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在国家各类节日庆祝活动中,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上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旨在( )
    A . 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B . 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 C . 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D . 提高国家国际影响力
  • 2. 电影《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场战争的胜利(    )
    A . 实现了中国领土完整 B .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 完成了中国的工业化 D . 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 3. 下图是《我国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单位:亿吨)变化示意图》。其中1952年粮食产量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主要因为(    )

    A . 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 B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D .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 4. “各个村子早已组成了没收队伍,在农协委员的率领下,在农民的簇拥下,兴高采烈地涌向地主家去,将耕牛、农具、家私、衣物通通没收……镰刀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在田野中洋溢。欢笑声不仅是因为有一个好收成,而且主要是土地还了家,庄稼汉真的成了土地的主人。”材料所述的现象意味着(    )
    A . 土地私有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B . 地主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权 C . 农民成为了社会规则的制定者 D . 新的生产关系和结构产生
  • 5. 下图是《1952年与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对比图》。促使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 . 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B . “国家制定的计划”顺利实施 C . 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D . “国民经济调整”口号的提出
  • 6. 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    )
    A . 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 B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 . 计划经济建设优势凸显 D .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 7. 下面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     )

    A . “大跃进”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工业化建设运动
  • 8.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这一年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而载入党的史册,同时又以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载入党的史册”。材料中的“这一年”(     )
    A .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全国开始了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C . 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D .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9. 1955年,一个女儿写信给经营私人烟坊的父亲:“我即将大学毕业,前途是多么光明,绝不靠剥削家庭生活,请你安心接受改造。”这里的“改造”是指(    )
    A . 公私合营 B . 统一管理 C . 自主经营 D . 互助合作
  • 10. 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记载: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1958年开始的这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     )
    A . 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B . 久经考验,有效利用钢铁资源 C . 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 11. 下表反映了1963-1965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1963

    1964

    1965

    增长率

    9.50%

    17.60%

    20.40%

    A . 苏联的经济援助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 八字方针的提出
  • 1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1978年下半年,全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召开的讨论会、座谈会共有70多场。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8年年底,中央和省级报刊登载的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共有650余篇。据此可知该文章在当时(    )
    A . 破除“左”的错误束缚 B . 促进了思想解放热潮出现 C . 推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D . 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展
  • 13. “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执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材料中的“政治决断”是指(    )
    A . 开始实行土地改革 B . 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 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4. “1978年,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他们艰苦地干了一年,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自农业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打心里乐开了花”。上述文字描述的对象指向(     )
    A . 参加南泥湾生产的建设者 B .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普通农民 C . 农业合作社里签约的群众 D . 培育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团队
  • 15. 按照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国有企业过去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
    A . 形成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B .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 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 . 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16. 1984年,我国开放了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设立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上述决策说明(     )
    A . 上海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 B . 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 C . 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完全形成 D . 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7.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5098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6421亿美元,10年间增涨了约7倍。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显著变化,主要原因在于(    )
    A . 设置了4个经济特区 B . 开放了多个沿海城市 C . 开放了5个沿江城市 D .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伟大创举。材料中的“伟大创举”来自(    )
    A . 中共十二大 B . 中共十三大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七大
  • 19. (这种制度)……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既有利干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指(    )
    A . 一国两制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政治协商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0.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一国两制”构想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1. 澳门回归祖国后,由于澳门与葡萄牙的历史联系,葡萄牙与欧盟、北约和美国的良好关系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同欧盟、北约和美国关系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近年来,中国与葡萄牙语世界的关系在不断发展。材料反映了澳门回归(    )
    A .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B . 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C . 促进了澳门地区的持续稳定繁荣 D .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外交的发展
  • 22. 《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这表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在于(     )
    A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 海峡两岸实现通航 D . 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 23. 如题下表,这些措施(     )                                                                                                                      

    时间

    措施

    2008年

    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台胞证)“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2013年

    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2015年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 . 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B . 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 . 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D . 表明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 24. 1966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2015年这支部队更名为(     )
    A . 核武部队 B . 火箭军 C . 战略支援部队 D . 战略导弹部队
  • 25. (2020·南县) 2020年6月15日,印度军队在加勒万河谷非法越过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我边防部队发生肢体冲突,出现人员伤亡。印度的这一行为违背了建国初期中印缅三国总理共同倡导的(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不结盟的政策 C .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 反对霸权主义
  • 26. 一位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     )
    A . 《朝鲜停战协定》 B . “一个中国”的原则 C .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27.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反映出中国特色外交的哪一总布局(     )
    A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C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 建立新时代的世界新秩序
  • 28. 在美国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拍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的中国人形象,而2009年关于全球毁灭的《2012》中,中国则成为全世界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这种变迁折射出(     )
    A . 中西意识形态对立激烈 B . 中美战略利益高度一致 C . 美国文化不受政府干预 D . 中美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 29. 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这一贺电是为了祝贺(    )
    A .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 .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30. 据研究,民国时期的《百美图》中的女性不再像传统那样居于室内,而是出现在街道、茶室、公园、溜冰场、电影院等公共场合中。同样,畅销上海的杂志《礼拜六》上的仕女封面的形象由卑微刻板,拘泥守礼变成了自然活泼、自信松弛。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 )
    A . 自由平等成为社会的新风尚 B . 女性个性得到一定程度解放 C . 人性化、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D . 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创新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工业化建设方面,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帮助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将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政权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重工业的支持。同时,国家通过三大改造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支持和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

    ——百度《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三:到1987年,在生产领域中,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从改革前的;20种减少到6种;流通领域中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从改革前的188种减少到23种。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小商品和计划外商品都由市场调节。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并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式”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32. 有学者认为:从一百年前开始,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系列探索和奋斗,从积累到勃发,从量变到质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伟大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1956年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 (1) 根据材料,指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2. (2)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选择材料中的2―3个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按照格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格式一观点:……论述:……结论:……

  • 33.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总理先生,我要感谢您作的如此盛情和意味深长的讲话。此时此刻,通过电讯的奇迹,在观看在聆听我们的讲话的人数是空前的。也许,我们在这里的演讲不会长留于人们心中,但我们在这里做的是能改变世界……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如果我们两国相互敌视,那么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世界的前途就会暗淡无光。但是,如果我们能找到相互合作的共同立场,那么实现和平的机会就将无法估量的大大增加。

    ——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欢迎晚宴上的演讲词

    材料三:

    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行。

    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在杭州成功举行。

    2017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2020年巴西联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印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南非共和国领导人以视频的方式举行了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

    2020年中国与欧盟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环境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 (2) 材料二是两种不同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