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5-30 浏览次数:1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览·活动序言(4分)
  • 1. 阅读语段,完成任务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知识文化的传播需要( A . zǎi B . zài )体,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不仅包括语言对话,还包括眼神、肢体动作、绘画、音乐等各种交流方式。同时,所有人的外在对话背后都有对应的内在对话。一个人想要有所领悟、发现和成长,一定是在自己内在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对话,就□□,对话即学习。迷茫或困 dùn ①,疑虑或思索,都在对话交流中,不断丰富、开拓、纠正、清晰,最终云开雾散,一片 chǎng2亮。

    1. (1) 【任务一】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zǎi B zài

    2. (2) 【任务二】填入文中"□□"处的词语,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退化 B 蜕化

    3. (3) 【任务三】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二、活动一  对话典籍.薪火相传(31分)
  • 2. 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请你根据语境完成下面诗文填空。

    借助典籍,我们来到富春江边,同吴均一起感受淡泊与平静,",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借助典籍,我们登上东皋,遥想王绩追随伯夷、叔齐的隐逸之思," ,(《野望》);借助典籍,我们走近孟子,聆听夫子的告诫,"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助典籍,我们走近李贺,感受诗鬼舍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雁门太守行》)。

  • 3. 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记孙觌①事

    朱熹

    靖康之难②,钦宗幸虏营。虏人欲得某文③。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阴冀规不奉诏,得以为解。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以媚虏人。而词甚精丽,如宿成④者。虏人大喜,至以大宗城虏获妇饷之,觌亦不辞。其后每语人曰:"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而一时之士,欲以人力胜之,是以多败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者,盖谓此也。"或戏之曰:"然则,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也,宜哉!” 觌惭亡以应。闻者快之。

    (选自《朱文公集》,有删改)

    [注释]①孙觌(dí):宋钦宗时,官翰林学士。②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靖康之难导致了北宋的灭亡。③某文:即投降书。④宿成:事先已经做好。

    【丙】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透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必敬必

      语境推断法

      钦宗虏营

      查阅字典法:①幸运;②侥幸;③偏爱、宠爱;④指帝王到达某地;⑤敬辞。

       (填序号)

      规不奉诏

      参考成语法:其成功

      规惭以应。

      课内迁移法:河曲智叟以应。

    2. (2) 用"/"给【乙】文画波浪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人不胜天久矣古今祸乱莫非天之所为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子之在虏营也,顺天为已甚矣!其寿而康也,宜哉!

    4. (4) 下列对丙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诗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 B .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朝坐至暮”“夜眠达晨”“支体暖如春”的情态,突出“新制布裘”给自己带来的舒适温暖之感。 C .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两句,意谓男子汉不可贪图自身温暖舒适,而应拿出一些财物来赈济贫民,这体现诗人有悲天悯人之心。 D . 前四句紧扣诗题,写出“新制布裘”用料考究、制作精良、颜色洁白、质地柔软、布实棉厚等特点,为下文写穿着“新制布裘”的所感所思张本。
    5. (5) 你认为孙规和白居易是不是大丈夫?请结合【甲】中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进行判断并分析。
  • 4. 请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是的,五年奋斗,五年辛酸,五年风风雨雨,五年坡坡坎坎。今天,中国终于签订了第一个正式发射合同,乌可力当然欣慰不已。

    选文选自《 》,中国终于签订了的第一个正式发射合同是发射的正式合同。

  • 5.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竿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请你从下列困难中任选两项,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如何解决危机。

     A 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 B 极度匮乏的物资供应 C 部分少数民族的不理解

三、活动二  对话亲人.日常不平常(16分)
  • 6. 阅读

    四季桂①

    朱天衣

    人们都说八月桂花香,桂花应该是在秋季绽放香溢满园的,但我们家的桂花却从中秋直开到来年夏初,四季都不缺席,所以又被称为四季桂。讲究些的会把花色淡些的唤作木樨②,我们家种的便是这种,但我仍执意当它是桂。

    父亲喜爱桂花,我原生家庭门旁两株茂密的桂,快有四十岁高龄了,虽种在花圃中,却仍恣意生长,不仅往高处伸展,更横向环抱,两树连成一气,漫过墙头自成一片风景,猫儿游走其间,犹如迷宫般可供戏耍。父亲也喜欢兰,还曾和他到后山搬回半倒的蛇木(笔筒树),截成一段段来养兰。待等父亲收拾妥当,便会将兰挂在桂树下。

