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

更新时间:2023-04-17 浏览次数:2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
    A . 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 . 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 . 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 . 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 2. 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大量为告麦.告秋.祈年.求雨.多雨诸事而占卜。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   )
    A . 生产工具改进 B . 重视引水灌溉 C . 农业地位上升 D . 出现个体劳作
  • 3. (2020高二下·明光开学考) 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
    A . 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 . 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 . 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 . 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 4. 阅读下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76年

    韩.赵.魏三国废掉晋静公,并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公元前354年

    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围魏救赵,魏国大败。

    公元前303年

    齐.魏.韩联合讨楚,楚国请得秦国救兵,三国方才退兵。

    公元前284年

    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城。

    上述历史事件(   )

    A . 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 B . 体现了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C . 利于诸侯割据局面结束 D . 表明齐国丧失春秋霸主地位
  • 5.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
    A .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 .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 .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 .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 6. 论及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有学者指出“百代都行秦政法”.“秦虽死犹存”。下列对秦朝政治风格的描述准确的是(   )
    A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 .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D . “儒臣入直,仅备顾问而已”
  • 7. (2022高一上·射洪期中) 史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到汉文帝时期,国家富裕,国库充盈,以致于穿钱之绳多年不用而腐烂。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在于(   )
    A . 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B . 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 C . 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 D . 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
  • 8.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 .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 .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 . 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 . 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 9.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 )。
    A . 西藏地区 B . 西域地区 C . 陕西地区 D . 西亚地区
  • 10.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下列选项描述了这一变化的是(   )
    A .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B .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C .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D .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 11. 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 )
    A . 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 B .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 C . 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 D . 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 12. 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目的是( )
    A . 加强民族团结交融 B . 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 . 分化管理加强统治 D . 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
  • 13. 清初的思想家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说,他们把“理”和“欲”统一起来,认为“有欲斯有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这些主张( )
    A . 动摇了理学的官方地位 B .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C . 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 加速了社会转型的步伐
  • 14. 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葆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两者对《南京条约》的不同认识说明( )
    A . 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 . 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 . 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 . 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 15. (2019高一上·马山期中) 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它提出了(    )
    A . 保护小农经济的主张 B . 实现产品公有的设想 C .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 实行平均分配的政策
  • 16.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认为展商业能够富国御侮;张之洞也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这说明(   )
    A . “实业救国”成为朝野共识 B . 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 C . 洋务派出现维新变法倾向 D .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17. (2016高一上·石门期中)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A .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 .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 . 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 .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 18.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 .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B . 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C . 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 D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 19. 五四运动是多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列各项与五四运动的爆发无关的是( )
    A . 苏俄十月革命的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 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C .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D .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
  • 20. (2022·东城二模)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 . 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 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21. 1924年初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 国家干预经济避免经济危机 B . 解决资金困难振兴民族工业 C . 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D . 壮大公有经济推动国共合作
  • 22. (2022高一下·深圳期中) “假若没有中国,假若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材料认为(   )
    A . 美国对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B . 印度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C . 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不可替代 D . 日本的战线拉得太长导致失败
  • 23. 1946年7月,中共中央起草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等指示中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在作战中应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根据以上指示,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 .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全面进攻 B . 进行外线作战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 . 发起战略决战取得三大战役胜利 D . 发动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 24. 1950年7月,新中国贸易部召开全国进出口会议,决定采用国家和私人互相补充.公私兼营等灵活多样的外贸形式和方法,把进出口商品统一协调领导起来。这反映出当时(   )
    A .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存在 B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至关重要 C . 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 D .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 25. 下表为1954年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中央委员阅看的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A .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B .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 .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D .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 26. 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至1951年5月,与19个国家建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至1976年,已经与111个国家建交。两次建交高潮反映了新中国(   )
    A . 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 C . 积极参与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D .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形成
  • 27. 下表为1953—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据此可推知(   )

