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通化市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1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39.0分)
  • 1.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庠序学校”是“明人伦”之所,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这表明孟子(   )
    A . 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 B . 崇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C . 注重道德伦理的自觉 D . 力图建立专制统治秩序
  • 2. 汉代光禄勋职掌宫殿门户宿卫,唐代正名为“吏部”,掌管全国人事事务;汉代卫尉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唐代称为“兵部”,掌管全国军事事务,职名始正。这些变化体现了(   )
    A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 三省六部制的成熟 C . 各司其职效率提高 D . 国的观念愈发凸显
  • 3. 如表宋元时期龙泉青瓷风格对比表。历史上出现如表中这种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审美特征

    宋代

    器型:胎薄釉犀,精美瑞巧(质地之美似玉器)

    釉色:重质轻纹,重色轻饰(蕴籍隽永,深具禅意)

    元代

    器型:古朴厚重,形制硕大

    装饰:纹饰繁复,紧密饱满

    造型与铭文:大盘、大碗、高足碗等;蒙古族的八思巴文等

    A . 烧制技术的进步 B . 管理制度的创新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社会文化的变迁
  • 4. 明前期,在南直隶鼎甲(每科殿试取中的一甲三名)进士中,出自平民家庭者占比为33.33%;明后期,在南直隶鼎甲进士中,出自官宦和仅有学校功名家庭者数量明显增多,出自平民家庭者占比则降为9.09%。这一数据可用于说明明代(   )
    A . 政治特权对社会公平的破坏 B . 社会阶层的分化流动 C . 经济发展对科举风气的影响 D . 学校教育的畸形发展
  • 5.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书院均改为新式学堂,在政府的各种奖励政策之下,1904年新式学堂才4476所,到1910年已有42696所。这反映出当时(   )
    A . 政府的教育理念发生根本转变 B . 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嬗变 C . 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D . 新式教育与官吏选拔相结合
  • 6. 如表1912-193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表(单位:%)。如表数据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时间

    轻工业(纤维、食品等)

    重工业(机器、金属等)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912年

    54.7

    10.9

    13.7

    3.6

    1926年

    43.6

    25.2

    18.9

    2.9

    1930年

    33.6

    21.6

    27.9

    2.9

    1933年

    20.4

    25.8

    32.6

    5.2

    1936年

    14.3

    13.5

    47.0

    6.5

    A . 交易商品结构单一 B . 工业体系较为完善 C .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D . 新式工业有所发展
  • 7. 1922年7月,党的二大改变了一大确立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立场,提出要“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这一变化(   )
    A . 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必然要求 B . 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重要转变 C . 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正确方向 D . 明确了首次国共合作的政治路线
  • 8. “一五”计划期间,一批中央级的国营出版社在北京成立,如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地质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等。至1957年年底,在北京的中央级出版社有60多家。这些出版单位的成立(   )
    A . 确立了北京的行业龙头地位 B . 适应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C . 完善了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D . 反映了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 9. (2022高三上·恩施月考) 乌鲁克、乌尔是先后在平原称雄的苏美尔城邦,尼尼微、巴比伦则渐次成为当时周边世界的重要贸易中心,这些地区考古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用楔形文字写就的泥板文书,其中多数是与商业贸易、管理活动有关的。这种状况利于(   )
    A . 两河流域民主政治确立 B . 确保西亚文明的连续性 C . 西亚文明的发展与传播 D . 西亚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 10. 明后期,在南直隶鼎甲进士中,出自官宦和仅有学校功名家庭者数量明显增多,出自平民家庭者占比则降为9.09%。这一数据可用于说明明代(   )
    A . 政治特权对社会公平的破坏 B . 社会阶层的分化流动 C . 经济发展对科举风气的影响 D . 学校教育的畸形发展
  • 11. 针对中世纪基督教会轻视体育教育,卢梭提出:“欲培养学生的智力,必须常常教他锻炼身体,使他成为一个有体力的人,他不久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这一思想(   )
    A . 反映了宗教改革对人的解放 B . 促进了法国体育运动的兴起 C .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教育理念 D .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 12. 下图为1811—1841年英国农业和工商运输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变化折线图。图示变化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英国(   )

    A . 技术变革推动产业发展 B . 产业升级导致农业衰退 C . 垄断组织促进社会就业 D . 贫富分化情况严重加剧
  • 13. 据统计,1960-1990年,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4.2%,而同期全世界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3.9%。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把印度、韩国、巴西、墨西哥及东盟诸国等列为新兴市场,将其确定为今后出口和投资的重点。上述现象表明(   )
    A . 美国政府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B . 经济全球化主导力量发生变化 C .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力量壮大 D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基本定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0分)
  • 14. (2023·怀化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的学者认为:“清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联合汉族上层人士和蒙古贵族而组成的……”皇太极明确强调“以力服人,不如令人衷心悦服之为贵也”。康熙皇帝认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政府制定民族政策的另一项原则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世宗明确指出:“恩威二字,万不可偏用,偏用之,目前虽有小效,将来必更遗大患,非为国家图久安之策。”他还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俗”。清朝民族政治统治政策包括满洲根本或首崇满洲、满蒙联姻、笼络汉族、招执少数民族、巡狩与木兰秋称等。清朝民族行政管理政策包括:行省制、军府制、盟旗制、土司制、伯克制、驻藏大臣制、改土归流等。清朝经济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停止和退还圈地、鼓励垦荒、派官指导、蠲免赋税、移民实边等。戴选先生指出:“在广阔的版图内,中国各民族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高峰。”

    ——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更加系统化。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召开洛川会议,要求“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38年10月,在毛泽东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及其相应的决议中指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彝、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93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调查和研究了回回民族和蒙古族的历史和现状,起草了《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提出党对回族和蒙古民族正确的民族政策。在1941年制定的《晋察冀边区建设主张》中规定:“边区的所有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一律享有平等自由权利:甲、互相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乙、在民主选举中,应予少数民族以优待,反对看不起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

    ——摘编自李资源、莫炳坤《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新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新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政策制定方面的历史启示。
  • 15. 材料:如图为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范围内白银流动示意图。

    围绕“新航路开辟后的白银流动”,从上图中任选一条或者多条白银流动方向,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条与白银流动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阐释。(要求:①写出所选白银流动方向和与其对应的史实;②阐释须包含所举史实的历史依据以及对该史实的评价;③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