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28 浏览次数:153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
  • 1. 积累与运用

    蒙昧之初,文字突围

    【材料】

    汉字

    诗句

    评点

    采菊东篱下,①_____(陶渊明《饮酒》)

    《饮酒》中的“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的发现,有悠然的情味。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②_____③_____(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中的“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抱负。

    望江南•闲梦远

    南唐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

    ⊙说文解字

    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 (1) 根据积累,补全名句。
    2. (2) 紧扣“看”字,参考另两处评点,自选角度完成【甲】处评点。
    3. (3) 结合诗歌,参考“望”的甲骨文,分析“望江南”词牌的抒情之妙。
    4. (4) 辞典中将“望、见、观”解释为“看”。你认为合理吗?

      甲骨文:望,表示登高远眺。

      (《说文》)

  • 2. 结合【材料】,阐释你的理解。

    【材料】

    ①造字从象形开始,这没问题,树木就画成 , 水流就画成 , 不能熄灭的火就画成 , 鸟兽虫鱼比较麻烦,但照画。然而看似眼花缭乱的眼前世界,原来这么经不起这样深耕密植的摹写,原来我们肉眼可见的世界,较之于我们的思维,显得如此单薄而且疏阔,我们好多重要无比、非想非说非写不可的东西,原来都不成像在肉眼可见的世界之中。

    ②除了众多难以捕捉的抽象概念之外,在原先具象摹写的世界里也一定有新的麻烦跑出来,那就是具象事物的再分割和细腻辨别的问题。

    ③语言怎么解决这样的困境呢?让我们回想一下事实上,用声音而不是线条造型来命名的语言根本就没意识到如此的断裂困境,管你具象抽象,管你要怎么进行细部分割,它一视同仁赋予一个独特的、不和他者混淆的声音就行了,非常简单方便。大约所有的文字系统都在这阶段转了向,古埃及尤其是率先走上这条路的先驱者之一。今天,我们在纸莎草上面看到比方说一只美丽的鸟子,可能只代表了一个类似a的发音,和任何翱翔于尼罗河上的禽类一点点关系也没有,那种以为可以看图说话、想卖弄点小聪明的人会死得很难看。

    ④这里,中国文字还是有志气些,不屈服地留在实像世界中继续拼搏,其结果便是甲骨文中特别“肥大”的会意字和指事。几乎每一个字都像一幅画,一个来自极细腻观察和极惊人想象力的创造成果,值得一个个用画框框起来存留观赏。

    ⑤但如此一个一个拼了老命造出来的字,却也说明了中国人还没找到一个更方便、更一劳永逸的大量造字方法,毕竟,不这样不算真正解决了困境。

    中国人对造字的最终解答,就是形声字的发明和使用。

    (唐诺《文字的故事》,有删改)

    ⊙困境突围

    1. (1) 小乐认为:“汉字那么美,那么好,仍然存在不少困境。”请你阅读【材料】,概括汉字发展的困境。

    2. (2) 唐诺指出:“中国人对造字的最终解答,就是形声字的发明和使用。”小清认为他的论证缺少具体实例,需要完善,请你参加。

      ①完成卡片中的填空。

      ②下面哪张卡片可以作为实例来完善唐诺的论证?说明理由。

      木作为形旁的字,如:

      木作为声旁的字,如:

      【卡片一】

      众峰相连叫“山”

      “丘”少了一座山

      峰,指的是小山。

      【卡片二】

      这个汉字是③

      它的声旁

      兼有表意的作用。

      【卡片三】

      “忘”的意思是④

      【卡片四】

    3. (3) 论证要有理,还要有感染力。请你借助课内所学,仿照示例,提出论证建议。

      示例: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毕淑敏运用比喻论证,将处理喜怒哀乐比作“洒扫庭院”,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建议将形声字比作组装机器,它的存在极大加速了文字生产线的发展,这能让大家更形象地感受到形声字的作用。

    4. (4) 形声字的发明和使用,不会削弱汉字的内涵表达。寻找你心仪的形声字,说一说它对你突破困境的启示。

      备选字:路、悟、赢……

二、阅读。
  • 3. 阅读

    我的游荡

    李娟

    ①所有雨过天晴的时刻里,天空像舞台的幕布一样华美,我的心像盛大的演出一般激动。我沿一碧万顷的斜坡慢慢上升,视野尽头的爬山松也慢慢延展。突然回头,满山谷绿意灿烂,最低最深之处蓄满了黄金……水流边的马群深深静止着。视野中,羊道是唯一的生命,只有它们是“活”的,在对面斜坡上不时地束合分岔,宽广漫延。