    年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1953—1957年

    18.0

    11.6

    3.6

    3.8

    10.1

    7.9

    15.0

    A . 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较好的贯彻 B . 一五计划使中国经济总量超越西欧日本 C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 D . 一五计划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底子很薄弱
  • 28.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表明新中国(   )
    A . 高度重视科技发展 B . 强调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 . 谋求世界大国地位 D .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 29. 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私营企业纷纷向集体或国营企业支付一定的管理费,挂名取得一个非私营的名分。这种被称为戴“红帽子”的做法成为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保护伞。这说明当时(   )
    A . 公有制企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B .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依然存在 C . 私营企业发展需要国营企业扶持 D . 私营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
  • 30. 1978年以前,我国人口流动很小。1984年开始,国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在城市务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人口在城乡的自由流动。这一变化(   )
    A . 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消除了城乡间的差异 C . 开启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D . 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
  • 31.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仿效的榜样。”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 . 中国发展模式决定了世界走向 B . 各国发展道路应适应本国国情 C . 中国倡导互惠互利与合作共赢 D . 中国综合国力尚未在世界前列
  • 32. 某学者撰文指出,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的消费观念变迁历程,伴随消费观念变迁的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的深刻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国(   )
    A . 发展新兴工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B . 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C .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D . 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 33. 1979—1983年间,中央采取了建立经济特区.在税收和进口关税给予外资优惠.允许地方政府洽谈外国投资事宜等一系列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措施。这些措施(   )
    A . 根除了苏联模式中的僵化部分 B . 巩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 C .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 34.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该讲话(   )
    A . 丰富了“一国两制”内涵 B . 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 . 强调了武力统一的必要性 D . 消除了台独势力的干扰
  • 35. 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 . 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B .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 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 .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总分30分)
  •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清代,冰嬉是大型宫廷冰上活动的统称,每至冬日,皇帝亲自阅视大规模冰上射箭和冰嬉表演。满族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善于北方冰雪条件下的骑射、滑雪冰等,逐渐强大后入主中原.一统中国。乾隆帝曾言:“冰嬉盖以肄武习劳,隐寓练戎之意,不徒供岁时娱玩也。”可以说清代的冰嬉属于一种军事体育的性质。冰嬉仅供皇家娱乐,不允许民间观赏,后随清政府国力日衰而中断……

    ——摘编自叶榕《弋射、马术、蹴鞠……传统艺术中的竞技与体育》

    材料二:溜冰新潮是在清末中西方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的……溜冰打破长幼.男女尊卑界限,向所有人开放了一个转向自由.平等.共情.共融的文化秩序。在国势衰弱的背景下,“体格落后的民族”与善于溜冰的西洋各国进行对比,溜冰与否成为民族兴衰的“明证”,被社会精英看做“保国保种”的途径。1922年北洋政府将滑冰(溜冰)等现代体育项目陆续纳入体育课程。“身体——国家”的身体观实则是儒家“修身——治国”的身体观的转译,个人与家国观念从儒家转向了近代民族主义,溜冰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推进了民众日常生活,逐步形成了国家.社会精英与民众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秩序和现代国家建构的文化实践。

    ——摘编自杨宇菲.张小军《文化共融:中国近代冰雪大众文化与社会转型》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初期与晚清民国时期冰上活动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时期溜冰新潮的影响。
  • 37.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我国环保工作重心在于如何防治工业发展过程中“三废”排放,促进“三废”的循环利用,但由于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环保工作进展不大。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大垮步地发展。1983年,在中国环境保护第二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政策,并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1986年,农村生态环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农业污染的关注。1995年,首批对污染企业排污的生态补偿管理制度于浦东落地,制度本质是对新.改.扩项目征收排污费用,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由污染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1998年起,基于财政支付的对森林.草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生态补偿制度日趋完善。然而,“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补偿模式存在局限性,中国已经开始生态革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探索,关键是主体.资金.方式多元化,即更多依靠企业.贤达.民众的共同发力,激发潜在动力。

    ——摘编自王思博等《新中国70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进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并说明其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