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6-24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综合
  • 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家国情怀古不变地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从无数磨难中觉醒,愈变愈强,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鞠躬尽瘁 , 以己之力锲而不舍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历史浪潮中。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担当的责任心,他(她)所做的事情,也许并不是妇(rú)皆知。和平年代,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得五彩斑(lán),他们也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

    1. (1) 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古不变    而不舍    妇(rú)皆知    五彩斑(lán)

    2. (2) 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鞠躬尽瘁 B . 锲而不舍 C . 当之无愧 D . 锋芒毕露
二、选择题
  • 2.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了改进老师和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进行趣味知识网络答题活动。 B . 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C .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D . 不仅桑葚味甜汁多,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还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衰老等作用。
  • 3. 下列加点字词性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的战士,敌人这样狠,对朝鲜人民却是那么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A . 介词 连词 副词 B . 动词 叹词 副词 C . 介词 连词 形容词 D . 动词 连词 形容词
  • 4.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B .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双引号表示引用) C .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 .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
三、名著阅读
  • 5. 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回答问题。

    “动手没你的,我先告诉你,外边还有一大帮人呢!快着,拿钱!我看面子,你别不知好歹!" A的眼神非常的难看了。

    “我招谁惹谁了?!”祥子带着哭音,说完又坐在床沿上。

    “你谁也没招;就是碰在点儿上了!人就是得胎里富,咱们都是底儿上的。什么也甭再说了!”A摇了摇头,似有无限的感慨。“得了,自当是我委屈了你,别再磨烦了!”祥子又想了会儿,没办法。他的手哆嗦着,把闷葫芦罐儿从被子里掏了出来。

    “我看看!”A笑了,一把将瓦罐接过来,往墙上一碰。

     祥子看着那些钱洒在地上,心要裂开。

    选段中的A是谁?他怎么把祥子辛辛苦苦攒的钱敲诈走的?

四、句子默写
  • 6. 古诗文默写。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深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④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岑参《逢入京使》中“”两句诗写出了思念家园的悲伤;《木兰诗》中“ ”两句诗写出了木兰为报效国家,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

五、选择题
  • 7.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冼星海作词,光未然谱曲。 B .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C . 《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D . 《老王》作者杨绛,这是一篇小说。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六、综合性学习
  • 8. 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它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七年级某班开展了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A”……这些箴言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家国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根深蒂固的支撑,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魂。岁月长河激荡民族精神,百年沧桑砥砺家国情怀。正因为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B;邓稼先隐姓埋名扎戈壁,鞠躬尽瘁扬国威;边防官兵热血青春铸界碑,军魂英魄写忠诚……

    上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同学拟写的活动前言,请根据语境,将A、B两处补写完整。

七、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夜读》

    【注释】①炳烛:点燃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吕蒙曰        已暮矣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敢轻吾射/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B . 以我酌油知/大兄何见事晚乎 C . 公亦此自矜/蒙辞军中多务 D . 钱不湿/结友
    3. (3) 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 (4) 结合内容,写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
八、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老王》选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1. (1) 这几段文字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 (2) 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一段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 (3) “十个还是二十个”说明鸡蛋的个数并不难数,但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4. (4) 现实生活中,若遇到像“老王”这样境遇的人,你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
  • 11. 阅读

    【材料一】

    “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尚书正义》的注释是:“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华民族以文章、服饰的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辽宁日报》

    【材料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立夏物候农谚表

    分期

    初候

    二候

    三候

    物候现象

    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雨水丰盈,大气潮热,蚯蚓掘土而出

    王瓜(药用爬藤植物)快速攀爬成长

    农业谚语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注: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对节气进行的细分。

    ——《二十四节气画卷》

    【材料三】

    “夏”字含义丰富,有面向南方之意。夏季来临,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在京城南郊行迎夏礼。而民间则是把葱、蒜一类的荤菜系上红绳,挂在门窗上,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则是在村口或门里挂起大木秤,大家轮流称重。司秤人一面报数,一面讲着吉利话。这一风俗体现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夏天潮热,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吃凉面、凉皮的风俗,是因为夏至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

    ——《节日之书》

    【材料四】

    对夏天的观察,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观察到夏天雷阵雨骤来疾去,写出了《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名句。收藏于江宁省博物馆的国画长卷《荷乡清夏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描绘了夏季的湖光山色。“夏”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在古人看来,夏季是宽容地滋养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在春天被呵护哺育的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

    ——《从“夏”中领略成长之意》

    1. (1) 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 B . 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初候之时,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C . 我国民间夏天挂葱蒜、称人、吃凉面的风俗,都有驱虫避害和尝新之意。 D . 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夏天的观察。
    2. (2) 适逢初夏时节,班级进行“夏之美”主题式学习。某同学收集了以上四则材料,整理成下面的学习资料卡片。请你帮助他填写未完成的部分。

      “夏之美”主题式学习资料卡

      学习内容

      学习思考

      学习收获

      “夏”之义

      “大国曰夏”有何深刻含义?

