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记...

更新时间:2023-06-23 浏览次数:33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八下·肇源月考) 阅读《越过心灵的阿尔卑斯山》,回答问题。

    越过心灵的阿尔卑斯山

    麦子拿着音乐书走上讲台前,怯怯地看了一眼班主任老师。麦子发现,班主任老师脸上带着微笑,眼神中满是期待和关爱。

    麦子的心里像揣了一只兔子,惴惴不安。麦子其实挺感激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的,打从深山中的村小升入镇里的初中学校后,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一直对寡言少语的他关爱有加。但自卑却像一座横亘在内心深处的阿尔卑斯山,让自幼家境贫寒的麦子在渴望融入班集体却又害怕融入班集体的矛盾中始终无法跨越。

    麦子喜欢唱歌,不过那些优美的歌声通常是属于麦子个人的。麦子想唱歌时,就会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寻一寂静之处,择一青石而坐。清新的山风穿过一片竹林徐徐而来,一群群鸟儿从空中掠过,麦子深深地吸口气,一曲又一曲美妙的歌儿便从容地由麥子的喉咙中悠扬地飘出。此时的麦子,完全陶醉在个人的王国里,自信、勇敢、坚强。当然,在每堂课前第一次铃声响后,麦子也会随同学们在文娱委员的领唱下一起高歌,然而,麦子优美的歌声却湮没于全班六十多个同学的合唱中。

    麦子上了讲台,面对底下黑压压的一片脑袋,突然间就后悔了:咋没找个借口,婉拒班主任老师的要求?

    转瞬,麦子又想,即便找个借口,班主任老师也断然不会答应。班主任老师在这次“展示自我”的活动开展前就已经强调,每个同学都必须走上讲台,哪怕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或者朗诵一首简短的古诗,甚至跟同学们说上几句温暖的心里话,也算圆满完成了活动任务。只有一种方式是行不通的,那就是拒绝上讲台,即便你有一千个理由。

    麦子不由得转头看了看旁边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依然满脸微笑,还冲麦子点了点头。

    麦子当然知道,那是班主任老师在鼓励自己。麦子红着脸,结结巴巴地对同学们说:“我……我……我给大家唱……唱首歌!”

    热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将期待的目光投向麦子,麦子慌乱地打开手上的音乐书,有意识地遮住半个脸,然后深深地吸了口气,一曲优美的《童年》便在教室里回荡开来。

    麦子很投入,似乎置身无人的山坡,就连手上的音乐书倒着拿也没发觉。

    一曲终了,掌声如约响起。

    麦子放下书,才吃惊地发现,手中的书居然是倒着拿的。

    麦子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演技拙劣的魔术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戏早被观众看穿,而自己居然毫无察觉。

    麦子的脸像初升的太阳,红得纯净而通透。

    麦子暗想,班主任老师就在身边,明明看到自己倒着拿书,为什么不提醒?同学们都看到了,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嘲笑?就连班上平常最喜欢找碴儿逗乐子的同学乐乐也没有站出来。

    麦子悻悻地走下讲台,班主任老师却轻轻地用征询的口吻说:“麦子,唱得太好了!能再给同学们来一曲吗?”

    麦子的脸又一次红了。麦子的信心像秋风中的落叶,一点一点往下坠落。

    “麦子!麦子!”全班同学突然异口同声呼喊起来。

    有节奏的掌声也随着呼喊响起来。

    麦子热血沸腾,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内心汹涌。

    麦子折身走上讲台,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书,面对同学们清了清嗓子。

    这一次,麦子没有害羞,没有怯场,从从容容地唱起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一曲终了,麦子感到无比的轻松,麦子觉得敞开的心灵被阳光照射后,竟是那样的快乐和自由。让麦子更庆幸的是,通过这次活动,自己终于勇敢地跨越了内心的那座阿尔卑斯山。

    麦子再一次感激地看了看老师,看了看同学们,然后迈着轻松而自信的步伐走下讲台。

    掌声再一次响起,经久不息。(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第7期)

    1. (1) 请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概括麦子的心理活动。

      情节

      心情

      麦子走上讲台前

      麦子上了讲台

      麦子走下讲台

      麦子再次走上讲台

      热血沸腾

      麦子再次走下讲台

    2. (2) 文章第2、3段运用了什么叙述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3. (3) 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麦子红着脸,结结巴巴地对同学们说:“我……我……我给大家唱……唱首歌!”