    桂花飘香时,便是父亲忙桂花酿的时刻,那真是一份细活,一朵朵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桂花,采集已不轻松,还要将如发丝般细的花茎摘除,那是只有细致又有耐心的父亲做得来的。接下来便会看到父亲将拾摄好的花絮,间隔着糖一层一层铺在玻璃罐里,最后淋上高梁酒,便是上好的桂花酿,待等来年元宵煮芝麻汤圆时,起锅前淋上一小匙,那真是喷香扑鼻呀!整个制作过程,我们姊妹能做的至多就是采撷③这一环,有时在外面觅得桂花香,也会结伴去偷香,我就曾被二姊带到台大校园,隔着一扇窗,一办公室的员工便看着两个女孩在桂花树下忙着收成呢!

    除了自制的桂花酿,搀了点桂花香的“寸金糖”,也成了父亲写稿时难得佐伴的点心。这“寸金糖”在当时只有“老大房”贩卖,我们姊妹仨不时会捎些回来,不是怎么贵的东西,父亲却吃得很省。他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总能有滋有味地享用,但也不贪多,几乎是给什么就吃什么、供什么就用什么,即便是镇日(即整日)离不了口的烟,也只抽“金马”,后来实在是不好找才改抽“长寿”。

    父母亲年轻成家,许多只身在台湾的伯伯叔叔,都把我们这儿当家,逢年过节周末假期,客人永远是络绎不绝,如此练就了母亲大碗吃菜、大锅喝汤的做菜风格。即便是日常过日子,母亲也收不了手,桌上永远是大盘大碗伺候,但也从不见细致的父亲有丝毫怨言。

    有时父亲也会亲自下厨,多是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食材,比如他对“臭味”情有独钟,虾酱、白糟鱼、臭酱豆、臭腐乳,当然还有臭豆腐。父亲也爱食辣,几乎是无辣不欢。父亲的半口假牙,让味觉迟钝许多,不是弄到胃口大坏,就是口味愈来愈重。且不时有杂物卡进假牙里,便会异常难受,但也少听他抱怨。他很少因为自己的不舒服扰人,不到严重地步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即便是身边最亲的人。

    父亲在最后住院期间,一个夜晚突然血压掉到五十、三十,经紧急输血抢救了回来,隔天早晨全家人都到齐了,父亲看着我们简单地交代了一些事,由坐在床边的大姊如实地记了下来。大家很有默契地(),好似在做一件()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

    等该说的事都说妥了,大家开始聊一些别的事时,父亲悠悠地转过头对着蹲在床头边的我说:“家里有一盆桂花,帮你养了很久了,你什么时候带回去呢?”父亲那灰蓝色的眼眸柔柔的,感觉很亲,却又窅窅④的,好似飘到另一个时空去了。我轻声地说:“好,我会把它带回去的。”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家园,我要让它在哪儿生根?

    中国人有个习惯,生养了女儿,便在地里埋上一瓮酒,待女儿出嫁时把酒瓮挖出来,是为“女儿红”,若不幸女孩早夭,这出土的酒便为“花凋”;也有地方生养一个女儿便植一株桂花。父亲没帮我们存“女儿红”,却不知有意无意地在家门旁种了两株硕大的桂;我并不知道他也一直为我留着一株桂,为这已三十好几还没定性的小女儿留了一株桂。

    父亲走了以后,时间突然缓了下来,我才知道过去的匆匆与碌碌,全是为了证明什么,证明我也是这家庭的一员?证明我也值得被爱?大姊曾说过她与父亲的感情像是男性之间的情谊;二姊呢?该比较像似缘定三生的款款深情;至于我,似乎单纯地只想要他像个父亲疼爱我。我一直以为作家、老师的身份让他无暇顾及其他,但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父亲的性情,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深情款款,却也安然处之,不耽溺也不恐慌。一直到父亲走了,我整个人才沉静下来,明白这世间有什么是一直在那儿的,无须你去搜寻,无须你去证明,它就是一直存在着的。当我在山中真的拥有了自己的家园时,不知情的母亲,已为那株桂花找了个好人家。是有些怅惘,但没关系,真的没关系,依父亲的性情,本就不会那么着痕迹,他会留株桂花给我,也全是因为他知道我要,我要他像一个世俗的父亲待我。

