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19 浏览次数:2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 1.  王祯的《农书》于1313年刊印问世,此后不断被翻刻和模仿。该书序言中的一个“备”字,点出了王祯力图综合南北农业技术,为地方官员提供一本完备的养民知识汇编的编撰意图。这表明元代( )
    A . 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B . 经济发展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 C . 民间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 2.  中同近代数学家李善兰专注于研究西方数学,曾自署对联“小学略通书数,大隐不在山林”,并在1859年出版的译著中希望“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这体现了( )
    A . “实业救国”思潮 B . “经世致用”思想 C . “中体西用”观念 D . “民主科学”主张
  • 3.  西欧中古时期出现诸多白诩为类似古代罗马帝国的“帝国”,都难以维系且得不到普遍认可,但拜占庭帝国始终自称为“罗马帝国”,并被后人称为“第二罗马帝国”,直到1453年最终灭亡。这主要由于拜占庭帝国( )
    A . 继承并发展了罗马帝国政治体制 B . 军事技术和兵器驰名中古世界 C . 奠定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化基础 D . 支持并推进基督教文化的发展
  • 4.  有学者说:“唐朝初年,支持统一战争的,主要是河东的经济力量。高宗以前,政府的漕粮则主要出自关东。当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河北平原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黄河流域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 . 税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 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D . 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于北方
  • 5.  隆庆四年,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俺答汗在答谢表中说道:“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近年各边时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隆庆和议( )
    A . 解决了明朝内陆边疆的危机 B . 提高了朝贡贸易的地位 C . 顺应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D . 调整了农牧经济的格局
  • 6.  从1863年起,俄商在汉口先后开设了顺丰、新泰等砖茶厂,最初“招人包办,监制砖茶”,“其后改用蒸汽压力机。……初时,制造俄销砖茶之原料为零碎之茶末,后因贸易日渐发展、乃将品质良好之茶叶,用机器磨成粉末以制砖茶。”俄商从与英商并立到最后垄断了汉口茶叶外销。这说明,当时( )
    A . 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B . 新商业经营形式开始引入中国 C . 商业需要推动生产工艺的改良 D . 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 7.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选出的辖区政府18名委员中,有共产党员7名,徐特立(共产党员)当即申请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递补。此政治实践( )
    A .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B . 借鉴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 C . 削弱了边区政权的建设力量 D .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 8.  唐代,海上贸易货物中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大量增多。输入的货物除了象、犀牛,古贝(棉布)等外,西方人士还把波斯工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入我国。出口的除丝织品外,还有大量的瓷器以及茶叶、铜镜、文具、书籍等。由此可知,唐代海上贸易( )
    A . 丰富了中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B . 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 C . 推动了中西方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 D . 以追求政治目的为主
  • 9.  在1642年《垄断法》(世界第一部专利法)颁布前,英国在纺织和冶铁工业上仅有一项发明,而此后短短一百多年间,英国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由此可知,英国的专利制度( )
    A . 加快了英国的法治建设 B . 得益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C . 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 D . 有助于科学与技术结合
  • 10.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拉丁美洲出现了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和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这些运动的共同点是( )
    A . 倡导以仁爱、非暴力为思想核心 B . 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 . 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发生 D . 无产阶级是各国运动的领导者
  • 11.  自1884年德国颁布工伤保险法规后,法国、奥地利、英国等国相继实施了工伤保险。根据国际劳工局调查统计,1925年世界上共有7个国家将上下班途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纳入工伤保险的范畴,1963年则有50多个国家将其视为工伤保险事故。这一变化旨在( )
    A . 经济危机呼唤国家干预 B . 劳资矛盾呈现激化的趋势 C .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 . 企业用工制度不断的完善
  • 12.  黄河行经河北平原,每当汛期河道呈现漫流状态,洪水奔流,四溢成泽,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如图是史前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遗址分布图。据此图可以推知,史前时期( )
     
    A . 黄河上游地区重视水利的兴修 B . 河北平原腹心地带生产力水平较落后 C . 各遗存对外来文化呈排斥态度 D . 黄河流域持续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宣布进行“新政”。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颁布自治章程,实行城乡分治,在各城镇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许多城市中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指出,要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工业生产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通过实行一系列城市管理彻底组织化的措施,形成了由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官方化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半官方化社会团体等纵向组织构成的组织网络。区政府按照市政府机构的构成在本级设立相应部门,进行辖区内城市事务的管理工作,这种强调上下相互对口的机构设置方式组成专业性“条条”;从对上归口管理的角度,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形成了另一种“条条”关系。 

     ——摘编自陈松川《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社会有许多救助、济贫的思想,以国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最为有名。《礼记》曰:“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先秦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救济的实践基础,如齐桓公时期采用的“赈孤寡,收贫病”。汉朝为穷人设立了专门的收容机关。唐宋时期,出现专门救助贫穷老人、病人、残疾人及孤儿机构。元明清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济的措施得以完备,出现了“问责”条文,民间救助得以发展。元明两代以养济院为主,另外还设安乐堂、栖流所、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 

    ——摘编自诸葛至辉等《浅议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 7亿多,贫困发生率下降为5.7%,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截至2015年年底,减少到了5575万人。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困标准逐年提高,贫困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绝对贫困”问题减少了,“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显著。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已不适应中国新时期的扶贫要求,要打破禁锢思维,寻找新的突破口,就需要建立新的扶贫工作体系,而精准的贫困人口“进入——退出”制度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济贫实践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 15. (2023·怀柔三模)   总路线是党和国家在某个历史阶段指导全盘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各方面具体工作路线和政策的总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想法,12月,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这条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5月29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指出:“在党的路线已经确定以后,全党的任务,全国人民中一切积极分子的任务,就是贯彻执行这条路线,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使总路线的灯塔照耀全国人民的一切工作。”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条路线中任选两条,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