    4. (4) 其实在生活中,像麦子这样的学生也有很多。同学小凯擅长打篮球,可是因学习成绩差而感到自卑。请你以朋友的身份对他说几句劝勉的话。
  • 2. (2023八下·慈溪期中) 文学类文本作品阅读。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ㅤㅤ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ㅤㅤ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ㅤ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ㅤㅤ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ㅤ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ㅤㅤ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ㅤ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ㅤ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ㅤ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ㅤㅤ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ㅤㅤ“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ㅤ《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ㅤ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ㅤ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ㅤㅤ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ㅤㅤ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ㅤ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ㅤ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ㅤ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ㅤㅤ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ㅤ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ㅤㅤ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ㅤ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ㅤㅤ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ㅤ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 (1) 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侍家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2. (2) 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总算被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体会加点词或比喻的妙处)

      ②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 (3)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章22、23小节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链接材料)

      ㅤㅤ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百度

      ㅤㅤ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 3. (2023八下·合肥期中)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落在童年的雨

    ㅤㅤ①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

    ㅤㅤ②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

    ㅤㅤ③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收拢后堆放在避雨的角落。

    ㅤㅤ④风越刮越猛,吹过殷实的田野,翻滚金色的巨浪。只见父亲顺着风奔跑,母亲挑着一担稻谷,艰难缓慢地挡住风吹去的方向,我扛着小半袋刚刚收获的稻谷跟在母亲背后,编织袋里汇集的泥水从最低的一角流淌出来,顺着我的肩膀,渗透我的衣服,一股掺杂着稻谷芳香和汗水咸味儿的气息扑鼻而来。

    ㅤㅤ⑤风夹着清凉的湿气,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从他所站的位置,我猜想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稻谷的收拢重任。风越来越沉,被水汽拖累。风止,雨至。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一瞬间,我和母亲被蜂拥而至的雨柱团团包围,前方、后背、左边、右侧,一片片混沌不清的迷雾,一声声万马齐喑的嘈杂,一股股尘埃落定的泥腥。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脚下的耕基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变得艰难。

    ㅤㅤ⑥前面是一个小土坡,母亲试图踩上去,右脚落上去时用力踩实,人和扁担歪成斜坡状,左脚想跟进时,一个踉跄,连人带筐翻倒在土坡下,稻谷洒落在泥泞的路面和稻田里。母亲瘫坐在泥里,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回头看着我,强忍着没有哭出,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上前把母亲扶起,和母亲一起把洒落的稻谷捧入箩筐。雨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我们冒雨前行,被雨幕遮蔽,被声响掩埋,被凉气冲淡,消失在旷野的乡间骤雨中。

    ㅤㅤ⑦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

    ㅤㅤ⑧“爸爸,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雨还在下,我和儿子站立在楼道里。一个想法急切地跳了出来,“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

    ㅤㅤ⑨我拉着儿子的手,漫步走在雨中。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湿透的衣衫紧紧裹着我们的身体,雨水浸透衣服,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清爽却带着一丝凉意。

    (作者李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 第③段使用了倒叙的方式,让文章波澜起伏,更有可读性。 B . 作者童年的经历对于他的人生具有重大的影响,让作者理解父母,变得成熟。 C .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因为一段往事引发了对于孩子教育的思考。 D . 文中我的父母的形象是,勤劳能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2. (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暴雨,带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回忆,大风, →回忆, ,和父母冒雨前行→现在,暴雨,

    3. (3)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

      ②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从修辞的角度)

    4. (4) 文章以“落在童年的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 (5) 第⑧段“我”为什么“急切”地跳出一个想法?儿子为什么“愣”了一下?之后“欣然接受”说明了什么?
  • 4. (2023八下·慈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①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②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③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④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⑥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⑦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⑧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⑨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⑩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⑪“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⑫《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⑬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⑭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⑮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 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⑯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⑰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⑱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⑲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⑳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㉑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㉒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㉓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㉔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㉕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 (1) 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你在下面的空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概括“侍家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家堂—— 家堂—— 家堂

    2. (2) 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品读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总算被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茧,井井有条。(从加点字和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句子)

    3. (3) 文章的第、小节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全文和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百度