    而今,在我山居的园林中,前前后后已种了近百株的桂花,因为它们实在好养,野生野长地全不需照顾。第一批长得已高过我许多,每当我穿梭其间,采撷那小得像米粒的桂花,所有往事都回到眼前来。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着父亲,而我是在这终年飘香的四季桂中,天天思念着他。

    【注释】①本文选自朱天衣《我的山居动物同伴们》,有删改。②木棍:桂花。③采撷:摘取。④盲:深远。

    1. (1)     活动一:梳理与四季桂有关的事件,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活动二:仿照示例,补充两处父亲行为矛盾之处,推测人物性格。

      抓住矛盾

      读懂父亲

      矛盾点

      推测性格

      "寸金糖"不怎么贵

      吃的很省

      享用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

      不贪多

      ⑥小结:父亲的性情隐藏在看似矛盾的行为中,不显山不露水,因而一直到后来"我"才读懂父亲的性情是“”。(用原文回答)

      ⑦推测应用:请根据父亲的性情展开推测,补上第九段画线句缺的词语(  )。

       A 泣不成声  极悲痛 B 肃容正衣  极郑重 C 不惊不动  极平常

    3. (3) 活动三:抓住"我"前后状态的矛盾之处,结合相关内容推测转变发生原因。

      矛盾点

      过去"我"匆匆碌碌,忙于搜寻被爱的证明。

      后来却

      沉浸下来,明白这世间有什么是一直存在的,无须搜寻无须证明。

    4. (4) 活动四:结合全文内容,思考以"四季桂"为标题有什么深意?
四、活动三  对话社会·家事国事俱关心(16分)
  • 7. 阅读

    材料一:新闻回放

                    

    中新社杭州5月11日电(王题题 童笑雨)杭州西湖边景观近期提升改造,其间,北山街断桥东侧至保淑路口间约百余米长势衰败的7棵沿湖柳树被迁移,并换种成月季。此事引起民众热议,甚至登上社交网络热搜榜。

    5月11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邀请园林专家对"柳树换种月季"释疑。专家表示,北山街断桥至保椒路口沿湖柳树由于生长在悬铃木树冠下,长期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部分存在安全隐患。而换上月季,采光能得到保证,而且月季的根际环境也能满足。

    然而,网友对上述解释并不十分认可。诸如"古人折柳送别......有意境的!"这样呼唤柳树重栽的话语,在该热议话题下一条接一条地出现。

    当天傍晚6时许,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我们将在尊重专家、市民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进行补种,但新种的柳树需对柳枝进行适当修剪,可能无法一下子有'杨柳依依'的景观效果,希望大家给柳树一定的生长时间。"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2年5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二:新闻评论

    西湖若掘柳,古韵何处寻

    光明网评论员

    "西子湖边杨柳枝,千条万缕尽垂丝"。有柳树,才是印象中的西湖。而那个印象中的

    西湖,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

    树不能言,却道尽了文化与历史。此次,西湖掘柳让很多人不约而同想到了去年的"广州伐榕"。去年5月,广州滨江西路区域有大棵榕树疑遭砍伐,一篇《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珠江两岸大榕树?》在网络流传,引发广州市民的热议。随后针对此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称,该路段共有33棵榕树,只于5月18日抽疏迁移细叶榕5株,其余榕树都予以保留。

    西湖的柳,情意绵绵、依依不舍;广州的榕,盘根错节、傲首云天;武汉的樱,浅浅匀红、拨云睹日……简单的意象,却是深邃的文化符号与文化烙印。它们的身上,有凡人的生活印记,有诗人投注的情感,有延绵千年的文化气息。挪几棵树,多大点事,有什么大惊怪呢?持这种思维的人不明白,树不只有自然的生命,也是作为历史、文化、生命符号而存在的。也许,"西湖掘柳"和"广州伐榕",将在日后被证明是不算太美丽的误会,但误会背后,我们却看到了城市治理的隐患,读懂了市民留住文化遗存、守住文化根脉的担忧。

