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入学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09 浏览次数:31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金杖以及"撞脸"奥特曼的青铜人头像等文物(制作年代距今约3000年至 3200年),显示出与中原文明孑然不同的特征。但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的云纹、青铜神树的夔龙纹等,又都是当时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类型。这表明,商周时期(   )
    A . 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 B . 存在长距离文化交流 C . 青铜器富有生活气息 D .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 2. 公元前 215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今河套平原一带)。秦始皇在此地设置了三十四个县,并从中原地区迁来大量人口。这些举措(   )
    A . 阻断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B . 消除了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 C .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 . 埋下了边疆武将割据的隐患
  • 3. 随着陶潜《桃花源记》的创作,历代文人到湖南寻访桃花源并吟诗渐成潮流,南朝诗人徐陵的《山斋》一诗,被认为是最早的"桃源诗"之一。该诗云∶"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由此可知,南朝时的"桃源诗"(   )
    A . 隐含着改良政治的建议 B . 继承了《诗》的讽谏传统 C . 重在揭示当地民生疾苦 D . 寄托了诗人的生活理想
  • 4. 下表所示为唐代中后期关于赋税的部分言论。据表可知,唐代中后期(   )
    人物 言论
    第五琦 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
    唐宪宗 天宝以后,成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
    王式 国家用度,尽仰江准。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
    A . 江南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B . 大运河的战略意义凸显 C . 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 D . 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 5. 唐宋八大家提出并发展了儒学的道统说,以孟子承孔子之正道,他们通过解读孟子对儒学经典义理进行深度探求;他们对佛、道两教的态度,逐渐由情绪激烈的反对走向理性平和的辩论。这从侧面表明,唐宋时(   )
    A . 正统思想频繁更替 B . 三教合流基本实现 C . 儒学逐渐走向复兴 D . 文人颠覆汉儒传统
  • 6. 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福建不少强宗大族筑土楼自卫,同安后埔等地在嘉靖三十九年遇倭寇之警,"旬月之间,筑寨百三座,结社百六十,守望相助""贼虽拥数万众,屡过其地,竟不能仰一堡而攻,则土堡足恃之明效也"。材料反映出(   )
    A . 地方宗族组织力较强 B . 福建宗族成为抗倭主力 C . 倭寇采取持久战策略 D . 倭患扰乱地方基层自治
  • 7. 1896 年 10月,上海某英文报纸在李鸿章访问欧洲期间,突然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李鸿章同俄国人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史称《中俄密约》),其中规定∶"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外国媒体对这一条约的披露(   )
    A . 加深了慈禧对洋务派的疑惧感 B . 阻碍了"三国干涉还辽"进程 C . 反映出部分外国人同情维新派 D .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8.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示内务部通饬各省重视农业,"劳来(以恩德招之使来)农民","其有耕种之具不给者,公田由地方公款,私田由各田主设法资助"。这反映出当时(   )
    A . 农民对新政府认同度较高 B . 法律保护农民土地所有制 C . 孙中山对农村流民较为关注 D . 农业政策以民生主义为指导
  • 9. 1934年6月30日,中央苏区中央组织局及人民委员会通过《红色中华》报刊,发出了《关于粮食动员的紧急指示》,"24 万担借谷运动"迅速开展起来。这反映出(   )
    A . 瑞金市区的粮食供应紧张 B . 中央红军对战略转移的筹备 C . 中央苏区商品交易的活跃 D . 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 10.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诗歌和报告文学流行于街头巷尾。据时人回忆∶"在重庆有雾的两个季节里,那时城市相对来说不会遭到空袭,(业余话剧团)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剧目,观众场场爆满。"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 振奋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斗志 B . 以北平的工业整体内迁为基础 C . 助推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深入 D . 得益于政府对全面抗战的支持
  • 11. 表2所示是新中国重要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中有关教育事业发展宗旨的表述。这反映出新中国教育(   )
    时间 表述
    1949年12月 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1986年4月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1995年3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012年11月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 . 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 B . 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C . 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D .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 12. 据希腊神话记载,智慧女神雅典娜在与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城时,通过让岩石长出橄榄树而得到众神认可,成为雅典城的保护神。而橄榄油的交易在古代雅典人的经济生活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图1所示为雅典城邦制形成初期的商人兜售橄榄油的壁画)。由此可见(   )

    A . 古代神话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B . 人文主义思潮最早兴起于雅典 C . 文学创作超前于社会现实生活 D . 雅典民主制植根于特殊的环境
  • 13. 图示法有助于我们认识政治史上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圆分别代表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联邦政府权力(大圆)和各州政府权力(小圆),二者重叠或交叉的情况下,位于上方的"圆"地位更高。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规定的是(   )
    A . B . C . D .
  • 14. 19世纪,欧洲时装界出现了两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首先是服装的面料和款式的多样化;其次,则是时装样本及后来的时装杂志逐渐流行,社会时尚的代言人逐渐由宫廷贵妇转变为时装样本模特儿和舞台剧中的女演员。这些趋势根源于(   )
    A . 家庭结构的变化 B .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 启蒙思想的传播 D . 女权运动的推进
  • 15. 1935年,苏联年轻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顿巴斯一处设备并不先进的煤矿创造了单日采煤量的世界纪录。此后,苏联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一场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劳动竞赛运动(史称"斯达汉诺夫运动")。该运动的兴起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 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 B . 工业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C . 逐渐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 D . 已具备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
  • 16. 1989年,日本三菱集团重金购买了作为美国"富有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史称经济领域的"珍珠港事件"。同年,日本企业家和政客合著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出版,并迅速热销。日本商界和政界的这些做法(   )
    A . 体现了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 B . 宣扬了军国主义思潮 C . 控诉了美国的地区霸权战略 D . 丑化了日本国际形象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列强来说,战后