      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尼克松《不战而胜》

  • 5. (2023八下·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陪父母看戏

    刘玉新

    ①自从春晚走进了电视,就很少现场看戏了。

    ②那天夜晚,是个意外的惊喜。中央民族歌舞团来到了长阳,中央一级的歌舞剧团在清江演出并不多见。

    ③于是,我决定一定要陪父母看场戏。年近八旬的父母长年在地里劳作,少有机会现场亲眼看到这么高级别的歌舞表演。他们一听说,立马答应去看。

    ④当我们入座的时候,剧务人员正在调试灯光和音响,礼堂的楼上楼下很热闹。父母是第一次坐在这么好的礼堂看戏,看得出来,他们有些局促也有些紧张,戏还没开始,就生怕挡住了别人,很在意前后左右的议论。

    ⑤我心里明白,歌舞类的表演隔这么远,既看不清演员的长相,也看不清动作的细节,只能凭感觉看看舞蹈队形,听听演唱的歌声。

    ⑥现场看戏,或许找的就是这种感觉,舞台的感觉,色彩的感觉,声音的感觉,真实地让人觉得触摸到了节目的厚度、高度和宽度。

    ⑦这种感觉,我曾带着父母游览车溪的时候有过。在车溪看民俗表演,母亲一听就特别熟,不仅喜欢看,还时不时地跟着哼几句。那天,母亲算是又找到了年轻时在大队戏台上的感觉。几十年过去了,她没想到,当年的山歌小调如今还有人专门表演,那调门、那身姿、那行头比过去更好,舞台的背景更漂亮,加上现代化的声光色电,看一场演出就像是过年看大戏。

    ⑧为了找到感觉,我特意又带父亲参观了王家坝人民公社,从墙上的语录到食堂门口的记账黑板,从过道走到戏台子,父亲一边看一边点头,那是他曾经有过的生活。沈姐的语文课堂。他看着我,虽然没多说话,但那意思分明告诉我,生活的积淀值得记忆,记忆的点滴需要回味。

    看着两个老人斤斤有味地看戏,我的思绪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小时候,我们常常追着赶着父母去看戏看电影。最小的一个,不是母亲从怀里朝上举着看,就是骑在父亲脖子上看,至于他们看没看,若干年后才懂得,他们看戏只是顶了个名。一大堆孩子,管了小的又怕丢了大的,一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哪还有精力去看台上究竟演了些什么呢?

    ⑩印象最深的是我六岁那年,资丘举办白求恩展览,其诱惑力不下于看戏,我死缠烂打要跟着父亲去,父亲没法子,只好连夜带着我赶路。人山人海,没地方坐下,更没地方睡觉。我几乎是被父亲拎着胳膊一路踮着脚小跑去的。一路所过,我看到的尽是别人的后脑壳和脚后跟,来回六十多里路,当我一头趴在自家堂屋的时候,我浑身的筋骨都散架了。

    ⑪现在,我们长大了,不再需要举着顶着了,也不会死缠烂打了,但父母也老了。来的路上,我们一人搀扶一个,不是他们已走不动,而是从小就传递给我们的一种爱意,自然而然地延续了下来。或许就像小时候举着托着我们看戏一样,搀扶成了一种亲近,搀扶成了一种守护,搀扶也成了一种感情上的无言交流。

    ⑫趁着台上换场的时候,我拧开矿泉水瓶盖,递到父母手中,解解渴,也驱驱热气。交谈中,父母都说节目好看,到底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表演,水平就是不一样,来得值!

    ⑬节目一个一个地演,我看到父母看得很专注,生怕漏掉一个细节。散场的时候,我们等别人都出了礼堂才退场。

    ⑭天空蔚蓝,一轮明月照得泉溪河的水面上波光点点。风拂过小桥,人走在上面,很凉爽很舒服。以后还有好戏看,我依然要带上父母,就像小时候回家伏在父母的肩背上醉在月色里,醉在好戏里。

    1. (1) 找出第⑨段划线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错别字:   应改为:

    2. (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事件

      那天夜晚

      游览车溪时

      “我”带父母在车溪看民俗表演,又带父亲参观王家坝人民公社。

      长大了

      “我”期待再陪父母看戏

    3. (3)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4. (4) 结合全文,理解⑦⑧两段的作用。
    5. (5) 本文第⑭段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好戏”,请分别说说你对这两处“好戏”的理解。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

  • 6. (2022八下·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未接来电

    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个未接来电,上面显示“老王”,脑子里立即血往上涌,心里咯噔一下,一边回拨电话,一边胡乱地想着,是不是我爸脑梗又犯了?未接来电是二十分钟之前,可千万别有什么事呀!