    ②而不远处的另一座山头,小伙子斯马胡力静静地侧骑在马上,深深凝视着同一个山谷,又似乎漫不经心。我看了又看,不知羊群在哪里。但他一点也不着急,似乎早已知道这世上没有什么可以丢失。他长时间凝视着山谷底端的某一处,那一处的马群长时间地静止在沉甸甸的绿色中,羊道如胸膛的起伏般律动……这悠长得快要令人哭泣的情景……

    ③我不知该继续向前行走,还是等待这一切的结束。这时,前方山路起伏处突然并排出现三个骑马人,并且突然就迫近到了眼前……看着我,三人都笑了,齐刷刷三口白牙。

    ④当我的照相机没坏的时候,每次出门散步总会挂在脖子上。如果路上遇到牧人,他也许会勒停马儿,请求我为他拍照。那时的我,总会比他更高兴。我端起相机,等着他整理衣襟,扶正帽子,然后肃容看向镜头。

    ⑤除非被要求,我很少主动掏出相机给人照相。最开始是怕自己无礼,怕打扰了他们。后来则是有所期待——期待能得到更柔和的沟通,期待最最适合端起相机的、毫不生硬的一个契机。

    ⑥我不知道自己对着他们按下快门的行为是如何被理解的。我给他们照相,然后与他们告别。山野浩荡,从此缘分结束,再不见面。我得到的是一些瞬间的影像,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分别的时候,他们谁也不曾这么说:“照片洗出来后送给我一张吧?”他们只说:“谢谢。”似乎“照相”这一行为的本身就是所得的全部了。“照相”是契机,令我们所得稍多。否则的话,这样的相逢还能承载些什么呢,往往互相问候过就再无话可说了。两人沉默相向,只能说:“好吧,再见!”……可是,我们明明都心怀期待,都想更亲近一些。

    ⑦总是没有人,总是没有目的,总是时间还早。走在寂静的森林里,脚下的隐约小径因为是有人走过的痕迹而显得无比神秘。似乎走过这条路的所有人的面孔都恍恍惚惚地闪动在意识里,他们遥远的想法在路过的黑暗中沉浮。林木重重,越走越哀伤似的,尤其总是一个人,只有一个人……说不清道不明地难受。

    ⑧而走在开阔地带的阳光中又是另一种孤独。在晴朗的正午时分,明日高悬,四处明晃晃的。我的影子却很奇怪地伏在脚边。之所以觉得它奇怪,是因为世界这么明亮,它怎么能做到如此顽固地阴暗着呢?远山,树林,甚至是路过的石头的阴影都淡了,虚茫茫的,浮在空气中,晃在风里,怎么也沉不到地上。甚至那些阴影还在恍恍惚惚地闪着自己的光。只有我的影子是纯黑色的,掘地三尺也仍是黑的,界线分明地黑着,与世界截然断裂开来。更让人不安的是,我动它也动,我不动它就不动了。想想看,它是我造成的。我身体里有着怎样沉重深厚的事物和想法,才会投下这么暗的影子……

    携着这样的影子走在这样光明万里的天地间,就像是举着火把走在茫茫深夜里。“目标太大”。世界永远只在我对面。

    ⑩微雨的时光又湿又绿。阴云沉沉,世界却并不黯淡。相反,比起在通彻的阳光中,阴天里的世界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满目的绿意也更加鲜艳生动。阴天里的红色花也比平时更红,河水也更清澈锐利。

    ⑪下雨时,当阴云密布的天空破开一个洞口,阳光会如火山融浆一样从那里涌出来,强有力地穿透雨幕,做梦一样在群山间投下金光耀眼的光斑。

    ⑫而一半阴云密布一半阳光灿烂的天空,更是一个巨大的梦境。世界的左边沉浸在梦中,右边刚从梦中醒来。

    ⑬而我脚下的路,恰从这世界正中间通过,像是天地大梦中唯一清醒的事物。我稳当当地走在路上。这里是大陆的腹心,是地球上离大海最遥远的地方。亚洲和欧洲在这里相遇,这是东方的西方,西方的东方……但是在这里,真正属于我的世界只有脚下的小路那么宽。我一步也不会离开这条路。我从不曾需要多么宽阔的通道,能侧身而过就足够了。像鸟在天空侧身飞翔,鱼在大海里侧身遨游。我从来不曾渴望过全部的世界。我只是经过这个世界,去向唯一的一个小小的所在。我只依赖熟知的事物而生活,我心有牵挂,不想迷路,不想回不了家。我在山野里,游荡在节制之中。但已经感到足够的自由。

