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四联盟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5-12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下面所示诗歌内容反映了(    )

    雄鸡一唱东方白,万里山河换锦装。

    马列坚心谋幸福,人民作主感荣光。

    军容检阅多威武,鼓乐佾行尤激昂。

    从此乾坤时运转,天安门上国旗扬

    A . 解放战争的胜利 B . 政协会议的开幕 C . 开国典礼的举行 D . 土地改革的推进
  • 2. 某班的黑板报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协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
    A . 西藏完成民主改革 B . 修建青藏铁路 C . 和平解放西藏 D . 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 3. (2023·遂川模拟) “我只要有一口气都不让敌人一寸土,坚决守着阵地” “我有决心、信心,敢叫敌人只能活着来,不能活着去”……查阅泛黄的志愿军战士决心书,字句铿锵。志愿军战士那献身祖国的满腔忠诚,跨越时空、久久回响。他们战斗在(   )
    A .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B . 北伐战争战场上   C . 抗日战争战场上 D . 人民解放战争战场上
  • 4. “朝鲜战争给中国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它团结全国人民来支持新的革命政权。它使敌对分子沮丧,使刚冒头的地方主义不能发展。”这段材料说明该事件(    )
    A . 加强了对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B . 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C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5.   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一现象出现的法律依据(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土地改革法大纲》
  • 6. 如表是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如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收入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A . 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 . 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定 C .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大力援助 D . 新中国的成立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 7. 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意在强调(    )
    A . 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B . 农业合作化落后于工业化 C . 土地改革存在严重不足 D . 人民公社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 8. (2020八下·惠民期末) 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 .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 .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 . “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 9. (2023八下·子洲月考) 2009年习近平在兰考考察时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他评价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 . 王进喜 B . 焦裕禄 C . 雷锋 D . 邓稼先
  • 10. 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成为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这次大会”是(    )
    A . 遵义会议 B . 中共七大 C . 中共八大 D .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 11. 下图为画家王信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该作品旨在宣扬(    )

    A . 工业化建设的突出成就 B . 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C . 农业合作化已顺利完成 D . 土地革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 12. (2022八下·海口期末) 毛泽东十分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
    A . 强制没收 B . 互助合作 C . 赎买政策 D . 自主经营
  • 13. 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其中实物史料主要是通过实物本身的形态、结构、质地、原料和工艺等提供历史信息,体现史料价值。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A . 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的美军枪支 B . 《朝鲜停战协定》(复印件) C . 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音 D . 《开国大典》油画
  • 14.   1952年,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调整工作。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 . 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B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 . 发展航空航天技术 D . 贯彻落实“双百”方针
  • 15. 下图中1961~1965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 抗美援朝战争进行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C . 国家调整国民经济 D .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16.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当年就获得粮食丰收。当时农民中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这反映出此时我国(    )
    A . 农民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 C . 农村改革中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D . 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势在必行
  • 17. “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我国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
    A . 发展乡镇企业 B . 改革经济体制 C . 设立经济特区 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8.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一个“新时代”悄然来临。“新时代”是指(    )
    A .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C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 .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代
  • 19. 上海浦东的开发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新的平台,长三角崛起了迅速发展的城市群,长江流域各省市都跨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行列。这说明浦东的开发开放(    )
    A . 发挥了窗口的引领作用 B . 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活力 C . 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D . 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 20. 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点 C . 武昌起义开启了中国革命新模式 D . 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一步步走向民族独立和复兴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9分,第22题11分,第23题10分,共30分。
  • 21.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经过艰难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真正地树立起了尊严……

    ——《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

    材料二:民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度、责任内阁制度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

    材料三: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摘自人民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标志着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真正地树立起了尊严”的历史事件。写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年月日)并说出这一历史事件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怎样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请从经济和政治两个领域各列举一例)
    3. (3) 根据材料三,列举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曲折实践”的史实一例。哪一次会议后,“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21世纪的中国应当怎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上奋勇前进。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图B

    材料二:毛主席有一个有名的比喻:我们国民经济有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基础工业是一个拳头,国防工业是一个拳头,农业是屁股。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屁股坐不稳了,拳头就没有力气了,甚至捏不起来。农业跟上来,靠一家几亩田不行,要靠合作化大农业,才能有社会主义大工业,有民族重工业。

    ——摘编自马社香《毛泽东为什么大力提倡农业合作化——陶鲁笳访谈录》

    材料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被闲置出来,这些劳动力不断地涌向企业,抑或从事承包和租赁集体资产的经营活动。这推动了村办企业、承包和租赁经营方式的产生。

    ——摘编自项贤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与改制前瞻研究》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根据材料一图B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材料一中两件史实有何共同作用?
    2. (2) 分析材料二中毛泽东主张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最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为推进农业合作化采取的主要方式。这次调整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材料三中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率先从哪里拉开序幕?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调整有何意义。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13日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全国人大代表不服重托、履职尽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

    ——新华社

    材料三:“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两会期间中国释放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政策信号。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为世界经济拓展互利共赢的新空间……

    ——新华社

    1. (1) 根据材料一的柱状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该现象是由于哪一事件?举出该时期交通运输领域的成就一例。
    2. (2) 材料二是新华社关于今年两会期间的消息,请结合所学指出我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材料中“……”处指的是哪一制度,并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重要意义。
    3. (3) 材料三提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以来“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第一步是哪一事件?最终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入哪一国际组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