    ②这么害怕的原因是,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可能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有天中午,他突然觉得左侧的手脚发麻,说话也说不清楚,我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③医生说这是一过性的脑梗,有的自己能恢复过来,像我爸这种,持续二十分钟就自己好了,有的恢复不过来,就比较麻烦……

    ④记不清我爸这是第几次因为类似的情况住院,说真的,每次都把我吓个半死。医生说,也不要过于紧张,现在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也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只说清淡饮食,适度运动,这次发现血糖也有点高,让尽量少吃米面。

    ⑤住院一周后出院休养了段时间,我爸说在城里住得憋得慌,感觉像坐牢,坚持回老家了。

    ⑥在电话拨通等待的期间,我非常懊恼睡前没有检查手机,可能是白天开会把手机设成静音忘记调回来。我不停地祈祷老爸赶紧接电话,每滴一声,一分一秒都是无比漫长和煎熬,心想别晕过去了,不然老年手机的声音响起来,震耳欲聋的他不可能听不到啊。越想越怕,眼泪都急出来了,电话还是没人接。

    ⑦紧接着又打了一遍,很快就接通了,听到我爸熟悉的声音,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我哽咽着问,爸,你没事吧?!

    ⑧爸说,怎么了,没啥大事呀,不是医生说不让喝米粥嘛,你给买的豆浆机收到了,但我按照说明书使用,为啥响了一会儿,又停了,然后再响一会儿又停了,是不是寄的路上被摔坏了!?

    ⑨我听后彻底松了口气说,没事儿,停下来的时候是在加热,反复几次,等滴滴的声音响了以后就完全熟了,也打好了,倒出来冷一下就可以喝了。

    ⑩他说“那我挂了,我得赶紧盯着去。”

    ⑪“不用盯。”我说。

    ⑫“不看着哪能行?”他坚持道。

    ⑬我说:“好,那你看着吧。”

    ⑭挂了电话,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身上寒意彻骨,寒冬清晨,我只穿了件单层的睡衣,站着那么久也没觉得冷,也忘记原本起来是要去卫生间的。

    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深夜或者是清晨,特别害怕听到手机铃响,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他年纪大了,又一个人独住,生怕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

    ⑯思来想去,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陪在他左右,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或者是平时父亲打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问有事没事,没事挂了忙着呢,这样敷衍应付,他可能会多打几次电话过来,也不至于他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就把我吓破了胆。

    ⑰如果你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父母的电话,那也恰恰说明,你对父母关心度不够。因为所有的恐慌和胡猜乱想,都是因为茫然和未知。凡事用心了努力,就会知己知彼,自然胸有成竹,也能泰然处之,做事如此,孝心亦是啊。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2) 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3. (3) 结合语境赏析第⑮段划线句子。
    4. (4) 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②—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5. (5) 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难以割舍,选文和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在表达对父母的情感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参考材料对本文进行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选自朱自清《背影》

      材料二: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 7. (2023八下·瓯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②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 (1) 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2. (2) 第①段中人称由“他们”变为“你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②段中“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
    3. (3)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②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 8. (2023八下·孝感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朋友老卢

           ①第一次上老卢家走访时,老卢窝着身子懒洋洋地躺在破沙发上,一点都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

           ②其实老卢不老,不过四十出头。老卢的石匠手艺在村里很有用武之地,年头到年尾基本没得空闲,日子原本也过得有滋有味的。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老卢干活时不小心从屋顶滑落,伤了脊椎,从此干不了体力活,这上有老下有小的,成了贫困户一点也不奇怪。听村干部说,老卢原本性格挺好的,乡里乡亲相处得不错,伤了以后就变了, 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摊上老卢这样的贫困户,我还是有些嘀咕的。不过我想,只要我真心对他好,就算是块冰,也能够慢慢融化。

           ③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去老卢家,有时带些油米水果慰问金,有时空着手,老卢一律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跟我说不了三句话。不过,老卢家人倒是对我挺热情的。

           ④然而,有两件事让我有些生气。

           ⑤先说第一件事。贫困户家门口都要钉一张连心卡,金属的,上面写着贫困户和帮扶干部的姓名及联系电话。钉的时候,老卢倒也没阻拦,只在一旁木然看着。然而,当我再次走访时,连心卡没了踪影。问老卢,老卢爱搭不理地说,不知道,你又没叫我守着。没办法,只得又去领了一张来重新钉上。可这次更绝,当我走访完下一户路经老卢家时,新钉的连心卡又不翼而飞了。将老卢儿子叫过一旁细问,却是老卢撬下来给扔了。责问老卢,老卢依旧冷冰冰的,咋不钉你家门口?对此,我也无奈,就算再钉上去,也得被老卢撬了。

