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阶段...

更新时间:2022-12-28 浏览次数:5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共 48 分。
  • 1. 考古发现, 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 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 8 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 20 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 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 B .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 .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D . 阶级分化已经日益明显
  • 2. 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   )
    A . 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B . 具有比较超前的政治理念 C . 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D . 教育理念与伦理观相矛盾
  • 3. 商鞅变法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 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   )
    A . 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B . 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强宗大族 C . 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
  • 4. (2022高三上·天心开学考) 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    )
    A . 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正孕育 C . 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 D . 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 5. 如表为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   )

    《峰山刻石》

    记述“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

    《之罘 fú) 刻

    石》

    “六国回辟,贪庚元庆,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

    诛信行,威焊旁达,莫不宾服。 ”

    《东观刻石》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

    并天下,甾 (zāi) 害绝息,永僵戎兵。 ”

    A . 寻求实现统一的方法策略 B . 解释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C . 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 D . 宣扬“大一统”的价值观
  • 6. 西汉中期,《大戴礼记 ·本命》有这样的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 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由此可知,“七去三不去”的婚姻原则(   )
    A . 受社会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B . 旨在维护女性合法权益 C . 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 . 是法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 7.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最初规定,各郡中正官在现任朝官中的本郡人中选择,并经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吏部再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加以任用。这一制度设计(   )
    A .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 B . 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 . 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D .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 8. (2022高三上·深圳期中) 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 . 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 B . 国家中心区域的变化 C . 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D . 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 9.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 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 . 统一是其时代基本特征 C .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 . 大一统观念仍深入人心.
  • 10. 隋文帝时期实行“输籍之法":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收赋税、力役的依据。 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的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豪强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成为国家的编户。这一举措( )
    A .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 . 增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C . 避免了农民隐瞒户口 D . 促进了社会的持久发展
  • 11. 唐玄宗天宝末年,西北地区流传一首民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 (河西节度使哥舒瀚)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此民歌表明当时(   )

    A . 军镇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边防 B . 民众已逐渐认识到军镇的弊端 C . 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D . 安史之乱后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 12. “逢场作戏”一词的历史来源,是在宋每逢市集,都有演戏活动,郊区的皇家园林在对外开放时,艺人商贩可以临时作场演戏,城内的瓦肆勾栏成为作场演戏的常设场所。“逢场作戏”的出现反映了(   )
    A . 宋代人们生活富裕 B . 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 . 戏曲发展达到成熟 D .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 13. “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是如何而致?若分明见此,志自立,工夫自住不得。”《朱子语类》记载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涵主要是(   )
    A . 格物致知 B . 自强不息 C . 崇德尚贤 D . 天人合一
  • 14. 据史书记载:内外大小衙门,一应干部系军、民、站、金场、银冶、茶、盐、铁户、课程、宝钞、刑名、选法、粮储、造作、差役等事,毋得隔越中书省辄使闻奏。这反映出(   )
    A . 西汉皇帝权力加强 B . 唐朝中书省集体议事 C . 元朝宰相权势较大 D . 明朝中央集权加强
  • 15. “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内容包括商榷 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直接影响着最高决策的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   )
    A . 行政决策的民主原则 B . 中枢运转机制的成熟 C . 内阁职权范围的扩大 D . 内阁参政地位的提高
  • 16. 康熙五十一年 (1712 年) ,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 ( 1711 年) 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进行征收,此后增加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 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不另征收丁赋。这些举措(   )
    A . 消除了农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 B .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快速成长 C . 减少了国家对百姓的赋税征收  D . 推动了清朝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 17.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期中) 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 . 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 . 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 . 是白银货币化的必然结果 D . 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 18. 下表中清朝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是(   )

    清咸丰同治时期 (1851— 1874) 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咸丰年间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 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

