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

更新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67 类型:复习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2八上·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处  ②至于夏水

      ③沿阻绝 ④虽乘御风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 (3)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 . 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 . 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 . 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4. (4)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阅读下面的 “链接材料”,并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释】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噗(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 2. (2022八上·昭通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仆∶自己的简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所资∶所需的东西。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     歇∶

      沉鳞竞跃     沉鳞∶

      ③遂宇其上   葺:

      ④    徒语哉     岂: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 (3) 【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甲】【乙】两文同为书信,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 3. (2022八上·高港月考) 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节选),完成小题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 , 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 , 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 , 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释】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佩服感动。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扬声名。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咍(hāi):欢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⑨旅会:大聚会。

    1. (1) 对下列实词进行解释和判断

      ①【解释实词】说书小技        无不当于心称       

      ②【判断异同】(同打“√”,异打“×”)

      习:①方俗    ②学而时之(《<论语>十二章》)

      当:①犯法死  ②不坠耶(《杞人忧天》)

    2. (2) 下列加点字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例句: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A .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 . 山川 C . 送孟浩然广陵 D . 持就火炀
    3.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各一处)

      ①敬 亭 退 而 凝 神 定 气

      ②名 达 于 缙 绅 间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 (5) 泰州人刘敬亭说书技艺有什么特点,请你从文章描写的角度谈一谈。
  • 4. (2022八上·雁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晓雾将

      俱备

      不穷

      窥谷忘

    2. (2)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康乐以来     非亭午夜分 B . 千转不穷    猿百叫无绝 C . 经纶世务     有奇字素无备 D . 山川美  大兄何见事晚乎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 (4)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2022八上·韩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风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

    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

    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院举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逸民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凤∶东汉名儒。②潦水∶雨后地上的积水。③任隗∶字仲和,南阳宛县人,建武八年,被任用为”将作大匠”。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怪问

      不得免

      与寡嫂讼田

      与孤兄子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妻尝田          水陆草木 B . 凤持竿诵经      博学笃志  C . 乃教授西唐山中  尝射家圃 D . 其后遂名儒      唐人尚未盛
    3. (3)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

      ②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

    4. (4) 请结合选文,说说高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 6. (2022八上·义乌月考)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试笔自书  [宋]苏轼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①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少焉②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 , 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③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笔书此纸。

    【乙】书上元夜游    [宋]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④,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⑤杂糅,屠沽⑥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⑦问先生何笑,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有生:生物。②少焉:一会儿。③方轨:两车并行。④过:拜访。⑤民夷:指汉族和少数民族。⑥沽:卖酒的人。⑦过:苏轼小儿子。

    【阅读提升】

    元夜,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夜,又称上元节、灯节。中国农历节日之一。元夜成为节日成型于公元一世纪的汉代,现在已经成为华人世界的重要节日之一。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夜”。

    1. (1) 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需解释的词

      方法

      例句或字典义项

      释义

      茫然不知所

      联系成语

      济河焚舟(成语)

      笔书此纸

      查阅字典

      义项:A.诚实,讲信用;B.凭证,凭据;C.信使,使者;D.的确,实在;E.随意。

      自笑也

      勾连课文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少 焉 水 涸 蚁 即 径 去 见 其 类。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几不复与子相见。

      ②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4. (4)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笑”,请分析“笑”的内涵。
  • 7. (2022八上·新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知秦州。西蕃犯塞,候骑报虏将至,玮方饮啖自若。顷之,报虏去城数里,乃起贯戴 , 以帛缠身,令数人引之,身停不动。上马出城,望见虏阵有僧奔马径往来于阵前检校,玮问左右曰:“彼布阵乃用僧耶?”对曰:“不然,此虏之贵人也。”玮问军中谁善射者,众言李超。玮即呼超指示之,曰:“汝能取彼否?”对曰:“愿得五十骑,可以取之。”玮以百骑与之,敕曰:“不获而返,当死。”遂进至虏阵前骑左右开超射之一发而毙。于是,虏鸣笳而遁。玮以大军征之,虏众大败,出塞穷追,俘斩万计,改边凿濠。西边由是慑服,至今不敢犯塞,每言及玮,则加手于额,呼之为父云。

