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5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二战结束后,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惨遭破坏,政局动荡不安,经济恢复工作举步维艰。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过去在地理位置上并无直接关联的超级大国,由于它们各自所控制的势力范围而实际形成了在中东欧、巴尔干.中近东和远东直接面对面的军事对峙。由此可知(   )
    A . 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B . 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影响世界格局 C . 世界格局变动源于地缘基础变化 D . 社会制度不同促使美苏矛盾激化
  • 2. 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 . 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 . 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 . 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 . 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 3. 有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不仅实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西欧落地,又成为美元霸权体系的起点,既实现了西方阵营的整合,又加速了全球秩序的裂变。该学者意在强调马歇尔计划(   )
    A .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目标一致 B . 确立了美元的霸权体系地位 C . 加速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D . 使货币嵌入了大国政治博弈
  • 4.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同年7月25日,他在关岛阐述美国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的“尼克松主义”,继而他又在1970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主张美国“需要一个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尼克松的这些主张(   )
    A . 表明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B . 以调整欧美关系为宗旨 C . 使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劣势 D . 受国内外局势变化影响
  • 5. 1989年,乔治·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外交上对东欧国家区别对待。根据下表,布什“区别对待”东欧国家的目的是(   )

    波兰、匈牙利

    因团结工会获得合法地位而专门制定“援助波兰行动计划”,赞赏匈牙利“走在撕开铁幕的最前面”,并向其提供2500万美元发展资金。

    罗马尼亚、东德

    以两国“拒绝任何变革”、“严重侵犯人权”等理由进行经济报复,.如禁止从罗马尼亚进口商品、禁止国际组织向罗马尼亚提供贷款等。

    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两国改革“起步晚且进展小”,绝不轻易给予经济实惠。

    A . 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被动地位 B . 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 C . 加速东欧国家“和平演变”的进程 D . 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 6.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A . 美国是北约军费的主要贡献力量 B . 西欧各国的安全获得了根本保障 C . 美苏争霸的重点转向了争夺西欧 D . 军事集团对抗加速了北约的扩张
  • 7. 1958年,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封面出现了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一个是苏联十年级(高一)学生,另一个是美国高中生,标题是醒目的“教育危机”。杂志调查显示,苏联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要超出美国学生两个年级,所接受的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也要远远超过美国。这反映出(   )
    A . 人才竞争成为美苏冷战的核心 B . 指令计划更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C . 教育交流掩盖了意识形态冲突 D . 社会主义的发展引发美国忧虑
  • 8.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不断向外扩张,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处境有所改善。同时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日渐壮大。这可用于说明(   )
    A . 两极格局已经无法维持 B . 经济全球化出现了逆转 C . 中美关系开始得到改善 D . 国际关系面临重大调整
  • 9. (2022高三上·韶关月考) 有观点认为,苏联基督教东正教背景下的斯大林“大国使命感”外交观念与美国基督教新教背景下的杜鲁门“大国使命感”外交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碰撞,使美国和苏联不可避免的逐步走向冷战。此观点意在强调冷战源于两国(   )
    A . 文化传统的差异 B . 领袖个人因素 C . 意识形态的对立 D . 国家利益冲突
  • 10. 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正式形成,其目标是通过集体的努力制衡两极,在两极格局中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1989年不结盟首脑会议对不结盟运动的战略和策略作出重大调整,倡导以自身的现代化适应新形势,发展经济,倡导与发达国家合作。这一调整是基于(   )
    A .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 .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 C . 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彻底瓦解 D . 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 11. 在多极化的世界里,大国军事实力相近,没有某方掌握绝对的力量,从而形成力量上的制约,使得世界更加和平。这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   )
    A . 国家间关系的良好发展 B . 世界大国开展军备竞赛 C .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 . 军事技术国际合作交流
  • 12. (2022·福州模拟) 某学生制作的手抄报设置了五个栏目,每个栏目的小标题分别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成立”“华约成立”。由此推断,手抄报的标题应该是(    )
    A . 美苏共同打败法西斯 B . 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 C .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D . 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
  • 13. 下表为1986年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公布的美苏战略核弹头数量。统计数字表明(   )

    美国

    苏联

    洲际弹道导弹弹头

    2118

    6420

    潜射弹道导弹弹头

    5536

    2787+

    飞机运载弹头

    2520

    680

    合计

    10174

    9987+

    A . 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超过美国 B . 核武器竞赛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 . 美苏战略核武器竞争陷入僵局 D . 战略核领域成为军备竞赛重点
  • 14. 2005年是联合国的重要改革年,经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争吵,联合国通过了《成果文件》。根据《成果文件》而于次年成立的人权理事会,基本是按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建立的,美国则因对该机构的设置方式不满意而没有参加。这反映出21世纪初( )
    A . 美国的霸权地位逐渐崩溃 B . 联合国的运行机制发生变革 C . 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增强 D . 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已形成
  • 15. 欧洲艺术家耶洛于1968年创作《美国室内装潢》系列。下图是其中之一,室内装修精致、舒适,然而窗外却站满了拿着武器、气势汹汹的工人和农民。根据此创作可推知( )

