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一次综合测试(一模)试...

更新时间:2023-03-24 浏览次数:9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下图为二里头遗址平面布局示意图,由此可知该遗址(   )

    A . 可用于研究礼乐制度的产生 B . 可印证最早国家形态的出现 C . 体现了阶级出现明显的分化 D . 证明了青铜器制造业的成熟
  • 2. 两汉时期,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边郡。在边郡辖区,既设置太守、边郡都尉等流官,又设置侯王、将相等土官;边郡太守缴纳境内的田赋和口赋等赋税,可减可免;同时要求蛮夷君长解纳土贡,形成了边郡“以其故俗治,无赋税”的局面。这些措施(   )
    A . 推动了土司制度的确立 B . 加强了汉王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 . 确保了民族关系的稳定 D . 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 3. 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士庶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孝文帝元宏下诏说:“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两则材料均说明了( )
    A . 统治者旨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 . 少数民族政权受中原文化影响 D . 察举制仍是主要选官制度
  • 4. 两宋时,中枢政治运作通常以君主朝堂听政形式进行。但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时人评价道“知有私室而不知有公朝”。由此可以推知,宋宁宗时期(   )
    A . 变革制度有效抑制武将势力 B . 权相专横改变政务处理机制 C . 君主权力受到冲击渐趋弱化 D . 权力集中有效提高行政效率
  • 5. 江西省多山,粤闽农民素善耕山,至江西承佃者十居五六,“始则向田主佃田,饵以现银数两,名曰退价,又曰顶耕,必令业主写立退字付执。······继则多贪退价,将田私佃他人。竞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至任意典卖”。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 政府对土地的交易管理严格 B . 粤闽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C . 土地租佣关系的流动性增强 D . 跨地区经济活动成主流
  • 6. 1905年,清廷正式下旨立停科举的同时,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举行优贡考试、生员考职和保送举贡,并在1909年按惯例举行拔贡考试。1908年底,为了庆祝宣统即位,还照例开设了举荐孝廉方正特科。这反映出当时(   )
    A . 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转型 B . 科举制被用于笼络士人 C . 统治阶层无意推进改革 D . 新式教育受到民众抵制
  • 7.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富强之基,本诸格致”的思想,并坚持“译书为强国第一义”。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主要讨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与工业”“科学与近世文明”“科学历史之时代”等话题。重视科学思潮的兴起主要由于(   )
    A . 西学东渐的深入 B . 民族工业的发展 C . 民族危机的加深 D . 思想解放的推动
  • 8.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在江西专门做过十几次系统调查,其中以“调查”命名的著作就有《寻乌调查》《调查工作》《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多次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些调查工作(   )
    A . 推动了民主革命深入开展 B . 实践了阶级斗争的理论 C . 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 缓和了国共两党的关系
  • 9.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第一,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这种立场是坚定不移的;第二,在执行步骤上,则应按问题的性质及情况,分别处理。”这(   )
    A . 使中共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B . 标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C . 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具有灵活性 D . 适应了解放战争的需要
  • 10. 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71个,增加了2.48倍;而建制镇却由2173个发展到18925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 11. “泛希腊主义”是一个现代名词,它的古希腊语词源有:Panellenes(“全希腊人”,“泛希腊人”),pantes Hellenes(“全体希腊人”)和pasa Hellas(“全希腊”)等词语。古希腊新喜剧诗人波赛狄波斯也曾说“希腊是一个,城邦有很多”。这说明古希腊(   )
    A . 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 B . 城邦意识不断增强 C . 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D . 民主政治初步建立
  • 12.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经济制度(   )
    A . 避免了远洋贸易的风险 B .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C . 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D . 迟滞了欧洲殖民扩张的进程
  • 13. 表1 17至18世纪欧洲部分国家重要科技发明统计(单位:项)

    国家

    数学

    物理

    化学

    天文学

    地学

    生物医学

    英国

    17

    20

    17

    18

    8

    36

    法国

    26

    14

    15

    16

    10

    9

    德国

    7

    5

    12

    8

    5

    5

    西班牙

    0

    0

    2

    0

    0

    1

    荷兰

    0

    5

    2

    2

    0

    1

    据表1可推知,这些科技发明的出现(   )