    玮在秦州,有士卒十余人,叛赴虏中。军吏来告,玮方与客弈棋,不应。军吏亟言之,玮怒,叱之曰:“吾固遣之去,汝再三显言耶?”虏闻之,亟归告其将,尽杀之。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玮:曹玮,北宋名将。②虏:指西蕃军。③贯戴:穿戴。④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⑤亟(qì):屡次。⑥亟(jí):同“急”。

    1. (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遂 进 至 虏 阵 前 骑 左 右 开 超 射 之 一 发 而 毙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划线的词。

      之,报虏去城数里

      ②令数人

      ③玮以百骑

      ④虏鸣笳而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①不然,此虏之贵人也。

      ②吾固遣之去,汝再三显言耶?

    4. (4) 结合具体事件,简要分析曹玮将军用了哪两个计谋,分别是什么计谋?
  • 8. (2022八上·新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解衣睡                     实是界之仙都 B . 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其奇者 C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当涉猎 D . 起行                     处士笑而
    2.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文写于作者被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我慰藉。 B . 此文写景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C . 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见苏、张二人心意相通,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D . “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 . 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遭贬谪后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 .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D .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景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4. (4) 下列各项对选文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没有议论和说明。 B . “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 C .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给作者的“欣然”又增几分兴致。 D . 文中的两句反问既加强了反问的语气,又能引发读者的哲理思考。
  • 9. (2022八上·义乌月考) 文言文阅读

    (甲)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批注一】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批注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游斜川并序(节选)

    [东晋]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 , 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批注三】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旁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 , 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释】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在庐山北。曾同“层”。④鲂(fáng):鱼名。⑤南阜:南山,指庐山。⑥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⑦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积累】

    1.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夕日欲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长流        ④有爱

    2. (2) 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来       记其时日        B.未有能与其奇者  不乃为嗟叹

      C.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悲日月之往  D.山川美  悼吾年不留           

    3. (3) (甲)(乙)两文所写之景让人流连忘返。参照批注一,完成批注二、批注三。

      【批注一】白云,高山,清澈的流水,让人感受到境界的开阔和清新。

      批注二:

      批注三:

    4. (4) 都是写山水风景,(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
  • 10. (2022八上·灌阳期中)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1)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素湍/绿潭 B . 哀转/久绝 C . 虽乘/奔御风 D . 常有/高猿长啸
    2. (2)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蔽日(隐瞒) B . 不以也(快) C . 多生怪柏(山峰) D . 哀转久(消失)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大笔点染,写春冬之时用“素”“绿”“清”“影”等字,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 哀”等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B .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流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 C . 作者写山时采用正面描写,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山之“窄”。 D . 写秋之三峡,则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11. (2022八上·吴兴期中) 阅读下面诗歌及文言文,回答各题。

    小池(其二)

    〔唐〕白居易

    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

    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

    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净业寺观水记

    〔明〕王心一

    长安以水为奇遇,每坐对砚池盂水,与天光相映,便欲飞身溟海,一溯洪流。而净业寺在都城之北,面临清波,汪洋数十顷,两涯之间,几不辨牛马。而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

    予厌苦尘污。一日,舍舆循涯而步,见有败荷如盖,余香乘风来扑入鼻。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转视昔日从马驴间听传呼声,顿隔人天。已而,穿萝寻径,复有小筑,自为洞天。四顾竹树,交加成帷,更为奇绝。予乘小酣,暂憩草裀。顷刻,西山落日,斜挂树杪 , 如轮如烛,返照水面矣。

