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12-22 浏览次数:4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有事请殴,必以书,毋口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留者以律论之。”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
    A .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 .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C . 强化了皇帝的权力 D . 保障了郡县制度推行
  • 2. 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考核县、侯国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官员奖罚的依据,唐代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为分九等。明清考核制度严密,明代有考满和考察,清代有京察和大计。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考核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B . 是官僚政治良好秩序的重要保证 C . 便于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D . 考核制度常与监察制度有机结合
  • 3. 《唐律疏议》中提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它强调的治国理念是(   )
    A . 以礼治国 B . 以法为教 C . 博采众长 D . 礼法结合
  • 4.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赋役并重、赋重于役、役并入赋的三个阶段。其中的“役并入赋”的重大转折始于(   )
    A . 租庸调制 B . 两税法 C . 一条鞭法 D . 摊丁入亩
  • 5. 清人王庆云说:“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维,互相为用。”这反映明朝(   )
    A . 人口管理与社会治安相结合 B . 乡里制度与保甲制度相结合   C . 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相结合 D . 赋役与户籍土地管理相结合
  • 6. 《农政全书》记载:“或遇天旱,旋於大轮一周,列置水筒,昼夜溉田数顷。此一水轮,可供数事,其利甚博。”该工具类似(   )
    A . B . C . D .
  • 7. 中原王朝面对越来越兴盛的海外贸易,开始着手海外贸易的规范化。《宋会要辑稿》载:“□□□□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货易。”“□□□□”指的是(   )
    A . 协同庆 B . 市舶司 C . 十三行 D . 布政司
  • 8. (2022高二下·宁海期中) 1866年,上海《字林西报》报道称,该机器的制造成功是“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曾国藩也称“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关于该机器说法正确(   )
    A . 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B . 标志着中国铁路时代的到来 C . 揭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 D . 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 9.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这些举措:(   )

    ①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②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③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     ④将育人与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如图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据图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   )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求学

    9

    2.1

    寻求就业机会

    222

    50.7

    躲避中日战争

    17

    3.9

    躲避内战

    10

    2.3

    躲避匪徒

    3

    0.7

    躲避自然灾害

    11

    2.5

    躲避家庭纠纷

    2

    0.5

    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

    35

    8.0

    其他(如家庭团聚)

    129

    29.3

    A . 交通技术的改善 B . 城市工业的发展  C . 基础设施的完善 D . 居住条件的优越
  • 11. “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举措(   )
    A .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 .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C .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D . 丰富了爱国统一战线内容
  • 12. 1950年,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美国撤退在华的一切官方人员,此事对我们极有利,惟民主人士中害恐美病者可能对我们征用外国兵营等行动有所不满,请注意解释。”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 “一边倒”的方针 B . “另起炉灶”的方针 C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D .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
  • 13. 十八大以来,中国倡仪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这体现我国外交新方向是(   )

    ①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②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④致力于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披露,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这表明(   )
    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 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初步形成 C . 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了新阶段 D . 我国法治建设的任务已经完成
  • 15. 2021年一季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中,人民币排在第五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2.5%,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时上升1.4个百分点。这说明( )
    A . 金融市场一体化逐渐成型 B . 美元的霸主地位已不复存在 C . 资本流动全球化不断加剧 D .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 16. 如图描绘的是大约3500年前埃及的农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正在收获的农作物可能是大麦
    ②饲养山羊、牛等家畜已经比较普遍

    ③尼罗河流域是埃及农业体系的中心
    ④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并用于制作农具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7. (2022高二下·龙江月考)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认为: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这说明(  )

    ①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②农业革命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

    ③农业革命促成了人类文明的出现      

    ④农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8. (2022高二下·龙江月考) “世界是由一块被科学家称为“联合古陆”的巨大陆地构成。地质力量撕裂了这片广袤的大地, 将它分成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用历史学家克罗斯比的术语来说,哥伦布标志性的成就是让“联合古陆的裂隙重新弥合”。下列可以作为“重新弥合”的证据是(  )

    ①《本草纲目》中所附的葡萄和苜蓿图

    ②16世纪中叶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

    ③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④英国人于16世纪绘制的马铃薯图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9. (2022高二下·宾县月考)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说到:“甘蔗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说明甘蔗生产(   )
    A . 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产物 B .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 . 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D . 是资本输出时期的表现
  • 20.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和退休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其包括(   )

