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淮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3-02-21 浏览次数:34 类型:月考试卷
一、 书写(5分)
二、 积累与运用(39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①  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xūn”。《邓稼先》

    ②  在那沉重的头上有我的手印。         《土地的誓言》

    ③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斗志,气冲斗牛 , 声振天地!《说和做》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者根据划横线的字写出注音。
    2. (2)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 3. 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文名句。
    1. (1) 杨花榆荚无才思,。     (作者;《春晚》)
    2. (2) 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
    3. (3) ,百般红紫斗芳菲。      (《春晚》)
    4. (4) ,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
    5. (5) ,弹琴复长啸。       (《竹里馆》)
    6. (6) 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7. (7) 最近,小明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面对惨烈的战争历程,他想到了《木兰诗》中“”两句,表达对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走进美丽的大明湖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 . 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 C . 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D . 这是一批有志之士,他们有不畏劳苦的精神,勇敢地向着世界科学高峰。
  • 5.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得恰当的一项是( )
    A . 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大卖,它的原作者刘慈欣也火了起来,成为最鲜为人知的科幻小说家。
    B . 我们全班同学慷慨激昂地朗诵着课文《黄河颂》,读着读着我忍俊不禁地热泪盈眶。
    C . 台阶造好了,原本精力旺盛的父亲却衰老了,他那灰白而失去生机的白发让我刮目相待
    D . 《驿路梨花》写到一个神秘森林小茅屋,它的主人究竟是谁?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 6. (2017·邵阳)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 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 . ④②①③⑤ B . ③⑤①④② C . ②③⑤①④ D . ③⑤①②④
  • 7. 阅读名著,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如《骆驼祥子》,我们可以借助两种策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 (1) 策略一:借助作者自述。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说,要让祥子“活”起来,要“以他为主,以其他人物为宾”,通过写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         , 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       , 诈骗祥子的         , 对祥子进行烘托,突出祥子形象特征。

      要求:请在空格处填入相关人物的名字。

    2. (2) 策略二:借助作者评论。老舍先生在小说结尾评论祥子“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要求: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 ,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3) 策略三:借助读者思索。结合全书内容说说造成祥子悲惨命运主要有哪些因素
  • 8. (综合性学习题)班级将开展以“爱国·爱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
    2. (2) 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你根据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三、阅读理解(46分)
  • 9.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二年(842)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四年(844)又由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此诗即为此次行役而作。②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老家樊川即在那里。

    1. (1) 赏析“萧萧”“淅淅”两词的表达效果。
    2. (2)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1)  解释加点词。

      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  

      鲁肃过寻阳    

      恐已矣  

      盲臣敢戏其君乎 ?      

    2. (2) 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3)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 (4) 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 11.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最精彩的表演

    陈炳熙

    ①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②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先生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④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⑤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⑥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⑦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就免了吧。”

    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溷(hùn)藩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⑨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⑩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11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主要事件

      梅兰芳的品格

      画兰竹

       

      拒出演

      有民族气节

      参加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

       

    2.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挺立如初”的含义。

      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梅兰芳为什么要移居香港,专心画画。
    4. (4) 本文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
  • 12.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小题。

    对面的灯光

    刘会然

    那年,他正初三,复习进入中考前的白炽化阶段,不知道怎么回事,应考的激情却荡然无存。

    难道真的是班上唯一的竞争对手刚转学回老家的缘故吗?

    父亲看到他这个样子,忧心忡忡。一向奋发苦读的儿子难道真的无法度过中考这一劫?父亲知道,他这个人一旦缺少学习的竞争对手,学习是没有激情的,就像没有和风吹过的湖面,泛不起任何涟漪。

    在他还很幼稚的心目中,战胜对手的欲望才是他挑灯苦读的唯一理由。

    那天,父亲兴致勃勃地对他说,他们对面那栋废旧的大楼刚住进来了一个女孩,听说也是今年参加中考,她以前在外地借读,现在回来了准备参加中考了。父亲还说,她现在在市区另外那所中学就读,听说她以前学习也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今年的中考目标和你一样,是一中。

    听父亲这样一说,①他疲软的心绪犹如寒冬过后的劲草,东风一吹就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不过,一脸憔悴的父亲也忧伤的告诉他:“孩子,真对不起,临近你中考了,单位却安排我上夜班。”

    以前,每天晚上学习累了的时候,他总习惯抬头凝视窗外,可窗外迎接他的只是一片漆黑,他的思绪也如夕阳下的归鸟,倦怠扑面而来。现在的每天晚上,对面的灯光透过窗帘,笔直地朝他射来,是一种柔和的灯光,更是一种无声的挑战。不管有多疲倦,只要对面的灯光不息,他都会重新坐下来,继续拿起书本。

    每天默默地注视着对面的灯光,他不停的猜想她的模样,……但对面的窗户始终是紧闭,回答他的依然是直射过来的灯光,厚重的窗帘斩断了他一切窥视的欲望。

    或许是上夜班的缘故吧。②每天父亲回来后总是哈欠连连,但在布满血丝的双眼深处,总透出一种难以抑制的亢奋。父亲也似乎比他更关切她,时不时给他谈起对面她读书的情况。父亲说她很刻苦,每天晚上要到深夜12点才休息,每天早上5点半就会起来看书。当然这个他比父亲更清楚,对面的灯光的确都是每天12点准时熄灭,清晨5点半准时亮起来,天天都是如此,周末也不例外。

    夏天是短暂的,炎热也总会过去,在炎热的夏季里,他终于趟过了中考这条人生的大河。可他对她的关切却有如酷夏的热情,他毅然决定在考完之后,一定要见见这个对手的庐山真面目。

    他选择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爬上这栋期待已久的大楼。他站在房间门口,霎时,一个熟悉的,伴随过他15年的酣睡声,从门缝窗缝里传来。不知什么时候,他发现自己的眼里下起了夏季才有的滂沱大雨。

    1. (1) 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分析第(2)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语句。(任选一句)

      ①他疲软的心绪犹如寒冬过后的劲草,东风一吹就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②每天父亲回来后总是哈欠连连,但在布满血丝的双眼深处,总透出一种难以抑制的亢奋。

      我选(    )

    4. (4) 文章结尾出人意料,但是在前文中又有伏笔暗示,找出前文中相关暗示的语句。
    5. (5)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评价。
四、作文(6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让你难过的事,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但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的幸运。嗨,别沮丧啊!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③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