           ⑥还有件事。老卢因干不了体力活,我便介绍老卢去我朋友厂里当门卫,老卢答应得很爽快,我当即给朋友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说,上次跟你说的,我帮扶的贫困户到你厂里当门卫……才说这么一句,老卢就黑着脸打断了我,冷冷地说,别说了,我不去。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卢哪根神经突然短路了。然后是好说歹说的,可老卢油盐不浸,说多了,一句要去你自去。然后不再理我。

           ⑦这事以后,我对老卢便失去了信心,虽然依旧每周一次上户走访,或送慰问品慰问金,或帮着打扫卫生,或什么也不干,例行公事。都说帮扶干部要和贫困户攀亲戚交朋友,我自认为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可老卢从来没给过我好脸色。有一次,我还买了些鱼肉准备跟老卢一家吃一餐连心饭,可老卢拉长看脸硬是没给我做,并得我灰头土脸的。

           ⑧当然,老卢也从来没有麻烦过我。因此,当有一天我正在县里上班,接到了老卢电话,我心情格外好,估计是老卢终于有事主动找我帮忙了。电话里老卢支支吾吾,听了半天才听明白,原本老卢去市里办事,遭了小偷,已是身无分文。这事倒也好办,找个市里的朋友,安排老卢吃个饭,然后买张车票送上车便成。

           ⑨很简单一件事。然而,第二天上午,老卢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进门便很诚恳地向我道谢,多少让我有些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卢竟然跟我聊天,且聊得不亦乐乎。聊着聊着,我突然想起件事来,便问老卢,三年下来,虽然没帮什么大忙,但送温暖的事做了不少,自掏腰包也好几千块,可老卢你却从来没说过半个谢字,这次不过是举手之劳,怎么还登门致谢呢?老卢突然便有些腼腆,一会儿才说,你那朋友跟我说,你跟他说,我是你朋友,让他招待好了。

           ⑩这怎么了?我有些恍惚。老卢抬头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你说我是你朋友,没说我是贫困户。

    ⑪我心里一阵震动,不由得握过老卢的手,眼睛竟然有些湿润……

    1. (1) 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表神态的关键词

      老卢心情

      木然、爱搭不理

      不高兴

      不去当门卫

      生气

      没给“我”做连心饭

      拉长着脸

      登门致谢

      腼腆

    2.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老卢)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

    3. (3)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卢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 (4) 这篇小说以帮扶干部“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 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 (1) 选文中为什么说李先生被杀是昆明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2. (2) 从句式特点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②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3. (3) 简析下面语句中人称变化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 10. (2023八下·义乌月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人能够看轻你的梦想

    ①我曾在暑期吉他班里,替朋友客串半个月的老师。

    ②点名的时候,竟有个拘谨的中年女人答“到”。我吃了一惊,按她的年龄和衣着,应该出现在小区的秧歌队,或者公园的健身操行列才对。可是,她却怀抱着吉他,坐在一群青春飞扬的少年中间。少年们纤柔的手指如得宠的精灵,弹拨扫按,轻松洒脱,很快就会弹简单的曲子了。而她的手枯瘦粗糙,显得极为僵硬。一个星期过去了,她还在笨拙地练习爬格子。

    ③起先,我还担心会有同学笑话她,可大家看上去都特别尊重她,包括那些学生的家长,也对她很客气,我不禁有些诧异。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从学生口中知道了她的故事。

    ④五岁那年,她爱上了小朋友家的钢琴,乖巧的孩子大哭大闹起来。家境虽清寒,可她也是父母的豌豆公主。父亲答应,十五岁时一定送她一架钢琴。

    ⑤她总怕父母会忘记,于是,每个生日都撒着娇,要他们承诺了再承诺。可真的快到十五岁了,她却终于明白,父母肩上的担子太沉了,老老小小一大家人,都靠他们的肩膀撑着呢。十五岁那天,点燃蜡烛后,父亲与母亲对视着,有些欲言又止的尴尬。懂事的她掏出一把口琴,笑着吹起了《生日快乐》。弟妹们抢着吃蛋糕,简陋的屋子里满是笑声。她握着口琴,感觉这就是自己的钢琴,只不过变小了,很乖地贴在掌心。