    归来抱膝对砚池盂水,余兴欲勃,便欣然神往,遂漫为追次其事。倘他日乞得冷曹 , 借吏隐闲身,再觅句以志胜事,当不负此佳境也。

    【注释】①湛湛:清明澄澈样子。②方丈:一丈见方。③舆:车。④草裀(yīn):草地。⑤杪(miǎo):树枝的细梢。⑥追次:追忆,记录。⑦冷曹:清闲的官职。

    1. (1)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清波

      A.从高处往低处看      B.到   

      C.对着                D.对着书画范本模仿学习

      再觅句以胜事

      A心意   B.记住   C.记载    D.志向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忽 木 鱼 响 歇 隔 林 笙 歌 隐 隐 出 红 楼 中 觉 耳 根 如 洗。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而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

    4. (4) 诗和文都写到了水,王心一在净业寺看到的水,与白居易在诗歌《小池》中所描写的水,有何异同点?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5. (5) 吴均和王心一分别借观水表达了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内容分析。
  • 12. (2022八上·中山期中)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竹柏影也(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亦复不/死亦我所 B . 终不若山空人静/欣起行 C . 秋夜坐钓月矶/臣先 D . 无际偕访仲和于此/未复有能其奇者
    4. (4)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5. (5) 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月色的。

      ②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 13. (2022八上·湛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1) 解释加点的词。

      略无处(            )虽乘御风(             )属凄异(          )

    2. (2) 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14. (2022八上·湛江期中) 阅读

    (乙)

    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注释】①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②武:苏武,西汉官员,出使匈奴被扣留。

    ③相坐:连带治罪。④弥山:满山。⑤膏:使……肥美滋润。

    1. (1) 解释加点的词。

      明日然(         )     后复欲见我(         )

    2. (2)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本 无 谋 又 非 亲 属 何 谓 相 坐

    3. (3) 请概括选文中表现苏武威武不屈的两件事。
  • 15. (2022八上·襄州月考) 文言文阅读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俊《与顾章书》

    【注释】①去月:上月。②藤萝:植物名,代指隐士的服饰③岫:山穴④既:既然。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①蝉吟鹤  唳    ②徒语哉    岂

    2. (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B .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C .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D .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4. (4) 选文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5. (5) 这篇山水小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6. (2022八上·资中期中)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 (1) 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竹柏影也(遮盖) B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指水中前有的鱼) C .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D . 欣然起行(高兴愉快的样子)
    2. (2) 下面各组中加点字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解衣睡   穷其林 B . 实是欲界仙都  山川 C . 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D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 (3) 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答谢中书书》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礼”,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 B .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C . (乙)文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 (乙)文中的“闲人”指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无所事事的赋闲状态,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未来的迷茫……
    4.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7. (2022八上·长顺月考) 古诗文阅读

    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 , 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①兴:起身。②禁中:皇宫。③外面遂以为例:宫外的人便以此为例,指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④逐夜:每晚。逐,每。⑤馁:饥饿。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则岁月之 / 久害物多矣 / 岂不可忍一夕之馁 / 而启无穷之杀也 B . 则岁月之久 / 害物多矣岂不可忍 / 一夕之馁 / 而启无穷之杀也 C . 则岁月之久 / 害物多矣 / 岂不可忍一夕之馁 / 而启无穷之杀也 D . 则岁月之久 / 害物多矣 / 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 / 无穷之杀也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昨夕不寐而甚饥(趁着) B . 禁中每有索取(听说) C . 恐自此逐夜宰杀(实在) D . 非时供应(准备)
    3. (3) 这个故事体现了宋仁宗的什么品质?
  • 18. (2022八上·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

      ③夕日欲

      ④晓雾将

    2. (2) 翻译句子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 (3) 概括甲文中三峡夏季的景色特点。
    4. (4) 比较甲、乙两段中的划线句,说说这两句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19. (2022八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阙:

      ②引:

    2. (2) 把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 (3) 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 20. (2022八上·宣城期中) 阅读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1. (1) 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王命急宣

      虽乘御风 

      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而渐近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4. (4) 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清澈的特点,以“素湍”、“回清”、“ ”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色、 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