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2-12-19 浏览次数:10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一)(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秦代经济比较落后的湖南西部地区,每亩田租高达1斗3升,而西汉末年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东部地区,每亩田租大约平均8升。据此可知(   )
    A . 秦代徭役繁重 B . 土地兼并严重 C . 西汉田赋降低 D . 赋役一概折银
  • 2. 《汉官仪》载:“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据此可知,亭长的主要职责是(   )
    A . 传递政令 B . 裁决讼事 C . 躬亲教化 D . 维护治安
  • 3. 观察下图,甲路线所示的是(   )

    A . 张骞“凿空” B . 甘英出使 C . 鉴真东渡 D . 玄奘西行
  • 4. 有学者指出,隋朝末年,凡举兵造反者,无不以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隋朝政府积累财富,粮食满仓,主观意图当然不是资助反叛,但客观上,越是粮仓重地,越是矛盾激化之所。学者意在说明隋朝(   )
    A . 国富民强 B . 重视官方储粮 C . 社会救济成效显著 D . 粮食满仓与民众造反的关系
  • 5. 《旧唐书》载:韦思谦“在官,坐公事微殿(末等),旧制多未叙进。吏部尚书高季辅……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唐朝( )

    ①监察官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②选人只看家世

    ③官员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④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6. 《水轮赋》描写古代一生产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奔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该生产工具是(   )
    A . 翻车 B . 筒车 C . 曲辕犁 D . 水排
  • 7. 一份文书记载733年的买马事件:在3位保人的见证下,石染典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交用大练拾捌匹”买下康思礼一匹马,“恐人无信,故立私契”,并“画指为记”。这表明(   )
    A . 文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B . 边疆与内地呈现大交融局面 C . 铸钱在边疆地区没有流通 D . 契约效力得到买卖双方认同
  • 8. (2022高一下·柯桥期末) 张居正说:“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在成也。”于是他(    )
    A . 整顿吏治 B . 改革税制 C . 清丈土地 D . 减少政府开支
  • 9. (2022高二下·宾县月考) 明朝王世贞为此书作序,誉以“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称赞此书,“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此书是(   )
    A . 《伤寒杂病论》 B . 《千金方》 C . 《唐本草》 D . 《本草纲目》
  • 10.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下列历史叙述,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序号 历史叙述
    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建成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①②③
  • 11. 1895年,张之洞呈《请办邮政片》,认为西方各国邮政“递送官民往来文函……权操于上,有所统一,利商利民,而即以利国”,建议朝廷“大举开办……务令各国将所设信局全行撤去……如果中国邮政认真举行,各国在华所设信局必肯裁撤……实属有利无弊之胜算,诚理财之大端,便民之要政也。”此片(   )
    A . 建议开设民信局 B . 开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 C . 制止了客邮侵犯 D . 说明了自办邮政的好处
  • 12. 阅读下图所示内容,它出自(   )

    A .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 .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13. 这部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包括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7编内容。随着这部法典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同时废止。这部法律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 14. 有学者认为,从公元前8500年开始,直到公元500年后希腊与意大利的兴起这一段时间里,欧亚大陆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动物驯化、植物驯化、文字、冶金术、轮子、国家等等都是在新月沃地或其附近出现的。文中“新月沃地”位于今天的(   )
    A . 西亚 B . 南非 C . 东欧 D . 北美
  • 15. (2022高二下·宾县月考) 古罗马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   )
    A . 普遍使用钢筋混凝土 B . 以复合式高层建筑为主 C . 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D .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 16.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1666年,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建造运河,其目的是连通大西洋和地中海,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该运河是(   )
    A . 米迪运河 B . 伊利运河 C . 苏伊士运河 D . 巴拿马运河
  • 17. 有人说:“(在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手中……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此人是(   )
    A . 格劳秀斯 B . 华盛顿 C . 拿破仑 D . 列宁
  • 18. (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 1924到1928年间,科隆到波恩这段公路上的车流量超过该路的承受能力。1929年,一条新型的“机动车专用路”开始建造,动用了5500多名失业人员,最终于1932年8月通车。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 . 这条“机动车专用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B . “新型”主要是指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 C . 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道路建设 D . 德国通过交通建设摆脱了经济危机
  • 19. 美元又被称为“美金”,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 . 维也纳体系 C .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 雅尔塔体系
  • 20. 1997年5月11日,纽约发生了一件可以被载入史册的事:电脑“深蓝”击败了当时最出色的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此次对弈前,《新闻周刊》在封面上写道:“人脑背水一战”。这反映了(   )
    A . “深蓝”的出现,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B .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生活各个领域 C . 电脑已经可以取代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D . 人工智能技术展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二、选择题(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21. 一篇论文的开头写道:“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礼的发展经过了汉、魏晋、隋、唐等多个朝代。但‘礼下庶人’因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均遭到了贵族阶层的阻碍而未得到普及推广。这一情形,到宋代开始改变。北宋时期乡间礼仪教化便已初见端倪。”循此逻辑,作者紧接着要论述的文献是(   )
    A . 《宋刑统》 B . 《天圣令》 C . 《吕氏乡约》 D . 《家礼》
  • 22. 1947年,南京《中国评论》专论《看大选,论民主》中写道:“在选举投票的前夕,政党活动选举,不到各地去争取选民的拥护,却在南京斤斤于政党名额的分配,……满希望国民党能以圈定或其他方式使他们能作国民大会代表,要是国民党说了声:‘我们不能包办选举’,那般‘民主战士’就撒娇似地噜嘴:‘我们与你脱离’”。这反映了(   )
    A .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 B . “行宪”是招牌,“宪政”是外衣 C . “革命程序论”得以实现 D . 国民政府注重公务员的甄别审查
  • 23. 麦加毕佐斯说,我们设法从一个反复无常的君主的统治下挣脱出来,却又使自己陷于桀骜不驯的粗野乡民统治之下,那是愚不可及的事。让我们从我们的公民中精选一批最优秀的人物,把国家政权托付给他们,那么最高明的决议就会通行于全国。麦加毕佐斯的主张最接近于(   )
    A . 君主专制政治 B . 民主政治 C . 寡头政治 D . 君主立宪制
  • 24. 工业革命极大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项中,其形成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有(   )

