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 1. 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我校初一年级举办了一次爱国人物专题展览。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以下是同学负责撰写的展览解说词。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薪火相传的。古往今来,中华人物画廊里群星闪耀 。

    在“古代风云人物”展中,你可以领略古人的风采。精通历史的司马光,专心治学19年,最终编撰出一部帝王的历史教科书【甲】《》;替父从军的木兰征战多年,凯旋归来后辞官还乡,演绎巾帼英雄的风采;矢志抗元的文天祥,以身殉国,奏响了一曲英雄壮歌……

    在“现当代功勋人物”展区中,既有鲁迅如同照亮黑暗的火炬,为唤醒人民不断呐喊;也有杨振宁笔下的【乙】如戈壁滩上的白杨树,隐姓埋名28年,为祖国的两弹事业鞠躬尽瘁;还有中国氢弹功勋于敏院士三十年如一日,qiè ér bù shě地钻研探索……

    在“新时代英雄群像”展区,你可以领略不同群体的风采。走进新时代,幸福的生活再不见战火硝烟,但为国为民的民族精神却赓续相传。浩瀚宇宙,航天员①,用青春与热血逐梦飞天;千里边关,战士们饮冰卧雪,②;抗疫一线,医护人员③,与病毒鏖战;危急关头,消防员④,逆行的身影诠释了以生命赴使命的铮铮誓言……

    在中国历史上,风流人物如群蚁排衙,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1.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出正确的词语。

      qiè    ér    bù    shě

    2. (2) 结合文段,补充完整【甲】【乙】两处的内容。

      【甲】《》     【乙】

    3. (3) 以下句子修辞或者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矢志抗元的文天祥,以身殉国,奏响了一曲英雄壮歌。 B . 在中国历史上,风流人物如群蚁排衙,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C . “鲁迅如同照亮黑暗的火炬,为唤醒人民不断呐喊”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写出鲁迅先生在黑暗混沌的年代里为人民奔走疾呼,赞扬了他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品质。 D . “现当代功勋人物”展区的解说词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对人物的肯定与赞美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 (4) 根据语境,为第四段横线处选填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勇往直前②枕戈待旦③废寝忘食④赴汤蹈火 B . ①勇往直前②枕戈待旦③赴汤蹈火④废寝忘食 C . ①枕戈待旦②勇往直前③废寝忘食④赴汤蹈火 D . ①枕戈待旦②勇往直前③赴汤蹈火④废寝忘食
  • 2. 请你参观完“现当代功勋人物”展区“于敏”这一板块后,完成各题。

    1961年1月的一天,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的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在相关领域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他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重担千斤。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为了研制第一代核武器,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屡屡拖着疲弱的身躯来回奔波。因研制氢弹劳累过度,他曾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与死神擦肩而过。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如神话般不可思议□这是西方科学家的评论,也是对以于敏为代表的无名英雄的真诚赞美。

    1988年之前,于敏的名字都是保密的。直到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绝密忠诚,无私无我,无怨无悔,这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值得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1. (1) 加点词语“绝密”对于敏的事迹进行了高度概括。结合语段可知“绝密”的含义是:一方面是指他在氢弹研制中做到了①,一方面是指他②长达28年。
    2. (2) 下面是同学为于敏院士创作的对联,请你将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上联:钻研,隐姓埋名铸重器

      下联:埋头克难,惊天动地壮

      A . 一心     国力 B . 潜心     国力        C . 一心     国威 D . 潜心     国威
    3. (3) 结合内容,在□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 B . 、   ,”             C .   ,   ,” D . ,    ”,
  • 3. 学校准备做一期以“英雄”为题材的书法作品欣赏活动,向同学们征集书法作品,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四幅弘扬英雄之气的书法作品,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          【乙】           【丙】            【丁】

    A . 【甲】作品是行书字体,结构匀称,端正流畅。 B . 【乙】作品是草书字体,连绵回绕,飘逸刚劲。 C . 【丙】作品为楷书字体,形体方正,刚健坚劲。 D . 【丁】作品为隶书字体,一波三折,古朴厚重。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 4. 默写
    1. (1) 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2. (2) 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
    3. (3)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4. (4)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5. (5) 《木兰诗》中描写将士们艰苦生活的句子是:
  • 5. 阅读《竹里馆》,完成各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 . 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恬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 C . “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展现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 (2) 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划线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3. (3)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以动衬静,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请调动你的积累,再写出两句运用“以动衬静”手法的诗句。
  • 6. 阅读《卖油翁》,完成各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安敢轻吾射     惟手熟                 温文 B . 往事耳         大兄何事之晚乎         异思迁 C . 我酌油知之     自为大有所益           防万一 D . 久而不         旦辞爷娘去               扬长而
    2. (2) 下列对本文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尔安敢轻吾射!