    A . 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动 B .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 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 19. 19 世纪 70 年代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主要财源是各省的协饷,对此各省督抚态度不一, 有的想方设法拖延和减少他们的协饷,有的就协饷数额与中央讨价还价,还有的则尽其 所能援助,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左宗棠的私人关系。这反映了当时(   )
    A . 国家权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B . 半殖民地化程度正日益加深 C . 清政府内部矛盾十分的尖锐 D . 地方督抚势力兴起挑战中央
  • 20. 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提出“官倡其始,商守其成”的方针,认为“先筹官款,垫 支开办,俟其效成利见,商民必然歆羡,然后招集商股,归还官本,付之商人经理”。 这一方针的实施(   )
    A .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B . 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 . 削弱了洋务企业的竞争力 D . 根除了军事工业经营的弊端
  • 21.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 之一物。 ……即如今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他意在强调(   )
    A . 变革思想的重要性 B .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 . 要顺应世界潮流而变 D . 传统儒家思想的弊端
  • 22. (2022高一下·阜阳期末) 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继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材料旨在说明(    )
    A . 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 B . 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 . 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 .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23. 新民学会在 1918 年成立之初,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向上、互助的学术团体,其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后因大多数会员接触到马克思 主义和劳工运动,学会宗旨被修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 。这一转变(   )
    A . 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C . 说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 体现出中国的救亡和启蒙相互矛盾冲突
  • 24. 1933 年 8 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 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 。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
    A . 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 B . 为抗日战争积蓄力量 C . 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D . 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经略与开发肇始于秦。秦惠文王赢驷灭蜀后,就以蜀为基地,开始经营西南夷。公元前 246 年,秦王嬴政即位,继续以蜀为根据地开发西南夷。除了开发交通以外,秦王朝还在西南夷部分地区设立了郡县,“诸此国颇置吏焉”,派官吏进行直接统治。经过 26 年的锐意经营,汉武帝在广大西南夷地区先后建立了十七个郡,对当地 的治理是通过部族长实行间接统治,即所谓“羁縻之治”。汉代这些富于开创性的民族治理 方略,不仅推动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龚德全《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材料二

    班超出使西域,从洛阳一直向西,就到了敦煌, 出阳关,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缘西行,可以到鄯善、于阗、疏勒,再沿塔里木盆地北缘折回东行,可以到龟兹、伊吾卢等地。

    ——张信刚《丝路文明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的有利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与西域联系加强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经略边疆的影响。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形势图 (1330 年)                    明朝形势图 (1433 年)

    清朝形势图 (1820 年)

    材料二

    从政治地理角度来看,适宜建都的地点一般有几个层次的考虑,其中有两个层次最为要

    紧:一是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二是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 基础。在第一层次中的考虑又分为两方面,一是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有利的控内御外的位 置,二是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则。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根据材料一,结合元明清时期北京成为都城的历史,说明材料二观点。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 为史书记载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出身及任职

    事迹

    陆凯

    举孝廉出身,曾任 东吴永兴县长、诸 暨县长。曾拜征北 将军、领豫州牧等

    其时宫中列将何定媚逢奸巧,受宠专权,陆凯当着他的面斥责 他:“你看前前后后侍奉君主不忠诚、倾覆混乱国政的人,有 哪一个能善终天年的?你为什么专门干那些佞媚奸邪的坏事, 堵塞君主的视听?你应当自我勉励改正。不然的话,会有你无

    法预料的灾祸! ”

    蒋琬

    举茂才出身,曾拜 蜀国尚书令,领益 州刺史、大将军、 大司马等

    蜀汉后主建兴元年 (223 年) ,丞相亮 (诸葛亮) 开府,辟琬 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数 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 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

    琬。 ”

    荀彧

    举孝廉出身,曾任 东汉侍中、守尚书 令

    或尝言于太祖 (曹操) 曰:“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 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 敦教化,则王道两济。”或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 太祖常嘉纳之。或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

    以为仪表,海内英隽成宗焉

    钟繇

    举孝廉出身,曾任 曹魏大理卿 、 相 国、太尉、太傅等 职

    太祖 (曹操) 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 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太祖 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其后河东卫固 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 自 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

    数年间民户稍实

    ——据陈寿《三国志》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须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