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 必修4 第四课 《探索...

更新时间:2023-02-21 浏览次数:4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高二下·博爱开学考) 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力书写统战答卷过程中,我们要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因为(     )

    ① 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推翻过时的真理    
    ② 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互转化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 十九届六中全会思考总结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实践,精辟概括了十条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彰显出(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来源,要坚持实践第一

    ②实践出真知,要用实践检验的认识指导实践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往往与谬误相交融

    ④追求真理永无止境,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年轻时自认为读了很多书,甚至觉得已无书不读,便书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者指点,他把对联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副对联的修改启迪我们(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互渗透

    ③人类的认识及实践是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

    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难以揭示其本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4. 在古代,人们凭肉眼观察月亮,有着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多,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传说中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其实那里没有任何生物;想象中那里有大海和高山,其实就是陨石坑和环形山。这表明(   )

    ①感性认识往往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往往是可靠的

    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③真理都是有条件的,超出了一定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④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5. 日前,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的基因GS2,田间试验显示,该基因能使超级稻“两优培九”增产9.5%。这一研究发现佐证了( )
    A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 . 实践是检验主客观是否符合的桥梁 C . 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 D . 科学实验是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 6. 从漫画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

    ①感性认识应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③追求真理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更可靠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7. 某科学家建立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他通过揭示所有现存人类与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为探索”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提供了基础。他也因为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获得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材料表明(   )

    ①科学探索的目的是获得真理性认识

    ②具体认识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

    ③科学研究能够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

    ④认识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2022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可以不断突破客观条件把握终极真理

    ②客观事物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9. 传播学里有个概念叫“沉默螺旋”,是指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少数或者容易被批判时,会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孤立。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反沉默螺旋”:曾经的“一己之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条件下,反而比以往更容易传播。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现象说明(   )

    ①人的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②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相伴而行,没有界限

    ③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10.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转变。这表明(   )
    A . 真理的内容因人而异 B . 真理总是不断深化和被超越 C .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 . 认识来源于科学家的想象力
  • 11. 黄桃罐头、葡萄罐头、橘子罐头甜蜜了许多人的童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果罐头含有大量防腐剂的谣言越来越多。经过调查证实,罐头食品不需要添加防腐剂,而是采用热力杀菌和密封工艺,消灭了有害微生物,同时运用抽真空技术,使可能残存的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中无法生长,从而保持食物不变质。由此可见(   )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②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真理性认识

    ③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其历程大致如下: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交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化

    ②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

    ④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论述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此后我们将计划于2030年实现火星的采样返回,还将探讨火星的长期改造与今后大量移民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 )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制约

    ③人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工具的进步决定了实践发展的进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5. 2022年以来,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团队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临床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心血管代谢领域国际前沿,推进科技创新,在病理性心肌肥厚、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临床大数据研究等领域连续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这印证了(   )

    ①科学实验是在封闭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②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③认识从实践中来,还应再回到实践中去

    ④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6. 从新中国成立初的百废待兴到中国教育事业迎来期待已久的春天,从20世纪末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新时代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再到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中国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由此可见(   )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真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④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7. (2022高二下·凉山期末)   2022年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十四周年。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

    ②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世界存在尚未认识之物

    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8. (2022高二下·白水期末) 我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几十年的持续推进,对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由此可见(    )

    ①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④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19. (2022高二下·南充期末)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1964年,一个青年给钱学森写信,指出钱学森发表的一篇力学论文中有一处公式是错误的。他没有丝毫恼怒,亲自回信,感谢这名青年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并鼓励青年将意见整理成论文,由他推荐发表。这表明(   )

    ①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界限,真理与谬误能随意相互转化

    ②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0. (2022高二下·南充期末)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关头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高级将领刘志丹曾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粉碎了敌人多次大规模“围剿”,创建了陕甘边根据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正确认识“狡兔三窟”的功能是创建根据地的关键

    ②狡兔之“智”与红军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③“狡兔三窟”的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④“狡兔三窟”根据地创建论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3高二下·博爱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盖诊疗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中医药还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中方专家线上线下与日本、韩国、意大利、柬埔寨等国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将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译成英文并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与世界各国共享。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

  • 22.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土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理论飞跃。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的征程上,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性。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不同场合,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他与书的“不解之缘”,号召大家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读书治学的追求。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些古语阐明实践的重要性。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反复性与无限性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 24.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 ,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历程。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请你结合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过程加以说明。

  •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一代代人为之奋斗不息。

    毛泽东同志认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党一贯善于“捉住这个主要矛盾”。

     

    中心任务或总路线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八大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二十大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回答:为何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确定不同的中心任务或路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