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

更新时间:2023-01-31 浏览次数:19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0高一上·亳州月考) 《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指的是 (    )
    A . B . C . D .
  • 2.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重点建设“红色旅游区”。下列应归入“湘赣红色旅游区”的是(   )
    A . 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 . 秋收起义,瑞金建都 C . 陕甘会师,长征胜利 D . 百团大战,振我军威
  • 3. 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线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里的“他”应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韩非子 D . 墨子
  • 4. 某学者曾对晚清时局疾呼:“民权则志在必行,公理则今日万不能尽行也。盖今日……由君主而至民主,正当过渡之世,……万无一跃超飞之理。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由此推论他最可能属于(   )
    A . 顽固派 B . 洋务派 C . 君主立宪派 D . 革命派
  • 5. 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 . 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 . 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 . 以上说法全部都不对
  • 6.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御史台

    ④提点刑狱司

    ⑤军机处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③④⑤ D . ②③④⑤
  • 7. 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 . 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C . 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 D . 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
  • 8.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 . 北约建立 B . 中苏建交 C .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 欧共体成立
  • 9.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城市化加快致使可耕地减少 B . 城镇居民饮食结构呈多样化 C . 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极度短缺 D . 粮食出口扩大使得内需不足
  • 10. 下图所示为陈毅同志在某次战役前线创作的诗歌(部分)。●●所代表的两个字最有可能是(   )

    新战士,列队长又长。/谡谡军装何整肃,昂头阔步挺胸膛。/杀敌志如钢。

    新同志,●●最开怀。/诉苦从头难尽说,壮丁远处被抓来。/共打蒋独裁。

    A . 抗日 B . 解放 C . 建党 D . 北伐
  • 11. (2020高一下·莲湖期末) 到1952年年底,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产值只占35.5%。基于此,中共中央决定(   )
    A . 进行土地改革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 .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 12. 有人将下面漫画中跑路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与该漫画相关的列强侵略事件导致(   )

    A . 台湾被割占损害中国领土主权 B . 列强竞相参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上海等地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D . 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3.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之处是(   )
    A .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B . 诸侯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C . 以什伍为基层单位 D . 以编户为基层单位
  • 14. “烽火戏诸侯”是指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随意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而失信于诸侯的故事。下列制度与“诸侯”相关的是(   )
    A . 九品中正制 B . 三公九卿制 C . 分封制 D . 察举制
  • 15. 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为中美外交关系缓和这一重大事件所绘制的油画,命名为“寒冷流涕的尼克松终于握到毛泽东火热的手”。下列有关该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B . 中美关系缓和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 C . 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D . 有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6.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十年颂歌》中写道:“我们难忘的/一九五八呵!/我们的/千万座/小高炉!/烧起来!/烧起来!/看我们/几千万/钢铁大军,/伟大的创举——‘小土群’!”这首“颂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一五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B . 三大改造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大跃进”运动
  • 17. 郭祖深曾向(南朝)梁武帝上书:京都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且不在民籍注册。请朝廷细加考察,不然,恐怕将来处处都成寺庙,家家都剃发为僧,连一尺土一个人也都非国家所有了。可见,郭祖深认为,当时佛教盛行( )
    A . 严重影响政府的利益 B . 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C . 威胁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导致国家人口减少
  • 18. 先秦儒学在天道观上继承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做淡化处理;在历史观方面,它标榜“信而好古”,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这反映了先秦儒学(   )
    A . 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 B . 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 C . 内容丰富广泛的全面性 D . 注重历史传承的继承性
  • 19.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 B . 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 C . (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D . 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 20. 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刚爆发之时,英美等国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埃塞俄比亚,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到1938年初,美国表示愿意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这表明中国抗战(   )
    A . 改变了美英远东政策的走向 B . 牵制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 C . 促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D . 唤起世界人民的同情与尊敬
  • 21. 蒋廷黻曾指出:“协定关税和......是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文中省略的应为(   )
    A . 领事裁判权 B . 五口通商权 C . 最惠国待遇 D . 内地传教权
  • 22. 《宋史》列传所载1533人中,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占55.12%。又有记载说“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数年复见之,有缧绁(囚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这在宋代不胜枚举。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宋代( )
    A .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B . 社会等级森严 C . 家族制度快速嬗变 D . 贫富差距悬殊
  • 23. (2018高一下·台州开学考) 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着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 C . 临时政府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D . 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 24. 西周大孟鼎(如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孟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据此可知,它可以成为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史料(   )

    A . 禅让制 B . 内外服制 C . 分封制 D . 中外朝制
  • 25. “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穹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材料称颂了一位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是(   )
    A . 周武王 B . 秦始皇 C . 唐太宗 D . 康熙帝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40 年到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时代。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找到解放的道路,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 (1) 根据材料,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和胜利的标志。
    2. (2) 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的条件,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 (3) 围绕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曾回忆道:“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中国人民彻底清醒地认识到“公理难伸,强权未已”,爱国风暴汹涌而至。习近平指出,“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钟轩理《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巨大的波潮”和“结果竟是如此之惨”分别指什么?据材料,阐明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
    2. (2) 举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在经济、科技和国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各一例。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或认识?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创造性地为自己选择了“皇帝”的名号。“皇”代表着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他们很多万世不朽。“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的产生恰恰结合了二者。

    ——何乐为主编《中国发现之帝国的流年》

    材料二:秦始皇消灭六国后,建立起一个地域辽阔的统一政权。而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局面,使得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这使得秦朝的统一政策很难推行。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社会各个方面强制统一,使得大统一的观念变为现实……与此同时“大一统”的观念,又在新的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葛剑雄主编《千秋兴亡——六合一统》

    材料三:贞观十八年,当内奔的突厥请求在内地安置时,唐太宗不顾群臣的反对同意了,并解释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他强调 “自古贵中华、贱夷狄”,而今四海一家,就应该“胡、越一体”。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四: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将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事务也纳入其内,凡爵禄、朝贡、定界、贸易、宗教诸政令,并归管辖。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这一机构直接受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早在入关之前,清已经颁布《蒙古律书》,行用于蒙古地区,入关后不断修订,至乾隆六年修成《蒙古律例》,乾隆末年,其内容已扩充到12卷,209条。嘉庆年间对其又进行大规模增补修订。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如《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皇帝”的称谓体现了什么思想?嬴政用这一称谓的目的何在?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使“大统一的观念变为现实”。你如何理解“与此同时“大一统”的观念,又在新的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3. (3) 材料三说明唐太宗的民族观是什么?这种民族观产生了哪些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理藩院与以往类似机构有何不同?概括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