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连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30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 (2) 将军百战死,。(《木兰诗》)
    3. (3)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 (4)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 (5)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 (6) 古代很多哲理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则谈论人生哲理。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表达了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的道理;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两句诗表达了在取

      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的道理。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jiào duì着瞿秋白的《 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转椅转过来,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2. (2)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wū yè,像波涛在澎湃。
    3. (3)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hǎi shì shèn lóu,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
    4. (4) 古语说得好,“rú shì zhòng fù”;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B . 旅游公路的建设,将道路沿线的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凸现出来,使游客体验文化与自然的和谐。 C . 明天就要奔赴抗洪前线,她一晚上心绪不宁,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迷迷糊糊地酣然入梦 D . 由西方人导演并主持的纪录片《杜甫》,展示了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颇受中外舆论好评。
  • 4. (2023七下·哈尔滨月考)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发展描写了宏伟蓝图,也吹响了青年逐梦的号角(将"描写”改为“绘制”) B . 为了避免不再出现作业随意化现象,学校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将“避免”改为“防止”) C . 这支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共击落敌机超过80多架,打破了敌机不可战胜的神话。(去掉“超过”或“多”) D .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在“互利共赢”后面加上“为核心”)
  • 5. 小明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介绍词,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

    “无论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在西方,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读到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意味深长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

  • 6. 下面对《海底两万里》中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B . 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8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C . 孔塞伊是阿罗纳克斯的仆人,他性格稳重,规规矩矩,为人热情,并且心灵手巧。 D . 《海底两万里》中“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海底观美景”“洋面见海难”等情节惊险离奇,极富幻想,读来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 7. 阅读名著,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人物都有“多面性”,请你根据表格的相关内容填空。                                                                                      

    作品选段

    人物评价

    “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明天你敢再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得出来!”

    虎妞对祥子有真挚的关爱,曾让祥子感受到温暖。但当祥子执意外出拉车,躲着她时,她又表现出①的一面。

    “教授先生,”船长很激动地回答,“我不是你们所说的文明人,为了我个人才能感觉到的理由,我跟整个人类社会断绝了关系。所以人类社会那套规范对我来说行不通,希望您以后不要再在我面前提这些东西了。”我至今仍能看到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他蹲伏在那里,带着令人钦佩的冷静等待着那头巨大的鲨鱼。当鲨鱼冲向他的时候,他异常矫捷地跳到一旁,躲过了鲨鱼的冲击,同时将短刀深深地刺入了鲨鱼的肋部。

    尼摩船长表面看起来冷酷、漠不关心,实则

  • 8. 以重温名著中所写人物为出发点,在《海里两万里》中任选一个人物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批判或者赞美之情。要求语言生动流畅,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骆驼祥子,你就像一面镜子,你的遭遇和命运不仅照出你个人的悲剧,更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二、 阅读(4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不沾污。

    (选自沈括《活板》)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以一铁置铁板上( ) ②持火炀之( ) ③不沾污( )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 ,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绿(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用缣帛者之为纸(叫做) B . 并不便于人(方便) C . 其能(擅长) D . 故天下称“蔡侯纸”(都)
    2.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永 元 九 年 监 作 秘 剑 及 诸 器 械 莫 不 精 工 坚 密 为 后 世 法

    3. (3) “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板”解决了雕板“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①”(用原文回答)的优势;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则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②”(用原文回答)的缺陷。它们均具有③(用自己的话回答)的优点,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各题。

    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诗经》,立马被那些好听的“歌谣”迷上。野外总是天高地阔的,我一会儿化身为那只在河之洲的斑鸠,一会儿又变身为采葛的女子,岁月绵远,天地皆好。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

    ⑤读书却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了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而去。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的,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我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我身边许久,我也没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惘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也没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迷恋,也没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写作的路,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突然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经译注》,岳麓书社出版的,单价七块六毛,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询似的看他,他却无甚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的,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想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都在。每当我的眼光抚过它时,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1. (1)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④段加点词“光华灼灼”写出城里同学的富有、衣着光鲜,神采飞扬,与自己的“渺小”“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自卑的心理。 B . 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照应了开头和标题,收束全文。 C . 本文极力描写阅览室管理员的表情严肃、说话语调冰冷,主要是还原生活的真实,让读者读起来更真切。 D . 文题中的“花”,不单纯指自然界的花,也指美好的事物、温暖的情感。
    2. (2) 文章共有三处描写了“七里香”,请从第⑦段、第⑩段画波浪线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其作用。
    3. (3) 文章写到“我”收到一本不知道是谁寄的《诗经译注》,你认为是谁寄给“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天是怎样黑下来的