    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与欧洲这个'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无疑,"条约制度"使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灾祸,这成了阻碍中国进步的一个基本因素,但是,如马克思所说,"每一种事物好象(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材料二: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回应了世界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方案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决议;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再次将其载入联合国决议。这充分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反映了国际社会大 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呼应,激发了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程的热情和实践。

    ——摘编自张晓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外交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得到支持和呼应的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伊拉斯谟、蒙田等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提倡者,他们认为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人的智慧,并提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维多利诺创办了"快乐之家",他认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一定要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学生只有在优美的环境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身心才能和谐发展。伊拉斯谟反对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不是生而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经过教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是理性使其成为人。蒙田要求在对儿童施行教育时,首先应该重视体育,此外,他还强调儿童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愉快、自由的成长。

    材料二:卢梭在《爱弥儿》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尊重儿童的天性,启发诱导儿童的发展;学习实用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重视劳动,强调手脑并用;锻炼身体,训练感官。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充分提高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其儿童本位论的提出,使人们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祺蓉、陶志琼《西方和谐儿童教育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教育家儿童教育思想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意义。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时间表

    作物名称 传入时间
    葡萄、首蓿、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芝麻、蚕豆、豌豆、石榴、 榅桲 汉代
    波斯枣、巴旦杏、菠萝蜜、油橄榄、胡椒、无花果、菠菜、胡榛子、西瓜、小茴香 唐至五代时期
    占城稻、胡萝卜、凉薯、南瓜 宋代(辽宋夏金时期)
    红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花生、辣椒、番茄、菜豆、结球甘蓝、花菜、洋葱、杜果(芒果)苹果、荔枝、波萝(菠萝)、番木瓜,陆地棉、向日葵 明清时期

    ——摘编自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物种引进》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参考表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0.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天文观测的主要内容是"星辰之变"(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其中日月交食被认为预示着帝王统治的危机,这一观念在当时备受瞩目。唐初,天文观测由太史局负责。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将天文机构改为独立建制,命名为司天台,并设置了春夏秋冬中官正、副各5人,掌司四时,按照时间和方位的特定对应关系来划分职责(如下表所示)。司天台官员不仅要密切观测天象变化,还要及时将观测结果进行"密封"后奏报帝王。对天文机构的改革凸显了司天台观察天文的特别职能,对于提高天文观测的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对当时的政治管理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官职 主要职责
    春夏秋冬官(正、副) 分别从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星空东南西北四方区域的天文灾异的观测、记录
    中官(正、副) 负责季夏(农历六月)和星空中央地带(即天顶附近星区)的天象观测

    ——摘编自赵贞《唐代的天文观测与奉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朝廷重视天文观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肃宗改革天文机构的作用。
  • 21.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很快就占领了中国东北。八路军一部也借机进驻沈阳市区,该事件被美国媒体大肆报道。同年 9 月,驻中国东北苏军总司令派代表飞赴延安与朱德总司令会面,并询问中共能否根据《雅尔塔协定》和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条约撤离东北。朱德答复说"我们在冀热辽土地上坚持抗战,不能撤出。"会后,苏军同意将原属冀热辽抗日根据地范围内的锦州、热河完全交给八路军及中共东北抗日武装接管。关于八路军驻沈阳的部队,苏共中央特地致信中共中央,建议中共"可以到农村去发展。去没有国民党和苏军的地方发展,不要留在沈阳、长春、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不久,八路军大张旗鼓地撤出了沈阳,但地下党组织被秘密留下,苏军对此则执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

    ——摘编自薛衔天《1945年苏军在中国东北》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45年八路军得以进驻沈阳的条件,并分析八路军撤出沈阳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路军撤出沈阳的意义。
  • 22.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肯尼斯·戴维·卡翁达(1924—202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先驱。青年时,他不顾英国殖民当局的骚扰和监禁,坚持参与和领导赞比亚反殖民斗争,直到 1964 年斗争才取得成功。担任赞比亚总统后,他坚决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对安哥拉、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他还积极参与建立非洲统一组织(非盟前身)。赞比亚独立几天后,卡翁达就宣布与新中国建交,使赞比亚成为南部非洲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卡翁达曾在联合国大声疾呼∶"联合国中没有新中国人民的代表,这是错误的!"独立后的赞比亚,被列强封锁了出口通道。1967年,卡翁达总统借访问中国之机,请求中方帮助坦(坦桑尼亚)赞两国修建铁路,得到中方同意。1974年,他再次访华时,毛泽东在与其谈话中首次提出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关于中赞关系,卡翁达总统创造性地运用"全天候朋友"和"全天候友谊"两个名词加以概括。

    ——摘编自李杰《卡翁达总统———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真朋友、好朋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卡翁达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卡翁达做出贡献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