    (选自《深山夏牧场》,有删改)

    小乐认为《我的游荡》色彩丰富,暗含疗愈的力量,适合推荐给同学。请你参与讨论。

    1. (1) 梳理内容,完成填空。

    2. (2) 品析文章,理解内蕴。

      小清:本文色彩明丽,但第⑧段起突转为纯黑色,不合常理,实在不适合推荐。

      小乐:我不认同你的看法,因为①(联系①﹣⑧段,及第⑨段画线句,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小清:我觉得还有一个不合常理的地方。前面都没有谈到梦,结果第⑫段反复强调“梦”。这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吗?

      小乐:联系第②段画线句,我觉得第⑫段中的“梦”意味深长:②

      小清:经过讨论,我终于理解“我在山野里,游荡在节制之中。但已经感到足够的自由。”③ (联系生活经验,阐明对这句话的理解。)

  • 4. “以彩绘境,以色写心”是重要的写作技巧。拓展联结,迁移思考。

    文体

    示例

    古诗文

    ①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烟销日出不见人,_____。(柳宗元《渔翁》)

    ③其它古诗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了这一技巧?请写出连续两句(不能照抄本卷诗文)。_____,_____。

    现代诗

    感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艾青

    大堰河,今天

    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

    小说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散文

    曹文轩《孤独之旅》:“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1. (1) 根据积累,补全名句。
    2. (2) 结合《我的游荡》,联结表格中不同文体的示例,探究“色彩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至少写出两条探究结果。
  • 5. 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一团“矛盾”的韩愈

    名进

    字退

    名愈,超越也。

    字退之,“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体弱惜命

    奋力相争

    (一)《马说》

    策之不以其道,①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晚春》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②_____,肯将衰朽残年!

    (四)《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五)李肇《唐国史补》载:“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峰,不可迈。乃作遗书,发狂恸哭。”

    【丙】

    (六)应科目时与人书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 , 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其异于众也,且曰:【甲】“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乙】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注释】①韩愈应科举三次失败,后登进士第,此文写于他初应吏部试时,仍三次失败,期间三上宰相书未得回复。②濆(fén):水边。③常鳞凡介:普通的水族。④匹俦(chóu);匹配相比。⑤庸讵(jù):怎么,难道。

    1. (1) 完成填空。

      ①根据积累,补全(一)(三)两处诗文。

      ②阅读(六)《应科目时与人书》,解释加点字。

      语句

      方法

      释义

      a大江之演,有怪物

      联系课内: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论语》)

      b其异于众也

      成语联想:隅顽抗

      c是以忘其疏愚之罪

      结合语境

    2. (2) 聚焦矛盾,体会形象。

      ①同学比对(一)至(五)诗文后评价韩愈“体弱惜命却又奋力相争”。你认同他的评价吗?请结合带圈汉字及语境分析。

      ②聚焦【甲】【乙】两句,联系全文,完成【丙】处填空,并说明理由。

    3. (3) 结合活动三材料,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 , 探究一团“矛盾”的韩愈是否走出了他的困境。
三、写作。
  • 6. 回顾反思,交流表达。

    从本卷前三个学习活动中推选一个最佳活动,并阐述你的投票理由。(活动一“蒙昧之初,文学突围”,活动二“一溪风月,足慰风尘”,活动三“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小助手:理由充分,条理清晰,表达得体;120字左右。

  • 7. 请你也为同学们设计一个名著学习活动,并结合名著做设计说明。

    要点

    设想说明

    适用群体

    九年级毕业生

    设计目的

    引导他们感悟经典名著,学习突围之法

    备选名著

    《红岩》《昆虫记》《苏东坡传》《简•爱》

    设计说明

    ……

    活动形式

    ……

  • 8. 作文

    亲爱的同学,真正的勇士,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

    老师,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下,这也是人生的智慧。

    对此,你怎么看?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说明某一现象和事理,还可以……

    【写作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