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部分学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3-05-29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有关生活中的估测值,最贴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 人的体积大约为50dm3 B . 用手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 1N C . 一枚 1元硬币的重力为 0.5N D . 教室里空气的质量大约为 30kg
  • 2. 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铁的质量比木头的大 B . 空气密度的变化引起空气的流动从而形成风 C . 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D . 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 3. 下列实例与所描述的物质物理属性相符的是 (    )
    A . 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弹性好 B . 纳米铜比普通铜可多拉长50倍而不断裂,这一事例表明纳米铜具有较好的韧性 C . 航天飞行器用陶瓷制作外壳,是利用陶瓷耐高温、耐摩擦、隔热等特点 D . 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做,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
  • 4. 降雪量是用一定面积的雪化成水后的高度来衡量的一场大雪后,小华用刻度尺测出水平地面雪的厚度为300mm,然后他用脚使劲将雪踏实,测出脚踩出的雪坑的深度为280mm,则这场大雪的降雪量为(  )
    A . 300mm B . 280mm C . 20mm D . 18mm
  • 5. 某兴趣小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酒精的密度,最终测得结果为0.73g/cm3。但是之后查阅资料发现酒精的实际密度约为0.79g/cm3 , 造成测量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一定是(  )
    A . 测量质量前天平未调平衡,指针偏右就开始测量 B . 测量前,误在酒精中滴水 C . 砝码盒的砝码生锈 D . 用量筒测体积时,读数时俯视刻度
  • 6. (2023·吉林模拟) 长春地理位置独特,是座四季分明的美丽城市。下列四季景观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
    A . 春天柳絮飞舞 B . 夏天荷花飘香 C . 秋天红叶飘落 D . 冬天雪花飞舞
  • 7. 发现中子的人是(     )
    A . 汤姆逊 B . 卢瑟福 C . 查德威克 D . 盖尔曼
  • 8. (2022八下·邗江期末) 小莉穿着旱冰鞋推墙,如图所示,发现墙不动,但小莉却倒退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使小莉倒退的力的施力物体是小莉本人 B . 使小莉倒退的力的作用点在墙面上 C . 小莉推墙的力小于墙对小莉的力 D . 使小莉倒退的力是由于墙面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 9. 田径比赛中的跳高项目,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5次技术性的革命,目前运动员普遍采用“背越式”技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采用“背越式”技术,目的是起跳时人体重心可以高出横标杆很多 B . “背越式”跳高时,人跃起后不再受重力 C . “背越式”掌握得好的运动员,过杆时重心可以低于横杆 D . “背越式”掌握得好的运动员,过杆时重心一定在运动员身上
  • 10. 小明和小刚相约打台球,小明用球杆将白球击出,白球撞击红球将红球击进球洞,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红球被击进球洞,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B . 碰撞前白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C . 小明使白球撞击红球侧边,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D . 白球撞击红球后白球运动方向改变,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11. (2022·安徽) 图示为小张测量体重时的情景,静止时体重计对他的支持力为F1 , 他对体重计的压力为F2 , 他受到的重力为G,则(   )

    A . F2与G是一对平衡力 B . 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 C . F1与F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 . F1与G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 12. 如图甲所示,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在大小为F0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自t1时刻开始,F逐渐减小,至t2时刻为0N(如图乙).则在0-t2时段内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可能是丙图中的(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②③
二、填空题
  • 13. 如图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甲图中可见, 120gD物质的体积是,从乙图中可见斜线部分S的面积表示物质的,其值为.

  • 14. 如图,一氧气钢瓶的容积为0.2m3 , 内储有气态的压缩氧气(简图如图1所示,图中黑点表示气体分子)已知此时氧气密度为3kg/m3 , 瓶外空气密度为1.09kg/m3 , 求:

    1. (1) 求出图1中氧气的质量为kg;
    2. (2) 若恰好使用了一半的氧气,此时气体分子图像应该是,(选填“A”、“B”、“C”、“D”),剩余氧气的质量应当是kg,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kg/m3
  • 15. 和大多数物质一样,汽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气温的上升,汽油密度会(“变大”或“变小”),受此因素影响,在每吨汽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升汽油的价格会(填“上调”或“下调”)。现有由同种材料制成的A,B两金属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60g,体积分别为16cm3、12cm3 , 空心球的空心部分体积是cm3
  • 16. 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压紧后,发现它们粘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有。通过“在满满一杯水中慢慢加入一勺红糖,整杯水变甜了,这是现象,水没有溢出”的事实推理出分子之间有
  • 17. 如图所示是用来说明原子及原子核结构情况的示意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的带正电。由此图提供的信息可知: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填“有”或“没有”)更精细的结构。卢瑟福根据观察到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后提出原子内部结构的猜想,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叫法。

  • 18. 如图是一个简单的验电器,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轻质铝箔条的一端时,铝箔条会被(选填“吸引”或“排斥”),是因为,该验电器的底座应该用(选填“塑料板”或“铁板”)来制作。

  • 19. (2019八下·盐都期中) 如图所示,用橡皮筋、回形针、棉线、小瓶盖、牙膏盒、铁丝和刻度尺做一个橡皮筋测力计。当把物体放入小瓶盖中,橡皮筋伸长,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若想准确地标注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可以用一个测量准确的与橡皮筋互拉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力的作用是的。

  • 20. 如图所示是用筷子提米的实验,在杯中装入大半杯大米,将筷子插入米中,这个实验主要是用的方法增大了筷子与米之间的摩擦力,此时筷子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的。

