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荆州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1-30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可以作为证据说明新石器时代(   )
    A . 食物种类十分丰富 B . 人们过着定居农耕生活 C .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 . 小农经济模式已经萌生
  • 2. (2022高三上·重庆月考) 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
    A . 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 . 适当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 C . 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 . 官营工匠的技术水平不高
  • 3. 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
    A . 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B . 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 C . 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 . 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 4. (2022高三上·沙坪坝月考) 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 赋税负担沉重 B . 法律制度严酷 C . 强化地方管理 D . 行政效率提高
  • 5. 《唐律疏议》中规定:“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唐太宗还告诫巡视州县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这说明唐太宗(   )
    A . 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B . 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C . 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 .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 6. 元朝政府发行纸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有在海外流通的记载,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纸币。这种现象(   )
    A . 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B . 强化了元的外贸优势地位 C . 维护并扩大了大一统国家 D . 有利于弥合国家间的矛盾
  • 7. 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 . 道—府州军监—郡守—转运司 B . 路—府州军监—转运司—通判 C . 路—参知政事—郡守—节度使 D . 省—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 8. 如图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这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B .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C . 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D . 宗教观念影响文学
  • 9. 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在明清小说中,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却摆脱了财富和权势带来的光芒,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这一反差表明(   )
    A . 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 . 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 C . 徽商形象取决于文学塑造 D .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 10. (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 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据此可推知(   )
    A . 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 B . 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 C . 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D . 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
  • 11. 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
    A . 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B . 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 . 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D . 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 12. (2022高一上·龙江期末) 下图所示为 1912~1918 年新设民族企业数量情况统计(单位:家)。其中,造成 1914~1918 年企业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伐战争的推进 B . 世界大战的影响 C .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 辛亥革命的推动
  • 13. 下表是1927到1930年中共党员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出身的党员比例统计。这一变化源于(  )
    时间 工人所占比例(%) 农民所占比例(%)
    1927年 50.8 18.7
    1928年 10.9 76.6
    1929年 7
    1930年 5.5
    A . 工人阶级丧失领导地位 B . 农民阶级觉悟全面提升 C . 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D . 社会结构出现剧烈变动
  • 14. (2022·杭州一模) 《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在无产阶级未能获得政权以前,依中国政治经济的现状,依历史进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该主张正式确立于(   )
    A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15. 据统计,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参加学习的民众共约有359876人(次),全边区13 岁以上50岁以下的文盲人数降低了7%。取得该成果的前提是(   )
    A .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 粉碎敌人的包围封锁 D . 爱国知识分子的大量涌入
  • 16. (2022高三上·尚志月考) 以下是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中的报告内容(部分),这次会议的召开(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国民党的作战部队仅仅剩下一百多万人......今后解决这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这样,干部就够用了,广大地区的工作就可以展开了。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

    A .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B . 推动长江以北的地区获得解放 C .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D . 为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问答: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魏源和张之洞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2. (2) 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们这一观点?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指导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 19.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材料一:1906 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其中有人指出:“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

    材料二: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社会各界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min,稍微合拢)裆裤为主。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提倡“剪发易服”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穿着变化的特点。
  • 20.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和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侵略者的光辉篇章。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专题二导言

    材料二: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

    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节选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抵抗外来侵略的一个事例。
    2. (2) 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史上的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分别指的什么。
    3. (3) 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制造了一系列暴行,请列举其中的三例。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局面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