      翻译: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呢!

      理解: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傲暴躁的个性。

      【乙】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翻译:慢慢地用勺舀起油倒入葫芦,油从铜钱方孔注入,但是铜钱没有被沾湿。

      理解:卖油翁以一番酌油表演,来表示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丙】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康肃公笑着让卖油翁走了。

      理解:面对卖油翁的不卑不亢、沉着应对,康肃公愤怒而无奈,只好笑着让卖油翁走了。

    3. (3) 根据《卖油翁》及链接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1]。既灭烛,闻主人媪[2]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3]。”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选自《国史补》)

      【注释】[1]逆旅:旅店。[2]媪:媪(ǎo):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妇:指儿媳。[3]伏局:认输。

      欧阳修善用描写表现人物特点,“①”体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材料中“②”则是从侧面烘托了媪妇二人棋艺之高。《卖油翁》和材料都阐述了③的道理。

三、名著阅读(5分)
  • 7. 有人说,如果你想赏一幅旧社会世态图,你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品一杯人生百味酒,你也可以去看《骆驼祥子》;如果你想听一折老北京方言戏,你还是可以去看《骆驼祥子》。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从以上三者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19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榫卯(sǔnmǎo)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创造,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榫卯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发现,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榫卯了。

    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首先,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妙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

    许多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虽说可以做成部分的分体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

    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纯正红木家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总会出现问题的,比如某一根枨子折断了需要更换等。用铁钉连接的家具,做这处拆卸更换就不像榫卯结构家具来得容易。

    红木木质坚硬,而铁钉是靠挤和钻劲硬楔进去的,此过程极易造成木材(断裂/劈裂),这一点木工师傅都非常清楚。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而使用做工精致的榫卯来连接红木家具,通过这种巧妙的技术将各个木构件扣合严密,使家具百年依旧坚固美丽,大大提升了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

    榫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被称作中式家具的灵魂,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简单地咬合,便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由于连接构件的形态不同,由此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使中式家具达到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统一,具有浓浓的艺术气息。这也是传统工艺制作的红木家具具有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二】

    紫禁城古建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为使紫禁城古建筑的木构件“延年益寿”,我国古代聪明的工匠利用古建砖料巧妙地制作了一种“空气循环器”——砖雕,使木构件始终处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

    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砖雕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

    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都使用砖雕,镂雕花鸟图案,牢固而美观,且利于空气流通。慈禧太后陵寝隆恩殿及其东西配殿的墙面也用砖雕贴砌而成,有的贴金,辉煌耀目。

    砖雕在民居中也被大量运用。经济富裕后的商人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的风气,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这些砖雕装饰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    ②    

    可以说,砖雕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由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熔铸而成的砖雕,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砖雕对整座建筑起着点题作用,不仅突显着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也留下了时代的文化烙印。

    1. (1) 结合材料一,概括榫卯结构的价值。
    2. (2)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和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断裂②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 B . ①劈裂②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 C . ①断裂②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 D . ①劈裂②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
    3. (3)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说说为什么称榫卯和砖雕“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 9. 阅读《敦煌守护人》,完成各题。

    敦煌守护人

    ①敦煌,河西走廊中的绿洲,孕育了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一批“敦煌人”用生命的坚守,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守护着他们心中最为珍贵的敦煌。

    洞窟终迎守护人

    ②1935年,法国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上,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震惊了常书鸿。这位已在法国小有成就的中国画家,义无反顾地离开巴黎,奔向敦煌。大漠戈壁,不见人烟;沙丘接天处,骆驼草稀稀拉拉,枯黄,像是死掉了一般。藏经洞被洗劫一空,从鸣沙山吹来的流沙如瀑布一般从崖顶流下,将部分洞窟掩埋……

    ③常书鸿带领同事,喊着号子,一锹又一锹清理流沙,又起早贪黑筑起千米沙墙,又给数百个洞窟逐一编号、普查。他们发明了叫作“蜈蚣梯”的独木梯,爬上九层楼高的洞窟,脚下是数十米的山崖,险象环生。

    ④1944年,常书鸿就任研究所所长。然而,时局多艰,经费短缺,研究所深陷债务危机。为了借钱,常书鸿一次次只身穿荒漠,披星戴月,往返城乡。几经波折,四处化缘,总算筹到丁点物资,但只是杯水车薪。在自身经费无着落的逆境中,常书鸿靠为人画像、变卖自己的画作为莫高窟筹集资金。