    A . 标志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B . 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 . 推动了理性主义的迅速发展 D . 得益于技术革命的推动
  • 14. 19世纪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认为,英国议会制度非常好,它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尽善尽美的东西。如果选民扩大到“自私自利的大众”并实行多数人统治,就必然导致暴力、腐败、混乱、恐怖、信仰丧失、战争和军事独裁。这表明保守主义政治家意在(   )
    A . 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 实现社会的转型 C . 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 保持贵族的统治
  • 15. 下表为 1928年、1940年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由此可知苏联(   )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 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 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成效显著 B . 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 工农业比例失调状况明显好转 D . 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 16.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这表明当今世界(   )
    A . 建立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 发达国家逐步走向衰落 C . 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 D . 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过战国、秦至两汉,作为差别性行为规范的礼,逐渐与公允性行为规则的法交融渗透,以至合流。礼法合流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一,两汉建立以后,需要一种统一的学说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以纳全国民众的思想行为于一轨。其二,儒家以礼、德、仁政、爱人为其学说的支撑点。法家以一断于法,君主独治,术势并重为其学说的特征。外儒佯宽,内法实猛,外儒内法就是宽猛相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三,儒家讲尊尊,旨在确立君主、皇帝的最高权威。法家不仅同样讲尊尊,而且是极端专制主义的鼓吹者。在维护君臣上下长幼的等级制度上,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摘编自张晋藩著《薪火集:中国法制史学通论》

    材料二:唐初统治者着眼于王朝的长治久安,逐步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立法指导原则。《唐律疏议》就标榜其以礼作为指导思想,礼的核心——三纲五常便成为唐律的立法根据。凡是违背礼仪规定的,都要严加惩处。如《唐律·名例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列为“十恶”的“不孝”重罪,加以严惩。长孙无忌等人注疏唐律,往往直接引证于礼。如《名例律》疏解“大不敬”罪曰:“礼者,敬之本; 敬者,礼之與。”

    ——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第三版)》

    1. (1) 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材料一中汉代儒法合流的原因。
    2. (2) 简析材料二中唐律如何体现“礼法合一”的特点。
  • 18. 图文互证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关于推动新教发展的动力问题,有学者这样认为:“若说经济动力在新教崛起的初期阶段就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似乎并非如此。新教不仅在苏格兰、波兰和匈牙利等农业国同样赢得了信徒,在经济停滞的北德意志也要比在经济繁荣的南德意志发展得更为顺利。而在法国,当许多封建领主和农民皈依新教时,巴黎和许多其他城镇仍坚定地信仰天主教。”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1. (1) 指出图2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理由。
    2. (2) 引用图2的两个信息印证材料二的论述。并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历史地图。
  •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后西方各国都在原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相继实行了对国民经济的计划指导,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渗入了计划内容的市场经济。一种以西德模式为代表,这种类型市场经济的功能只是根据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应该优先发展项目的安排,提出一些指导性的规划和设想。目的只是帮助企业减少决策时的盲目性,而绝无意参与和改变私人的分散决策现状。另一种类型以法、日模式为代表,在这种类型市场经济下政府可以运用其他的经济政策来引导或制约,从而可以促使计划得以落实。

    ——摘编自项扬《战后西方各国市场经济中的计划调节类型及其特点》

    材料二: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国家计划不能包罗万象,一般不涉及微观经济活动的具体细节,而主要是组织经济的宏观平衡,管理的重点应转向制定和实现产业政策;第二,计划管理应当逐步实现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向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目标过渡;第三,计划的实现不一定都需要采取计划指标特别是实物指标体系,而应当更多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参数来调节经济活动。

    ——摘编自张敦《“计划经济”究竟是什么?-历史与现实的考察》

    1. (1) 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中的两种计划调节类型的异同
    2. (2) 谈谈你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和西方经济调节形式的认识。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一个角度,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角度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