    张战

    ①上高一时,我梳一对垂肩短辫,整天睁着眼睛做梦。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一位六十岁的老先生,清瘦,一生气嘴唇就会颤抖。他曾是一位有名的记者,后来打成“右派”,平反后就到我们中学来教书。他允许我上语文课时看小说,或者逃课去新华书店,但对我写的作文很严厉,从没给过高分,每一篇都有很多批语,几乎全是批评。比如我写“夜幕降临了”,我们那时候写夜晚到来都是这么写,而且觉得这真是“好词好句”。他批道:“烂语。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然后把它写出来?”

    ②有一次,作文题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写星期天去看望一个孤老婆婆,帮她搞卫生。我写道:“我买了一些水果,顶着炎炎烈日去看望她。”老师批道:“什么水果?为什么不把名字写出来?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尊严,说出它的名字就是尊重它。”还有一次,作文写《冬天的田野》。我恼了,因为我从没注意过冬天的田野。那不是一片萧瑟,什么也没有吗?我看看周围的同学,个个愁眉苦脸,一脸绝望。我仿佛行侠仗义的英雄,霍地一下站起来说:“我不写。我写不出。这个作文题根本出得不好。”于是,老师的嘴唇剧烈颤抖起来,瞪着我说:“你是瞎子吗?是聋子吗?这世界上难道没有冬天的田野吗?你出去,站到我的办公室去。”

    ③我不知怎么走出去的。外面下着雨,很冷。我站在雨里,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我不去老师的办公室,真愿意这时候突然死了。这时,头上的雨停了,一把大大的黑布伞撑在我头上,老师站在我身后。我回过身,望着老师,哽咽地说:“我恨你。”说完就跑掉了。

    ④我找了把伞,跑到郊外田野里,渐渐忘记了哭。我看见冬天有的田里种了油菜,浅浅的,叶子绿中带着暗蓝色,那颜色仿佛把周围的光线都吃进去了。有的田里没种油菜,也没翻拼,稻茬三四寸长留在田里,在雨中有暗金的光泽。雨很细,落在田土里没有声音,细听又仿佛有声,是土地在缓缓地呼吸。冬天的田野很清透,也很轻盈,让人心里觉得平安。我把这种感觉写在作文里,把作文本从老师办公室的门缝里塞了进去。但我很久不肯跟老师说话。老师并不管我的态度,望着我笑,摇头感叹说:“你太敏感了。”他个子高,望着我说话和笑时总是俯着头,眼神从上往下把我罩住,很无奈,也有无限的宠爱。

    ⑤一直到现在,我都很留意去体会天是怎样黑下来的。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心境,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天黑得很慢,从容优雅,层次分明,像走T台的模特,不停地换装。先披一件灰蓝的纱衣,然后是灰黑色,最后是深黑色,上面缀满闪烁的钻石。有时候,天黑得生猛,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哐的一声铺天盖地下来,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真像小猫的脚步,一点一点地移到你的身边来了。城市里没有真正的天黑,有也是破碎的。乡村的黑夜有狗吠,也有灯光,那是真正的天黑,不透明,厚重柔软,有天鹅绒的质地。

    ⑥每年春天,我都去拜访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当你学会慢慢认识自己,察觉正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有意识地让自己往好的方向努力,你也就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世界: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 (1) 文中从哪三件事表现老师对“我”写作文很严厉,你能依次概括出来吗?(3分)
    2. (2) 这篇文章采用前后照应的手法,你能找出其中的一组并简析它的作用吗?(4分)
    3. (3) “圈点批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你能从修辞的角度,给文中画横线句作出批注吗?(4分)

      雨很细,落在田土里没有声音,细听又仿佛有声,是土地在缓缓地呼吸。

    4. (4) 本文中老师教的作文方法让“我”一生受益,读完文章,你在写作方面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意说一说。(4分)
三、作文(5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中,有许多人会让我们感受到美好。也许是你崇拜的偶像,也许是你尊崇的名家;也许是你敬重的亲人,也许是你知心的朋友;也许是陌生的路人……

    请以“我心中,你最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

    小贴士:写出人物精神,除可以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外,还可以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借助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手法来揭示和凸显人物精神;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谨慎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捎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