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练习

更新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35 类型:同步测试
一、 选择题(总分40分)
  • 1. (2018·德州)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
    A . 牧野之战 B . 涿鹿之战 C . 城濮之战 D . 巨鹿之战
  • 2. 历史传说中蕴含着很多历史信息。相传教民耕种,传播农业技术,为民治病,遍尝百草的英雄人物是(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蚩尤 D . 大禹
  • 3. 下图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③、④位置应该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

    A . 黄帝、炎帝 B . 炎帝、黄帝 C . 炎黄部落、华夏族 D . 华夏族、汉族
  • 4. 下列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情况相符(   )
    A . 北京人时期 B . 山顶洞人时期 C . 半坡居民时期 D .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 5. 国庆节期间,小明同学一家去浙江绍兴会稽山旅游,游览了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其中有一副歌颂这位历史人物的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
    A . 炎黄大战蚩尤 B . 炎帝发明历法 C . 神农尝百草 D . 大禹治水
  • 6. 中国被称为“丝绸的故乡”,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的是(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仓颉 D . 嫘祖
  • 7.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吞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
    A . 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 . 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 . 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 . 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 8. (2021九上·石城月考)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 炎帝和黄帝 B . 仓颉和嫘祖 C . 尧和舜 D . 隶首和大禹
  • 9.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这段话表述的是(   )
    A . 汉族的形成 B . 华夏族的形成 C . 少数民族的形成 D . 古代各民族相互对立
  • 10. (2021·盐城)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 . 禅让 B . 世袭 C . 分封 D . 专制
  • 11. 据史书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
    A . 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B . 由单一的部族演变而来 C . 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D . 完全保留各部族的差异
  • 12. 下图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  )

    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④他发明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③④
  • 13.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或传说共同彰显了古代先民(    )
    A . 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抗争精神 B .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 C .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D . 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 14. 《史记》记载:尧年老时召开部族联盟议事会议,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传给舜;舜年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这种推举首领的办法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材料中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
    A . 推举自己的亲人 B . 推举有才能的人 C . 推举贤德的人 D . 推举实力强大的人
  • 15. (2021·常德)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    )
    A .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 . 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 C .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D . 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 16. (2018七下·苏州开学考)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 . 分封制 B . 世袭制 C . 禅让制 D . 宗法制
  • 17. (2017七上·灌云月考)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于贤德之人的制度被称为(  )
    A . 世袭制 B . 禅让制 C . 民主制 D . 分封制
  • 18. 下图的人物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并全身心投入治水工作,最终解除了水患,得到人民爱戴,他被称为(  )

    A . 黄帝 B . 大禹 C . 蚩尤 D . 炎帝
  • 19. 传说中关于炎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  )

    ①首创耒耜 ②制作陶器 ③教民通商 ④发明纺织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20. 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  )
    A . 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B . 品德高尚,让位给尧 C .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 . 发明耒耜,教民农耕
二、非选择题(总分6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材料三

     

    1. (1) 传说中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两个人物是谁?
    2. (2) 材料二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试举一例说明。
    3. (3) 材料三纪念的人是谁?请用一句话对他作出简单评价。
  • 22.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先民智慧]

    材料一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材料二 黄帝陵(下图)

    [民主政治]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杰出首领]

    材料四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仍留有许多尧、舜、禹的传说和名胜古迹。

      

    图一 历山的舜王坪     图二 芮城的大禹渡     图三 临汾的尧庙

    1. (1) 材料一中的“神农”是谁?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贡献?
    2. (2) 黄帝陵是中华儿女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圣地。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你会向游客介绍黄帝的哪些事迹?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
    4. (4) 请你将上述图片按担任联盟首领的先后排列。结合当今社会现实,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 23. (2017七上·岱岳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

    材料二:舜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

    材料三:禹治水十分辛苦,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

    1. (1) 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与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有关?请指出这一制度的主要做法。
    2. (2) 传说中,尧和舜有哪些贡献?
    3. (3) 我们从尧、舜、禹身上学习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