    ①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②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③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 
    ④可以担任政务次官或秘书等职务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1.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这些法律制度从理论上看,包含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

    ①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②坚持程序公正、无罪推定 
    ③确认财产私有、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④宗教伦理凌驾于法律之上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2. 它开创了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原则。这里的“它”是指(   )
    A .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 . 《国际联盟盟约》 C . 《非战公约》 D . 《联合国宪章》
  • 23. 运输越便利就越容易建立起稳定的地区间贸易和交流关系,运河的开通缩短了航程,便利地区间的互联互通。下图运河是(   )

    A . 米迪运河 B . 苏伊士运河 C . 伊利运河 D . 巴拿马运河
  • 24. 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是(   )
    A . 基层治理主要依靠村社进行 B . 庄园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单位 C . 自治市镇成为主要基层单位 D .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 25.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特别是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地位,重塑了劳动者内部的阶层关系……新技术应用对传统就业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劳动者内部阶层发生分化,低端劳动者“边缘化”和高端劳动者“核心化”同时发生。这表明科技的进步(   )
    A . 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 . 推动文化生活新模式的出现 C . 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关系 D . 促进人类视野发生新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六典·鸿胪寺》记载,鸿胪寺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归化在蕃之名数……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

    材料二: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核心就是政区和政府组织层次级数的变化,这一变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过程。下表是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的层级变化表。

    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的层级变化表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

    县、道

    /

    郡、王国

    县、道

    魏晋南北朝

    郡、王国

    隋、唐前期

    /

    府、州(郡)

    唐后期五代

    府、州

    府、州、军、监

    布政使司(省)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鸿胪寺的职能,说出当时与其职能相近的政府机构名称,从民族关系角度简析它们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完成表格并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 27. (2022高二下·宁海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材料二: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带来了交通运输的变革;而交通运输状况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的巨大变化,促使各地的社会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加快城市发展并突出了城市的主体地位……运河和铁路的兴修便交通运输发生质的变化,并将港口同陆上交通连结,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从而加强了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赵煦《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1.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大工厂制出现的背景,并简述其对“伟大工业的奠基”的作用。
    2. (2) 根据所学指出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依据材料二概要指出交通运输变革对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 28. 提高人民健康,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盛唐时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当时政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主编医学专著,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

    ——据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整理

    材料二: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非吾《铜人图》之粗疏而讹谬也;其言病理也,根据于种姓之遗传,微生物之研究,各种仪器之测候,非若望问闻切之粗略,阴阳五行之说之惚恍也……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

    ——蔡元培《医学丛书序》(1917年)

    材料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2020年2月25日)》中指出,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建立了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见下图)

    1. (1) 据材料一指出造成疫情频繁的相关因素,概括隋唐时期防疫措施上的特点,列举唐朝中医药方面的主要成就。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医学兴”的主要原因,谈谈你对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看法。
    3.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说说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 29. 英国这个国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它的历史作用却非常特殊,开创了世界的一种新文明。不了解它,就不能理解今天的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英格兰历史可以作为世界历史的借鉴,那么,“中世纪”不仅不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不是社会发展两峰间的低谷,它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承前启后的时代。以王权为例,这是一个王权从集中走向分散,又在更高层次上聚合为集中强大的王权的过程,而在后一个层面上即便出现过专制君主,也只可能是有限的专制君主。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英国通过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完成了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了一种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英国现在的国王和都铎时期的国王完全不同,区别在于: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的国王是大权独揽的,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光荣革命后情况倒转过来,国王需要服从议会,议会是最高的主权。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三:一些专家认为,19世纪末世界经济达到的高度一体化主要取决于各国普遍与国际金本位制挂钩,而另一些则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出色地扮演了中心的角色,伦敦的金融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地位也是原因之一。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一直坚持金本位制……在20世纪之初,实际上所有主要贸易国都采用了金本位制,这种局面持续了近20年。

    ——(美)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亨利八世时期英国王权加强的表现。结合英国的历史分析“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为何“只可能是有限的专制君主”。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完全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的含义并分析光荣革命前后两种体制的联系与区别。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金本位制特点和形成的主要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