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9 课《桃花源...

更新时间:2023-01-16 浏览次数: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大惊      不知有汉 B . 武陵人捕鱼业    不足外人道也 C . 便船    屋俨然 D . 出焉  不得路
  • 2.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 问/今是何世 C . 忽逢/桃花林 D . 后遂无问/津者
  • 3. 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 . 男女衣着,如外人 B . 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C . 问所从来,答之 D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叹惋
  • 4.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便船          屋俨然 B . 向所志        病终 C . 屋舍俨         并怡自乐 D . 武陵人捕鱼业     不足外人道也
  • 5.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忘路远近  B . 渔人甚异 C . 具答        D . , 欣然规往
  •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问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7. 按要求填空。

    ①《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②《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8.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①渔人甚之             

    ②欲其林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④余人各复至其家            

    ⑤此中人云            

    ⑥便向路            

    ⑦欣然往            

  • 9.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溪行      古义:;今义:

    ②咸来问讯      古义:;今义:

    ③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今义:

    ④余人各复至其家     古义:;今义:

    ⑤说如此       古义:;今义:

二、文言文阅读
  • 10. (2021八下·长春期中) 课内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桃花源记》作者是(时期)诗人。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如外人()            ②便还家(

      太守()              ④便扶路(

    3. (3)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 (4)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和当地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 . 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 . 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 .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5. (5)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 , 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粜(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 , 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殊:特别,很。③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④或:如果。

    1. (1) 写出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

      公欲来    指代

      ②老人肯相引至  指代

      殊不缺也    指代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 B . , 寻病终    子 C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 D . 处志之       故可同
    3. (3) 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5. (5) 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 . 《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 C . 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 . 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
  • 12.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 (1) 根据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忽逢桃花林进入桃花源

    2.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3. (3) 作者想借桃花源的生活,表达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
    4. (4) 有人认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
三、综合运用
  • 13. 文学常识填空。
    1.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诗人。该诗人名,字,世称,是中国第一位诗人。
    2. (2) 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称谓,如:——不满周岁;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始龀——泛指七八岁;黄口——幼儿,十岁以下;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十五岁左右;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男子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知命、半百、知非——岁;花甲、耳顺——岁;古稀——岁;杖朝——八十岁;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期颐(jī yí)——岁。
  • 14. 仿照《桃花源记》对桃林的描绘,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15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