    ⑥初中毕业后,她在一家火锅城做了服务员。天天忙到深夜,腿和脚都肿了,头发里全是火锅的味道。可想到自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还能慢慢攒起买钢琴的钱,她的心便成了琴键,叮叮咚咚地响着些小小的快乐。

    ⑦婚后,丈夫深爱善解人意的她,也为她的梦想动容。丈夫为她买来许多钢琴磁带,只要走进小小的家,就会有她爱的音乐。她在音乐里做家务,在音乐里给丈夫发短信,嘱咐他开车要小心。连小小的儿子,听见钢琴曲也会手舞足蹈。

    ⑧看着陶醉的儿子,她的心有一种幸福的痛惜。她辞去了服务员的工作,去一个菜市场,专门给人杀鸡剖鱼。活儿虽苦,可挣得也比从前多。

    ⑨儿子上小学了,就在他们喜气洋洋去选钢琴时,老家的舅舅打来了电话,说他的小女儿得了腿病,没钱做手术。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十六岁的女孩的腿上。那个花季少女,也应该有许多水晶般的梦想吧。

    ⑩这时候,两家的老人,也渐渐成了医院的常客。他们夫妻都是家中的老大,照顾老人,帮助弟妹,所有的担子都一股脑地压过来,日子一直过得忙忙碌碌。

    ⑪不知不觉间,儿子已上了高中。那是个争气的孩子,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可是,她的手开始莫名其妙地痛。拖了很久才做检查,诊断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关节已经僵硬变形。吃药,理疗,效果都不太明显,每天早晨都痛到痉挛。儿子用奖学金替她买了一把吉他。儿子说:“妈,你先试试这个,活动活动手指。等以后,我给你买钢琴。”儿子长得比父亲还高了,黑黑的眉毛,宽宽的肩膀,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丈夫为她报了这个暑期班,于是,她抱着吉他来了。她笑呵呵地说:“从口琴到吉他,我离钢琴又近了一步。”

    ⑫接着,儿子以《妈妈的梦想》为题,参加了地区举办的中学生演讲大赛。讲完妈妈的故事后,[A]他深情地说:“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

    ⑬结业的那天早晨,她也上台表演。尽管她平时练得很熟了,可此时那些调皮的音符,显然不想听命于那双痉挛的手。一首简单的曲子,她弹得艰难无比,额上的汗都微微沁出。我心里默默想:她的手,一定很痛吧!

    ⑭同学们在台下轻轻为她伴唱:你已归来,我忧愁消散,让我忘记,你已漂泊多年,让我深信,你爱我像从前,多年以前,多年以前……我怔住了,我从未听过这样动人的合唱。生硬艰涩的弹奏,渐渐变得柔和动人。[B]我端详着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她的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执着地爱着音乐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⑮一曲终了,所有的少年都自动起立,并长时间热烈地鼓掌,大家轮流上前拥抱她,像拥抱自己的母亲。我也静静地站起来,向这位大我十九岁的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

    ⑯她是个普通人,既懂得抗争,又懂得妥协;她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却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她乐观地活着,什么都不抱怨;她活出了独立的生命个体特有的精彩,所以没有人能够看轻她的梦想。

    1. (1)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标题“没有人能够看轻你的梦想”的含义。
    2. (2)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A]他深情地说:“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B]我端详着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她的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 (3) 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 (4) 本文在记叙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 11. (2023八下·滁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葵花地廖静仁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襄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颊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 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⑤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夫,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⑥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⑦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⑧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⑨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光明日报》2023年2月10日,有删改)

    1. (1)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A . ①②段之间 B . ②③段之间 C . ③④段之间
    2. (2)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

    3. (3) 第③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祖母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5. (5) 文章结尾处“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 葵花地呢”有什么内涵?
  • 12. (2023八下·义乌月考) 文学作品阅读

    没有人能够看轻你的梦想

    ①我曾在暑期吉他班里,替朋友客串半个月的老师。

    ②点名的时候,竟有个拘谨的中年女人答“到”。我吃了一惊,按她的年龄和衣着,应该出现在小区的秧歌队,或者公园的健身操行列才对。可是,她却怀抱着吉他,坐在一群青春飞扬的少年中间。少年们纤柔的手指如得宠的精灵,弹拨扫按,轻松洒脱,很快就会弹简单的曲子了。而她的手枯瘦粗糙,显得极为僵硬。一个星期过去了,她还在笨拙地练习爬格子。