    ①社区组织    ②近代外交制度    ③国际法    ④文官制度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5. 荷兰画家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描绘了底层农民的日常:一家人、一盘土豆、一壶咖啡几个杯、一盏煤油灯、一面挂钟。四位同学饶有兴致地讨论着其中的生活元素。其中有误的是(   )

     

    A . 土豆在农家的饮食结构中很重要 B . 看来咖啡已经不是什么高级奢侈品了 C . 垄断海外贸易的荷兰怎么也这么穷 D . 现代时间观念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 26. 阅读有关科举制的材料,回答问题。

    【轻·重】

    材料一: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 , 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 , 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进士而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难·易】

    材料二:明清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朝代及时段 甲类:凡进士的最近三代祖先内,无人拥有任何科举学位者% 乙类:凡进士的最近三代祖先内,至少有一人拥有低级科举学位% 丙类:凡进士的最近三代祖先内,至少有一人拥有高级科举学位%
    明初1371-1496 57.6 —— 42.4
    明中叶1505-1580 46.6 1.0 52.4
    明末1583-1610 33.3 11.6 55.1
    清初1649-1661 29.2 13.8 57.0
    清中叶1673-1703 17.9 16.4 65.7
    清末1802-1904 15.5 20.4 64.1

     ——摘自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存·废】

    材料三:奉上谕:方今(1905年)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前因管学大臣等议奏,当准将乡、会试分三科(即九年时间)递减。兹据该督等奏称,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为无见。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赵尔巽等编纂《清史稿·选举志二》

    1. (1) 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四个选项分别填入材料一划线处(填字母即可,每个字母只用一次)。

      A.经术    B.文词    C.重    D.轻

    2. (2) 从明到清,一般老百姓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社会阶层上升,是变难了还是变简单了?请根据材料二统计数据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为研究明清社会阶层流动,何炳棣为什么需要“进士家庭出身”这类数据?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在废科举制决定上的变化及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 27. 棉布是中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见证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松江府在明清时代地处重赋地,松江府“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据正德《松江府志》等整理

    材料二:南京布销往欧洲的时代,远早于有些学者表述的18世纪3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其销往英国为嚆矢,而起始于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东来之后。明后期的中菲贸易及随之兴起的马尼拉大帆船远洋贸易,原来一向以为只是生丝丝绸贸易,其实棉布与丝绸等一起,构成了早期马尼拉中转贸易的大宗商品。残存下来的马尼拉海关档案显示,清朝初年开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一般均装有数量不等的南京布。

    ——摘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等

    材料三: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纺织工业的兴衰决定了西方整个物质的历史。首先出现的是亚麻时代,随后是羊毛时代,再后是棉花时代——或者说人们为棉花而发狂。正是由于有了棉花,最早的真正的工厂出现了。棉纺织业与印度、非洲和美洲的贸易联系在一起,与黑奴贩卖活动有所关联,棉纺织业在诸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大型殖民口岸或周围建立起来。

    ——摘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松江府地区棉纺织业的重要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16世纪中后期起,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洲商业竞争中形成的四个国际贸易枢纽,指出档案和历史认识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最早的真正的工厂”出现于哪个世纪?说明大机器工厂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28. 新冠疫情给21世纪的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挑战,让我们省思瘟疫与人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麦克尼尔《瘟疫与人》无疑是部极具开创性的论著,作者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的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他认为传染病乃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第一章、“狩猎者”,介绍史前时代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与传染病的关系及传染病对人类文化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历史的突破”,探讨了公元前3000年—前500年间人类所遭受的疫病以及与疫病逐渐调试的过程。

    第三章、“欧亚疾病的大交融”,论述公元前500年—公元1200年的疫病史,提出地中海岸、印度和中国间的贸易,在公元200年左右已运作稳定,这暗示着在交换物资的同时,传染病也一并交换。大约在900年左右,欧亚大陆发展出了相当稳定的疫病模式,人口再度增长。

    第四章、“蒙古帝国颠覆旧有的疾病平衡”,阐述了1200年—1500年间世界各地遭受的疫病。直到1500年前后,新的平衡才在各地陆续达至。

    第五章、“跨越大洋的交流”,讨论1500—1700年世界疫病状态。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传染病模式还出现了均质化倾向,即世界各地的致病微生物与人类共生模式更趋稳定。

    第六章、“近代医学实践的影响”,探讨1700年以后的人类疾病史。随着天花接种的发明推广、近代医学和公共卫生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第一次能够通过科学原理在卫生行政上的运用,彻底打败逾越传统地理疆界的传染病。但疾病与人类的竞争依然存在,直到今天,而且还将会和人类长久共存。

    ——摘编自余新忠《瘟疫与人·译者序》

    1. (1) 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疫病”的含义。根据第一段材料,说明《瘟疫与人》是“极具开创性的著作”。
    2. (2) 请为第四章提供一个符合其主旨的史实。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瘟疫与人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