三、实验题
  • 21. 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在塑料小桶中分别装满密度已知的四种不同液体,用弹簧测力计依次测出它们的重力,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g=10N/kg)

    液体密度(g/cm3

    0.6

    0.8

    1.0

    1.2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4

    1.6

    1.8

    2.0

    1. (1) 当小桶中盛满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N,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此液体的密度为g/cm3
    2. (2) 若把弹簧测力计和小桶改装为液体密度秤,该秤的“0”刻度线对应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值为N;
    3. (3) 若要增大该秤的称量范围,可采取的方法是
四、作图题
五、计算题
  • 25. 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量杯共同质量m的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求出:

    1. (1) 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kg/m3?量杯的质量是多少g?
    2. (2) 80cm3此液体的质量是多少g。
  • 26. 小陈是一名卡车司机,他驾驶的卡车自重8.5×104N,车上载有40袋水泥,每袋水泥的质量为50kg。当他驾驶卡车经过一座桥时,刚要上桥,却看到立在桥头的限重标志牌(如图所示)。(g取10N/kg)问:

    1. (1) 卡车和水泥的总重力是多少?
    2. (2) 小陈的卡车能否安全通过这座桥?
六、实验题
  • 27. 小明收藏了一个物品“铜核桃”,他想要知道“铜核桃”是否真的是由铜制成,于是他找来了天平、量筒等器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 (1) 使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时,应将托盘天平放置在上,先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再调节,使天平平衡。
    2. (2) 利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物体的质量m1 , 如图1所示,为g;小明用细线拴住物体并将它浸没在盛水的量筒中,量筒的示数如图2所示,则该物体的密度为kg/m3。(忽略细线对实验的影响),测量结束后小明发现天平左边托盘缺一角,测得铜核桃的密度(选填“偏大”、“准确”或“偏小”)。
    3. (3) 小明根据已知的质量,又想到一种方法测量密度,操作如图3所示,步骤如下:

      ①用电子秤测出大碗的质量,读数为m2

      ②将装满水的小碗放入大碗中,轻轻放入铜核桃使之完全浸没;

      ③取出小碗与铜核桃,且无水溢出,用电子秤测出此时大碗的质量,读数为m3 , 计算得出铜核桃的密度ρ=(用m1、m2、m3与ρ表示);

      利用此方法测得铜核桃的密度(选填“偏大”、“准确”或“偏小”)。

  • 28. 小明在学习重力知识时,对探究重力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探究。

    1. (1) 如图甲是探究重力方向的实验装置,物体A通过细绳悬挂在支架O处,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缓慢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 (选填“变化”或“不变”),由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
    2. (2) 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天平和一些物体做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通过测量,绘制了重力G与质量m关系的图像如图乙,分析图像可得结论:;另一小组在测量前忘记调零,指针指在0.2N刻度处,则该小组描绘的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图线
    3. (3) 爱动脑筋的小明想测量高邮地区的g值,于是他利用上面的器材测出了几组数据并计入在表格中:

      被测物体

      物体质量m/kg

      重力G/N

      g/(N/kg)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4

      9.7

      物体3

      0.3

      2.97

      9.9

      通过测量高邮地区的g=N/kg,小明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29. 在做“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 (1) 小莉同学如图甲操作,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木块(选填“是”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选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
    2. (2) 在图乙实验中,小方首先拉动木块以2c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示数如图中所示,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N,接着,小方拉动木块以4c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3) 相比乙实验,丙实验中木块上增加砝码是为了增大的压力(选填序号“A:砝码对木块”“B:木块对木板”或“C:木板对桌面”),对比乙、丙两次实验可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4. (4) 小方发现,原来实验在操作中较困难,经老师引导后,将实验装置改成如图丁所示,实验中用力F向右拉着木板运动,当F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 (5) 在物理学中,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f与压力F的关系为f=μF,μ称为这两个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当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在图丁所示实验中,木块重为5N,木板重为10N,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为0.2,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为0.3,若用拉力F将木板匀速抽出,则拉力F=N。
  • 30.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 (1) 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经过小组同学讨论后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2. (2) 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对实验的影响;
    3. (3) 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用卡片代替小车的目的是;除此之外,丙图相比之前的方案探究(选填序号“A:大小不相等”、“B:方向不相反”、“C:不在同一直线上”或“D:不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比较方便;
    4. (4) 如果将乙图B中的木块换成轻质测力计如图丁,在左右两边各挂重2N的砝码,忽略盘重、绳重和摩擦,则测力计的示数为N。
七、综合题
  • 3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奇思妙想

    小明梦见他和小华被困在一个结冰的池塘中间,他们的小船停在非常光滑的冰面上,由于没有摩擦,他们无法推动小船。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把行李向后扔出去(如图所示),小船居然运动起来了!正当他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小明醒了。

    后来,小明把自己的梦告诉了科学家爷爷。爷爷充分肯定了他的奇思妙想,并且告诉他,帮助人们实现飞天梦想的火箭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

    1. (1) 小明在科学家爷爷的启示下,对梦境进行了分析,人对书包施加一个向后的力的同时,书包对人有一个向的力,这样船就能上前运动了,火箭发射时,火箭喷出高温、高压燃气,(选填“空气”或“燃气”)对火箭施加了推动力,使火箭向上运动;
    2. (2) 小华在科学家爷爷的启示下,发现人从船头走向船尾的过程中,船(选填“能”或“不能”)运动,人竖直向上跳起,船(选填“能”或“不能”)运动;
    3. (3) 如果要使船运动得更快一些,请指导小明和小华结合实际情境如何操作?(写出一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