    ③起先,我还担心会有同学笑话她,可大家看上去都特别尊重她,包括那些学生的家长,也对她很客气,我不禁有些诧异。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从学生口中知道了她的故事。

    ④五岁那年,她爱上了小朋友家的钢琴,乖巧的孩子大哭大闹起来。家境虽清寒,可她也是父母的豌豆公主。父亲答应,十五岁时一定送她一架钢琴。

    ⑤她总怕父母会忘记,于是,每个生日都撒着娇,要他们承诺了再承诺。可真的快到十五岁了,她却终于明白,父母肩上的担子太沉了,老老小小一大家人,都靠他们的肩膀撑着呢。十五岁那天,点燃蜡烛后,父亲与母亲对视着,有些欲言又止的尴尬。懂事的她掏出一把口琴,笑着吹起了《生日快乐》。弟妹们抢着吃蛋糕,简陋的屋子里满是笑声。她握着口琴,感觉这就是自己的钢琴,只不过变小了,很乖地贴在掌心。

    ⑥初中毕业后,她在一家火锅城做了服务员。天天忙到深夜,腿和脚都肿了,头发里全是火锅的味道。可想到自己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还能慢慢攒起买钢琴的钱,她的心便成了琴键,叮叮咚咚地响着些小小的快乐。

    ⑦婚后,丈夫深爱善解人意的她,也为她的梦想动容。丈夫为她买来许多钢琴磁带,只要走进小小的家,就会有她爱的音乐。她在音乐里做家务,在音乐里给丈夫发短信,嘱咐他开车要小心。连小小的儿子,听见钢琴曲也会手舞足蹈。

    ⑧看着陶醉的儿子,她的心有一种幸福的痛惜。她辞去了服务员的工作,去一个菜市场,专门给人杀鸡剖鱼。活儿虽苦,可挣得也比从前多。

    ⑨儿子上小学了,就在他们喜气洋洋去选钢琴时,老家的舅舅打来了电话,说他的小女儿得了腿病,没钱做手术。全家一致同意,将两代人的梦想,移植到那个十六岁的女孩的腿上。那个花季少女,也应该有许多水晶般的梦想吧。

    ⑩这时候,两家的老人,也渐渐成了医院的常客。他们夫妻都是家中的老大,照顾老人,帮助弟妹,所有的担子都一股脑地压过来,日子一直过得忙忙碌碌。

    ⑪不知不觉间,儿子已上了高中。那是个争气的孩子,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可是,她的手开始莫名其妙地痛。拖了很久才做检查,诊断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关节已经僵硬变形。吃药,理疗,效果都不太明显,每天早晨都痛到痉挛。儿子用奖学金替她买了一把吉他。儿子说:“妈,你先试试这个,活动活动手指。等以后,我给你买钢琴。”儿子长得比父亲还高了,黑黑的眉毛,宽宽的肩膀,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丈夫为她报了这个暑期班,于是,她抱着吉他来了。她笑呵呵地说:“从口琴到吉他,我离钢琴又近了一步。”

    ⑫接着,儿子以《妈妈的梦想》为题,参加了地区举办的中学生演讲大赛。讲完妈妈的故事后,[A]他深情地说:“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

    ⑬结业的那天早晨,她也上台表演。尽管她平时练得很熟了,可此时那些调皮的音符,显然不想听命于那双痉挛的手。一首简单的曲子,她弹得艰难无比,额上的汗都微微沁出。我心里默默想:她的手,一定很痛吧!

    ⑭同学们在台下轻轻为她伴唱:你已归来,我忧愁消散,让我忘记,你已漂泊多年,让我深信,你爱我像从前,多年以前,多年以前……我怔住了,我从未听过这样动人的合唱。生硬艰涩的弹奏,渐渐变得柔和动人。[B]我端详着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她的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执着地爱着音乐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⑮一曲终了,所有的少年都自动起立,并长时间热烈地鼓掌,大家轮流上前拥抱她,像拥抱自己的母亲。我也静静地站起来,向这位大我十九岁的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

    ⑯她是个普通人,既懂得抗争,又懂得妥协;她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却从不回避生活的责任;她乐观地活着,什么都不抱怨;她活出了独立的生命个体特有的精彩,所以没有人能够看轻她的梦想。