    西湖的柳、望湖的楼……它们共同记录了时间叠加在空间上的信息,并与城市生活环境交织在一起,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基因库。这些文化古迹既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因而对它们的保养与修缮,须打起十二分的小心与谨慎。就像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所提出的那样,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官方微博中提到,西湖是大家的,那么关于西湖的决策应该全程透明。西湖的柳,就如同很多古已存在的标志性事物一样给市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的秩序感和安心感。那么,就像网友期盼的那样,对西湖这个全球闻名的知名景点,管理者决策尤需谨慎、柔软,通过社交媒体、大众媒体事先和市民游客进行说明、解释,这并不是难事,不要等到市民游客有情绪了再亡羊补牢。西湖不是一天修成,但守护西湖,守住我们的文化根脉,却需要天天时时,分分秒秒。

    (选自光明网2022年5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三:新闻评论

    "致歉"话题热,城市治理课

    这次的"西湖柳树风波"是危机,也是挑战。随着柳树补种的陆续就位,此起事件也告一段落。但是,一波三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反思--城市管理应该如何接受公众的评判和监督?

    两度回应,直面问题

    11日上午,#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阅读达1.3亿次,讨论8000余次,绝大多数网民表示"不理解"、"不接受",不少人留言:"没有杨柳的夏天西湖缺少灵魂""文化被破坏了"。

    当日下午西湖景区管理处就柳树生长倾斜病变问题已作出回应。消息放出之后,部分网友已然存在质疑,认为:"斜柳才更有韵味""月季不大气,不适合西湖"。11日傍晚,面对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声,景区管委会迅速作出回应,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重要说明,表示将尊重政府、专家、市民等多方面意见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补种,力保新种的柳树能融入现有生长环境,与西湖景观相协调,尽量恢复景观原貌。实现了官意与民意之间的良好互动。

    纠正与反思

    就"城市共治"的话题来说,这次事件无疑再次提醒人们,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居民幸福感,不仅仅是 GDP 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居民本身能否得到人格与权利的尊重。

    从"还湖于民"到"断桥还柳"致歉背后体现的是面对民意质疑时城市管理者的敬畏之心。无论是杭州市还是浙江省,在本次"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的一个细节也值得其他省市效仿。杭州把参加恳谈会的8位专家、媒体与市民代表聘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督导顾问,让民众充分拥有参与权和决策权。这次恳谈会并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政府需要保持一种长线的压力,尽可能让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尊重与升级

    这一次,杭州市政府的面对社会事件的快速处理,也为今后的城市治理上了关键的一课。政府用明确的致歉态度和充分的实际行动进行及时回应,颇令民众认同,也显示出了政府的公众素养及亲民躬行之力。

    在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管理者要更加注重对城市的风貌保护,柳树之于西湖、梧桐之于南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些景观承载着民众对待文化意境的美好记忆。

    (选自"言之有范"公众号《西湖柳树换月季?城市改造背后撼不动的文化认同》,有删改)

    1. (1) 请你为材料一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2.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 .不论是西湖的柳还是广州的榕,都不仅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而是深達的文化符号与文化烙印,正是因为其生动地讲述过去,所以我们需要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来保养和修缮。

       B .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不仅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也需依靠居民人格与权利的尊重,两者同样重要。

       C .杭州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中督导顾问的设置,让民众充分拥有参与权和决策权,能够确保"西湖掘柳"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值得其他省市效仿。

       D .关于西湖的决策应该全程透明,管理者在决策时需兼顾民意,做到事先和市民游客进行说明、解释,而非事后亡羊补牢。

    3. (3)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市民对"西湖掘柳"有广泛争议的原因。
    4. (4) "一部宁波发展史,半部城市治水史。"水文化是宁波城市文化的"母体文化"和"源文化",请结合三则材料,借鉴杭州就解决"西湖掘柳"一事所实行的恰当做法,联系实际,为宁波"水文化"城市名片打造建言献策。
    5. (5) 任务型写作

      弘扬水文化,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对于助推"五水共治"、加快宁波"三江六岸"开发、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开设《宁波水文化研究》拓展型课程,将水文化理论探讨与宁波实际结合起来,从水利、水上交往、桥梁、风俗、水景观等若干方面切入,全面梳理宁波水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历史启示。

      学期结束,选修该课程的同学决定用图片展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假设你也参与了这项活动,请为本次展览拟写前言。(只写正文部分,120字左右)

      温馨提示:下笔前先考虑以下内容,对你完成任务可能会有帮助。举办展览的目的、本次展览的内容、对本次展览的期待……

      前言

      《宁波水文化研究》课程选修小组

       X 年 X 月 X 日

五、活动四 对话自我.返璞归真(30分)
  • 8. 请以“拥抱转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