    ⑤离开的人在增多。但常书鸿怎么也想不到,妻子竟会抛下一双儿女不辞而别。家都支离破碎了,“痴人”常书鸿还守在敦煌,呵护着沙海中小小的绿洲。

    ⑥1994年,常书鸿去世,一生情系敦煌。

    痴情的传承

    ⑦“痴人”代代有。1944年,山城重庆。段文杰参观了张大千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驻足在那些震撼人心的画作前,时间似乎都已停滞。“到敦煌去!”他的命运就此改变。

    ⑧“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段文杰这么形容自己和敦煌的相遇。他迫不及待地钻进每一个洞窟……隆冬,段文杰住在破庙里,连生火的炉子也没有,夜里屋内屋外零下20多摄氏度。早上起来,眉毛胡子全白了——都已结霜。一日三餐,粗粮就着风沙,再喝一壶发苦的宕泉河水,肠胃不适抛脑后……他摒弃娴熟的西方油画技巧,为临摹保存敦煌壁画,重锻自己的本领。

    ⑨段文杰立下新规:禁止把纸拓在壁画上临摹,禁止触摸壁画……临摹《都督夫人礼佛图》,因壁画损毁严重,他通读史书,摘录了几千张卡片,历时两年有余,终于临摹成功。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这一成绩在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

    ⑩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这是段文杰对敦煌人的评价。

    ⑪2011年,段文杰去世,葬于三危山下。同眠于此的,还有常书鸿等27人。

    观千剑而识器

    ⑫冬日暖阳下,榆林窟静谧肃立。87岁高龄的李云鹤,23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已经64年,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彩塑。

    ⑬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他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第一人。李云鹤对修复工具、工艺进行改良:纱布纵横纹路多,容易按压出“印痕”,他改用吸水性良好又压不出褶纹的纺绸;修复穹顶时注入黏结剂,用粗针管不容易把握力道,他换成血压计气囊,大大提高了修复精准度。

    ⑭莫高窟第220窟,李云鹤修复时发现,表层壁画是宋代绘制,而在里面还有唐朝壁画。他将表、里层壁画分离、拼接在一起,使两个朝代跨越千年之后,在同一平台上“握手重逢”。

    ⑮寒来暑往,由他创造的多项修复技术,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原文化部一等奖,他还入选全国总工会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为了永不磨灭的美

    ⑯樊锦诗是1958级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她来到敦煌,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初见敦煌时,“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令人惊心动魄。”樊锦诗回忆。

    ⑰带着对敦煌的爱,樊锦诗扎根大漠,在住土房、吃杂粮、卫生设备匮乏的条件下,潜心石窟考古研究。

    ⑱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正值西部大开发,游客数量急剧增长。“我们不能因为旅游而牺牲文物,也不能因保护而将游客拒之门外。”她只想要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⑲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樊锦诗有了灵感。2003年开始,她提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审核终于通过。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她,带领同事们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和每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首先要设计周密、完善的采集方案,然后是辛苦的拍摄、拼接……终于,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梦幻佛宫》超高清实景球幕电影,惊艳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既让游客领略了石窟风采,也缓解了保护的压力。

    ⑳从九层楼往回走,月华如水。一株株、一簇簇的骆驼草,在月光下闪着亮色,装点着戈壁滩,给这寂静的夜晚增添着生气。如今的樊锦诗,已从红颜少女变成了华发老人。

    ㉑敦煌藏经洞《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这样描述敦煌的匠人们:“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想来,所有在敦煌默默奉献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济世”之人吧。

    1. (1) 文章从不同侧面叙写了几位守护者为敦煌所做的贡献,请简要概括。

      常书鸿:筹集经费

      段文杰:①

      李云鹤:②

      樊锦诗:筹建数字中心

    2. (2) 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骆驼草的描写,但作用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3. (3) 下面语句是对敦煌人的评价。请你选择其中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语句的理解。
      ①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       ②“济世”之人
五、作文(40分)
  • 1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 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①孔子有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生活中很多事物,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一旦用心观察用心体悟,就会发现许多不一样:不苟言笑的父亲,原来会在见到女儿时露出温柔的笑容;偏僻宁静的乡村里,原来有醇厚简朴的风土人情;灰暗破旧的铜器,原来是蕴含千年文化的珍贵文物;不甚纯熟的钢琴声,原来是同学们给老师准备的教师节礼物……请以“原来你是这样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②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你通过完成各种学科活动,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许,你还曾想象过用某个新奇的学科活动,来促进你的学习与成长。请你选择其中某一学科,以“我的学科活动真有趣”为题,写一篇作文。可写实,可想象。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