    1. (1)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标题“没有人能够看轻你的梦想”的含义。
    2. (2)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A]他深情地说:“妈妈的梦想,就像我幼时叠的纸飞机,被风揉过,被雨泡过,也落满了岁月的尘埃。可是只要举起来,呵一口气用力飞出去,它仍然是一架满载人生喜悦的飞机,而不是一团面容愁惨的废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B]我端详着这个四十二岁的学生:她的唇微抿,面容安静如水,眼睛里有淡淡的光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 (3)  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 (4)  本文在记叙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 13. 课外阅读

    北门看戏

    已是深秋,空中斜飞着雨丝,一股浓浓的寒意包裹着夜色。

    戏台搭建在北门的大榕树下,台下靠椅、长条凳沿街整齐摆放。台上热情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小城上空,戏的开演应该有一段时间了吧?几百个位置,座无虚席。我装着一副凝神入迷的样子,恐怕错过每一个动作或是每一句唱词。

    此时的夜晚,我感觉突然鲜活了起来。台上的角色与台下的角色就是不灭的灯盏。

    祖辈们热衷于看戏,似乎看戏成了他们特有的娱乐方式。以至于有看戏的消息,总是不胫而走。儿时的我经常听见哪里开始唱戏了,唱什么曲目的戏,哪里来的戏班子,等等。也有年老的戏迷,不顾路远,专程赶去看戏。观看结束,戏的各种情节总能获得一番热烈讨论。

    外公健在的时候,尤其喜欢看戏。老生、小生、武旦、丫鬟,京戏中的人物总是评论得头头是道,当然,也会有板有眼地唱上几段。听说一般开始“做戏”的日子,总要挑个好日子,寓意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小镇方圆的鸣山、水亭、万全等地方,一到看戏的时间,就成了网红的打卡点。为了尽快赶上戏的开场,甚至哪里可以抄小路,都一清二楚。匆忙的午饭后,三五成群,结伴而行,那股兴奋劲,彼此之间熟悉或陌生的微笑,发自心底的诚恳问候,让他们在这段或长或短的看戏路上,不再是冷漠。

    小时候,我也曾零星地看过两回戏,说是看戏,更准确地说是热衷于类似捉迷藏的游戏,在喧闹的人群中,歪着头吃着心爱的薯片,你追我赶,乐此不疲。跑累了,接下来的点子也即将派上用场,大家捂着嘴,眯着眼,蹑手蹑脚地偷偷去张望着台后门缝空隙里的一举一动,个子矮小的,就地搬来一张小板凳,踮起脚尖,使劲地朝门的空隙里看,既看热闹,也看稀罕。心目中的演员,原来可以如此惬意夸张地在自己脸上刷饰涂抹。浓黑的眉毛,红艳的双唇,倾注了对戏台上人物的所有艳羡。也总有邻家的男孩儿,美滋滋地炫耀着自己玩具刀枪之类的收获,得意扬扬地显摆道:“这是在看戏的地方买的。”于是,看戏的地方不仅仅局限于看戏,花上几块钱,还可以有吃的,有玩的,真是个简单又温馨的好地方。其实,我根本不会享受“看戏”的乐趣,也不懂戏的曲折情节以及有关荡气回肠的故事内容。

    台上,长长的水袖浮动间,似水波灵动,微妙清美。或回眸一笑,或顾影自怜,总有千年的尘埃等待落定,碎花一样的步伐,含蓄深沉。女子若有重重心事,水袖挥舞间,情到深处,又是演绎着与谁有关的故事?

    戏还在继续,我只好收走停留在台上的目光。走远,台上女子的声音若即若离。我一路上在想,倘若我能够好好坐下来欣赏这出戏,是否该有另一番味道?

    (摘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4期)

    1. (1)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运用插叙,用较多篇幅描写回忆,这样会不会冲淡文章主题?为什么?
    3. (3) 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4) 阅读全文,你认为作者认真看戏了吗?请从文章中找出依据。
  • 14. 课外阅读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钦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1. (1) 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古镇的?
    2. (2) 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作者连用五个“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3. (3) 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不“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 (4) 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第③段用的是“他”字,而第⑦段用的则是“她”字。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5. (5) 本文的作者想通过“古镇”诉说些什么感悟和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
  • 15. (2023八下·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梧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遍布的寒霜,不由得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我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的。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在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里,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若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能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头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他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了,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的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 . 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C . 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D . 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2. (2)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在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里,循着香来到院子中。 (赏析加点词语)

      ②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赏析句子)

    3. (3) 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写了花籽的哪三次传递?请简要概括。
    5. (5) 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