      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

      物候与农谚有何作用?

      指导农事

      “夏”之俗

      形式多样,富有趣味,表达美好愿望

      “夏”之思

      “夏”蕴含着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 12.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柿红秋意浓

    ①徐志摩曾说“庭院是一片静,看当头月好”,一种恬静安谧,如深山小溪,在心头潺潺流淌。

    ②早年间,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它斜立在清亮的卤汀河边,筛风弄月,自在妩媚。夏天枝叶遮天蔽日,秋天,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霜降时分由橘黄变成通红。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盏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渲染得分外妖娆。

    ③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母亲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柿子树,如同凝望自己的儿孙,眼里射出奇异的光彩。

    ④我们欣喜地剥开柿子皮,放在嘴边,轻轻一吸,柿汁就进入口中,满嘴的软甜、绵润、滑滋在舌蕾上绽开;那深藏腹中的软核,光润酥软,嚼起来是美滋滋、滑嫩嫩,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

    ⑤秋雨潇潇,满地卷积的红黄柿叶,仿佛是一幅秋天的写意。柿树叶子愈见稀疏,但所剩无几的柿子却更加红艳光鲜,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⑥“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有些柿子结在很高的枝头上,倔强地翘首于枝巅,色彩灼灼如火,格外抢眼,如吉祥的灯盏,照亮秋末的寂寞和萧索。刘禹锡《咏红柿子》诗曰“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把这种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⑦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先选色泽金黄、萼尖薄黄的柿子,用刨子刨净外围硬皮,保留接近柿子萼盘和果梗的梗皮。然后将刨净外皮的柿果摊放在院子里曝晒,再用手轻轻地捏成扁圆形。霜降前后,将柿饼摊放在凉爽的地方,使柿饼糖分外溢,其表面出现白霜即成。尝一口,肉肥而甜润。

    ⑧每当晚霞染红天际的时候,暮色清凉而欢悦。一家人围坐在小院里的桑木桌旁,剥食着鲜嫩的菱角和芡实,品尝着母亲做的柿饼,整个院子,都氤氲着柿子淡淡的香味儿。小院的秋夜格外静美,那密密的柿叶滤着月光映在地上,是清简的素描。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

    ⑨而今妻子擅做软炸柿子。将柿子去皮,捣碎,成柿子果酱。然后加入面粉混合均匀,搅拌成橙黄色湿性面团。将枣泥、果仁、黑芝麻粉混合,作为馅料。最后将馅料包入面团中压扁,放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即可。我们吃得齿颊生香,不忍卒筷。

    ⑩柿子,色艳味美,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唐代白居易有“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之赞叹;唐代李益留下“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的佳句;清代查慎行钟情柿饼,赞其“齿疏宜软美,喉润觉清空”。

    ⑪国画大师齐白石喜画柿子,因其与事、世、市等字谐音,寓意吉祥。柿子以没骨画出,叶筋和枝杈勾勒较淡,凸显叶片中的柿子。画作构图饱满,色彩热烈,显示出一种喜庆、乐观的情绪。

    ⑫喜欢老树画中题诗:“空山绝人迹,柿子挂枝头。秋风一过耳,无喜亦无愁。”柿子红艳在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姿态温婉清美,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如一盏盏红灯笼,灵动了恬淡而喧嚣的日子。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

    1. (1) 围绕柿子,母亲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结合文章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中的划线句。

      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盏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渲染得分外妖烧。

    3. (3)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选文第⑨段进行赏析。
    4. (4) 文章中多处引用了诗句,有什么妙处?
    5. (5) 品读选文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九、作文
  • 13.  记忆中,总会有一些东西撞击你的心灵,在你的心海里激起朵朵浪花。

    请以《心海里的那朵浪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按题目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14. 走过一片沙滩,会留下一串脚印;走过一条小路,会留下你的身影;走过一段岁月,会留下永久的记忆……

    请以《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补全题目;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