    A . 冷战格局影响了当时的价值思维 B . 两大阵营的对峙侧重于文化领域 C . 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D . 美苏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与交流
  • 16.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出兵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阿马岛战争爆发。4月6日,阿根廷与苏联签署了核协议、贸易及渔业协议等。4月30日,美国宣布放弃“中立”,声称全力支持英国。马岛战争中美国支持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英有较相似的文化传统 B . 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 C . 阿根廷与英国的实力悬殊 D . 美国门罗主义思想的影响
  • 17. 1947年在美国情报部门的干涉下,好莱坞拍摄了大量反共题材的电影。这些涉及美国共产主义的电影制作非常粗糙、简单并自公式化,如高度强调颠覆活动和间谍活动,这些电影引起的恐惧在整个美国传播了一种“臆想症”。这类电影拍摄的主要目的是(   )
    A . 抵制国内反战运动 B . 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C . 宣传“华约”的威胁 D . 培养民众的冷战思维
  • 18. 二战后初期,美国同意苏联控制蒙古,收回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等日本占领地区,恢复对旅顺、大连的特殊权益。作为回报,苏联承诺支持中国国民政府,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和亚太战略,同意美国控制中国和单独占领日本等。这反映出( )
    A . 美苏对日本的处理加剧了冷战 B . 大国利益争夺影响了战后秩序 C . 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主义 D . 亚太地区是当时美国战略重心
二、材料分析题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国际稳定和安全取决于至少是所有大国都可接受的正当安排,而当一个国家认为现存国际秩序及其规范根本不正当时,它就变成了一个“革命”国家。这种“革命”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认为只有绝对的、万无一失的安全才具有足够的保障。然而一个国家的绝对安全追求意味着国际体系内所有其他国家的绝对不安全。不仅如此,要是互相疑惧的国家都追求绝对安全,那么它们就必然陷入每每引发和加剧国际紧张、对立甚或冲突。

    ——摘编自时殷弘、陈然然《论冷战思维》

    1. (1) 据材料一,概括北约扩张的特点。
    2.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1991年前、后北约扩张的影响,论证材料二主要观点。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7月,联合48州300个商会的美国商会发表决议指出:“承认苏联是从美苏贸易关系中获得任何重大利益的先决条件。”美国出口商表示“希望尽快与苏联建交,不然的话,美国就会丧失一个有利的市场”。后不久,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决投指出:“由于苏联政府是稳固的,由于所有国家都承认苏联政府并同它建立了外交关系和贸易关系……参议院和众议院特决定……同俄国的苏维埃政府进行会谈。”同时,苏联也在积极谋求苏美关系正常化。双方很快就所谓“苏联的宣传”“限制外国人的权利”以及债务和财产赔偿等问题达成和解。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摘编自陈从阳、李晚景《1933年美苏建交中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戴高乐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地球上的力量分配变得再简单不过了,再粗暴不过了……只有关国和苏联是强国。”但从一开始美苏对雅尔塔协议就理解各异。美国企图通过雅尔塔协议使苏联放弃对东欧的影响,苏联则认为雅尔塔协议确认了东欧历史趋向。1947年。杜鲁门渲染“共产主义是对自由世界的成胁”,扬言要“全世界采取美国的制度”,里根说苏联是“罪恶的帝国”,苏联则更坚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美苏关系结构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强权政治,还增添了“核成慑”这一新的竞争手段,战后的军备竞赛造成95%的核弹头集中在美苏两国手中。

    ——摘编自杨铮《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 21. (2022高三上·周至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欧洲各民族文化的相通性、同源性及认同感是欧洲得以实现一体化的基础。欧洲的一体化从欧洲民族传统文化意义上讲,实际上是对希腊文化、罗马法、基督教伦理文化认同的结果……早在战后初期,欧洲一些国家为了避免战争,就提出了欧洲联合的构想。1946年9月,丘吉尔发表了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号召欧洲各国摈弃前嫌,“重建欧洲大家庭”即“欧洲合众国”。……欧共体是在战后美国称霸世界时成立的,其主要目的是联合自强,与美国对抗,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为了摆脱经济发展乏力的困境,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美、日抗衡,欧共体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立统一大市场,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

    ————黄津《欧洲一体化中的文化因素》

    材料二: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没有经济全球化也就没有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表面上看,区域集团化将加剧各经济集团之间的抗衡和矛盾,也应看到,区域型经济集团内部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必将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的生产资本一体化的进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贸易只占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贸易总额的36%,所以该协定成员国均把北美自由贸易区看做是多边贸易关系的一种补充。

    ————郜火星《关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上一体化的原因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并赋予全权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其通过决议后联合国便可以对危机实施武力干预而无需经过会员大会的表决。安理会的表决无需全体一致, 取得包括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三分之二多数票即可。二战结束后盟国对侵略国实施了惩罚,以预防其东山再起,如对日本掠取的中国领土不仅要求将战前掠得的东北归还中国,还要将半个世纪前割取的台湾及澎湖列岛交还中国,但并未分割日本的固有领土。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 外,盟国还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战后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在传统国际 法关于违反战争法规或惯例的普通战争犯罪之外新设立了破坏和平罪和违反人道罪,对实施 战争犯罪者划下了清楚的红线。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坚持为弱小民族代言,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并成功地推动将此主张写进了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王建明《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 (1) 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深远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