凳子上听课
  • 4. 下列现象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A . 匀速转弯的汽车 B . 来回摆动的钟表 C . 空中匀速直线下降的伞兵 D . 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
  • 5. 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
    A . 吸管喝饮料 B . 茶壶 C . 液体压强计 D . 盆景自动给水装置
  • 6. (2023八下·于洪期中) 一个鸡蛋沉在盛有纯水的容器底部,若要使其在水中上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 . 向容器中加盐 B . 向容器中加纯水 C . 倒出一些纯水 D . 轻轻摇晃容器
  • 7. 海上舰艇护航编队在距离较近时,通常采用“前后”队形而非“左右并排”队形进行护航,下列现象中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
    A . 帕斯卡裂桶实验 B . 高原上用普通锅不易煮熟米饭 C . 骆驼的宽大脚掌使其不易陷入流沙 D . 列车进站时乘客应在黄线区域外候车
  • 8. 如图中的现象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 . 纸片托水 B . 橡皮膜外凸 C . 手指夹住铅笔 D . 紧固锤头
  • 9. 2022年2月8日,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上获得金牌。如图是她静止站立在水平领奖台上的情景,此时与她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

    A . 她对领奖台的压力 B . 领奖台受到的重力 C . 领奖台对她的支持力 D . 地面对领奖台的支持力
  • 10. 如图是小车座椅靠背上方的头枕,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情况下对车内的人员造成伤害(  )

    A . 突然减速时 B . 突然刹车时 C . 追尾前车时 D . 被后车追尾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1题,第11—19题每空、每图各1分,第20题8分,第21题5分,共50分)
  • 11. 如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宫殿时利用木棒搬动巨大木料的情景,他们通过横杆、支架、石块等,将巨木的一端抬起,以便将其移到其它地方。

    1. (1) 将巨木的一端抬起,垫上圆木是为了 以便其转移。
    2. (2) 支架下方垫有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了 防止支架陷入地面。
    3. (3) 架在支架上的木棒属于 杠杆;为了更易翘起木料,人们对杠杆施加动力时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杠杆支点。
  • 12. 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于2020年11月28日成功潜入海底10909米,再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海水的密度约为1.04×103kg/m3 , g=10N/kg)
    1. (1) “奋斗者”号在深200m处受到的压强约为 Pa。
    2. (2) 潜水器在水下航行时,需要螺旋桨向后推水前进,说明力的作用是
    3. (3) 不考虑海水的阻力,“奋斗者”号加速下潜时,所受浮力它的总重力。
    4. (4) 如图是该海域海水密度ρ和深度h的关系图,“奋斗者”号浸没在海水后下潜的过程中,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是

  • 13. 某运动员做蹦极运动,从高处自由下落,如图所示。A点是弹性绳自由伸长时的终点,C点是第一次下落的最低点。

    1. (1) 蹦极运动中,橡皮绳发生的是形变。
    2. (2) 运动员在C点受(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
    3. (3) 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从A点到C点下落过程中,橡皮绳的弹性势能;运动员的机械能。(选填“增大”、“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先减小后增大”或“不变”)
  • 14. 如图是“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

    1. (1) 实验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的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
    2. (2) 实验前,压强计如图甲所示,为了使U形管两侧的液面相平____。
      A . 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B . 将U形管右侧管中高出的水抽出 C . 将U形管倾斜放置,使两管液面相平
    3. (3) 比较乙、丙两图,可得结论:同种液体,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4. (4) 比较乙、丁两图,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是错误的,其原因是 
  • 15.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思思先后设计了如图中甲、乙、丙所示三个方案,其中A为木块、B为小车、C为小卡片。

    1. (1) 他将方案甲改进为方案乙是为了
    2. (2) 实验中通过改变钩码的来改变拉力,探究二力平衡力的大小关系。
    3. (3) 用图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时,将小卡片扭转一个角度(如图丁所示),松手后卡片旋转回来
  • 16. 如图是“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实验,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撞击水平长木板上的木块

    1. (1) 在图甲中画出斜面上的钢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 (2) 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判断 的动能大小。
    3. (3) 比较甲、乙两图,以研究动能大小与 的关系。
    4. (4) 若实验装置的水平面绝对光滑,能否通过上述方法来判断动能大小:
  • 17. 思思购买了两双质量不同的运动鞋,为了比较两双鞋子的防滑性,他各取其中一只鞋A和B

    1. (1) 四次实验均需拉着鞋子做运动,图③中桌面对A鞋子的滑动摩擦力为N。
    2. (2) 根据两次实验可知,鞋的防滑性更好。
  • 18. 思思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时,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多次测量,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

    物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动力F/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1

    0.1

    0.7

    0.3

    47.6%

    2

    1

    0.2

    0.7

    0.6

    47.6%

    3

    2

    0.1

    1.1

    0.3

    60.6%

    4

    4

    0.1

    2

    0.3

    1. (1) 滑轮组中定滑轮的作用是
    2. (2) 第4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η=%(保留一位小数)。
    3. (3) 比较 两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与重物被提升高度无关;比较1、3、4三次实验数据可知,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 19. 思思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1. (1)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N。
    2. (2) 比较 两图可知: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3. (3) 比较A、B和C三图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 有关。
    4. (4)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E图中金属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是 N。
    5. (5) 分析实验数据,比较F中液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则ρρ
  • 20. 在学习了密度、浮力、杠杆的相关知识后,思思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测量一个物块的密度,步骤如下。(ρ=1.0×103kg/m3 , g=10N/kg)

    1. (1) 相邻两刻度间距离相等的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刀性杠杆水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2. (2) 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用细线将物块挂于杠杆左侧,将3个钩码挂于右侧,如图乙所示,每个钩码质量0.1kg, 该物体的质量 kg。
    3. (3) 将该物块浸没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调节右侧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物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4. (4) 请计算物块的密度。(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表达式及最后结果)
  • 21. 电动平衡车很受年轻人的喜爱。如图是两轮电动平衡车,其重力为100N,每只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均为20cm2;若思思驾驶该平衡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100m,受到的阻力为40N,求:

    1. (1) 平衡车静止在地面时,车轮对地面的压强;
    2. (2) 行驶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