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郡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3-04-27 浏览次数:4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2·惠城模拟) 《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
    A . 生产环境恶劣 B . 开始精耕细作 C . 受到气候限制 D . 生产因地制宜
  • 2. (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 有学者说,在商周人们的心目中,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多 B .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 C . 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D . 青铜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 3. 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问此项“了不起的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江南河 C . 灵渠 D . 万里长城
  • 4.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 . 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 . 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 . 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D . 商鞅和孔子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
  • 5. 《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局面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孝文帝改革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6. (2022·无锡一模)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西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任升创作的长篇小说《丝绸之路》 B . 中国邮政发行的《丝绸之路》特种邮票 C . 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罗马玻璃碗 D . 电视剧《汉武大帝》张骞出使西域片段
  • 7. (2021七上·六盘水月考)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 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 . 官僚机构臃肿 B . 宦官把持朝政 C . 豪强地主横行 D . 外戚势力膨胀
  • 8. “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A . 司马迁 B . 张仲景 C . 华佗 D . 张角
  • 9. 关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 B .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 .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 使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割据的状态
  • 10. (2022·滨州) 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 . 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 . 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 . 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 . 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 11. 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人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
    A . 楼车 B . 简车 C . 曲辕犁 D . 秧马
  • 12. (2022·湘潭) 某同学搜集了玄奘、鉴真、遣唐使、崔致远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
    A . 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B . 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C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 . 唐朝发达的科学与技术
  • 13. (2022·龙湖一模) 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 .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 . 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 . 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 14. 《全唐文》中共计出现的22条“罢市”记载中,有21条表示是因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
    A . 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 . 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 .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 . 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15. (2021七下·东坡期末)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
    A .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民族交融的促进 D . 科考功名的需要
  • 16. 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则是他们的史学著作。下列历史事件在两部著作中都有记载的是(    )
    A . 武王伐纣 B . 秦灭六国 C . 安史之乱 D . 陈桥兵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0分,18、19、20题各14分,共52分)
  • 17.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曾经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件) 中国
    占世界科技发明百分比
    公元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局面出现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多元性”对后世带来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什么时间在世界占比最高?请列举这一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成就两例。
  •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外制度文明都在不断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明初通过"三司"分治,削弱了地方行省的实力……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材料三: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1. (1) 材料一中图一这项政治制度的创立者是谁?从图一到图二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取哪一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哪一措施“制钱谷”?“地方政权的划界”上,元朝如何“淡化山川形便”?
    3. (3) 材料三中英国创造的全新政体指的哪一政治制度?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美国哪一法律文献中得以实践?
  • 19.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宋与辽、夏,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材料二: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与辽之间的议和指的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这次议和带来的积极意义。
    2. (2) 请依据材料二中的中原汉族“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这句话来提炼一个观点,并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超过200字)
  • 20. 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材料二: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三: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城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形?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比较唐宋城市在布局方面的不同特点。从唐到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格局有何变化?
    3. (3) “元有天下,过于汉唐。”请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如何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三,概括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