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

更新时间:2023-04-19 浏览次数:10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 1. 下图是我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下列对它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该工程是隋文帝下令开凿的

    ②开凿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③该工程以长安为中心

    ④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A . ②④ B . ①② C . ①④ D . ②③
  • 2. 横线处的标题对应正确的是(   )

    隋唐时期: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盛唐气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3. 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 重视人才,任用贤能 B . 裁撤冗官,整顿吏治 C . 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 D . 合并州县,考核官员
  • 4. 我国历史上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
    A . 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 . 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 . 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 . 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 5. 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
    A . 中书省 B . 门下省 C . 尚书省 D . 吏部
  • 6.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7. 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 . 唐太宗统治前期 B . 唐太宗统治后期 C . 唐玄宗统治前期 D . 唐玄宗统治后期
  • 8. 下列事件发生的的时间,不是在宋代发生的是(   )
    A .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 .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C . 开封城内有艺人在“瓦子”里说书唱曲 D .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 9. 唐朝的繁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兼容并蓄外来文化,并不断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下列事件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10.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A .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 . 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C .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 . 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
  • 11. “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是描述哪一民族的兴衰史(   )
    A . 女真 B . 党项 C . 蒙古 D . 契丹
  • 12. 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是(   )
    A . 西夏的建立 B . 金灭北宋 C . 澶渊之盟 D . 元朝建立
  • 13.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14. “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从元朝大将伯颜的这首《奉使收江南》诗中,能够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 .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 B . 蒙古灭了西夏和金 C . 朱棣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D . 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15. 清代有一位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首诗说明(   )
    A . 军机大臣整天无所事事,靠绘画消磨时光 B . 军机大臣拥有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最高权力 C . 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按皇帝的旨意记录、传达 D . 军机大臣替皇帝处理军政要务,要有自己的创意
  • 16.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一组大事表。这组大事可用于研究(   )

    A . 明太祖强化皇权 B . 顺治帝初定天下 C . 康熙帝巩固统一 D . 乾隆帝抵御侵略
  • 17. “方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依靠)尔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 . 文景之治局面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开元盛世局面 D . 手工业的兴盛
  • 18. 下列历史人物为抵抗侵略,率军在东南沿海平定匪患的事迹是(   )

    A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 .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C . 台州九战九捷 D .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 19. 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同学们纷纷投稿。其中无法通过小组审核的是(   )
    A . 《浅析“焚书坑儒”》 B .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雍正皇帝与军机处》 D . 《清朝“文字狱”之我见》
  • 20. 清朝前期的商业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B . 湖北的汉口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C . 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经营活动 D . 徽商到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50分)
  • 21. 根据所学知识,将以下填空补充完整
    载体 内容 说明
    诗歌 唐朝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后人称他的诗为“ (1)  ”。北宋文学家   (2)  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10)综上所述,归纳古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戏曲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   (3)  。清朝中后期,北京一些戏剧家在融合多剧种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一个新剧      (4)    。
    绘画 唐朝画家  (5)  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等。
    书法 隋唐书法,名家荟萃。《颜氏家庙碑》的作者是  (6)  ,
      (7)  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小说 曹雪芹的《  (8)  》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著作 《   (9)   》是一部科技巨著,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22.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扩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故俗称三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材料三: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高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网络合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时期发生划时代变化的有利因素。
    2. (2) 材料二中“七奉使”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壮举主要发生在哪一位皇帝在位期间?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3. (3) 纵古观今,依据材料三说说你对当今中国对外发展的建议。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二: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材料三:1616年,后金汗国建立。……1644年,清入主中原。此后历经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统一中国。

    ——《中国古代农耕与游牧社会交往的历史脉络》

    1. (1) 材料一反映了谁在位的统治局面?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了哪一制度?他实施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成吉思汗的功绩。忽必烈采取哪一制度管辖庞大的疆域?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哪一地区的军民事务?元“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建立“后金汗国”的是谁?列举康熙皇帝针对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边疆问题做的三项举措。
    4. (4) 综合上述材料,统治者的治国措施起到了怎样的共同作用?
  • 24. 自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间,中国各领域看似稳定不变,其内部又蕴含着相当的变化,变与不变相互交织。

    【科举制度的“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并在客观上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行文自“起讲”开始,就须“入口气”。即代圣人孔子或贤者孟子、朱熹等人的口吻说话。谓之“代圣贤立言”。至于代言的内容,也不能凭空捏造或搞乱了时代,只能依照“朱注”的文字加以构思。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必遭黜落。

    ——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政治制度的“变”】

    材料三:有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设通判(副长官),使其相互牵制……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事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以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2. (2) 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指出材料二中“行文”的含义及该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反映了北宋怎样的政治特点?北宋对宰相制度进行了怎样的变革?
    4.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