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2-12-12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73年的历史就如同一幅画卷∶1949年的长江前线英勇善战的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1982年,新德里亚运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的凌空一跳博得观众由zhōng____的赞赏;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dān____精竭虑,多少人黑发变白发;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juān___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同时,我们也要铭记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 (1)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锐不可  

      Adāng  Bdǎng

    2. (2) 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由 zhōng   dān精竭虑   juān 刻

  • 2. (2021八上·龙江月考)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消息是一种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体裁。其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其中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 . 诺贝尔奖每年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 1901 年颁发的。 C .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D . 新闻花絮可以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的或有趣的小新闻点。
  • 3. 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美丽的花,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

    那样洁白A___(温润 润泽)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

    虽然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但是,它就极为小心地决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B___(稳重  慎重)和认真的迎接着唯一的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1. (1) 为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     )    B(      )

    2. (2) 请修改文中划线句子的语病。
  • 4. 名著阅读。
    1. (1)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这是一部作品。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便曾易名《》。
    2. (2) 该书的作者在书中写到∶“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指的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红军长征 D .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
  • 5. (2018八上·杭州月考)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

    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

    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 . ①④③②⑤⑥ B . ⑥①④⑤②③ C . ①④⑤②③⑥ D . ⑥①④③②⑤
  • 6.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市某中学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学生许涛通过微博募捐拯救患白血病的父亲,并郑重承诺3到5年内还款,几个月时间募集到55万元。时隔3年,曾经给许涛捐过款的曾鹏宇5 月13日在微博发文表示,收到许涛汇过来的钱款——在原来捐款的基础上,还多出10%的利息。曾鹏宇翻看之前的微博才发现当年许涛说的是“借”而不是“要”。而这位刚刚大学毕业的许涛现在每个月收入约5000元。

    材料二∶今年3月20日中午,徐小建开着轿车行至中梁山某处时,与一辆车发生擦挂。两车司机发生冲突,抓扯中,徐小建将对方司机唐宏推倒在地,唐宏不省人事。徐小建在老爸提醒下,立即将对方送到医院。后在交巡警协调下达成谅解协议,其父亲老徐按照协议,一次性偿付43万元,并称自己“教子无方”,要为自己和儿子的行为承担责任。

    1. (1) 材料一中的许涛感动了无数国人,点赞中也有人提出异议。有评论者这样说道∶“月工资5000却要还50多万的债务,不吃不喝也要10年!而这十年,正是许涛人生的黄金时期,恋爱成家、追逐事业都需要金钱的支持。许涛如果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把钱还清,他人生的黄金期估计会留下别样的遗憾。其实许涛不必还钱,因为爱心是不求回报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2. (2) 老徐的事迹在微博微信上迅速传开,很多网友纷纷为其点赞,网友“懒羊羊在晒太阳”

      这样写道∶“儿子冲动伤人致人昏迷,父亲主动赔钱一次性偿清。你用行动诠释了诚信是一种担当。我为你点赞!”请你参考这个跟帖内容,为材料二写一条赞语。

    3. (3) 学校校报的小记者电话采访了材料二里的老徐,下面是一段采访稿,请补充出横线上

      的内容。

      记者∶徐伯伯,您好!我是某校校报记者,我们都挺感动于您替子赔钱这件事。

      徐某∶哎,千万别,这事主要是我儿子不好,我特别惭愧。

      记者∶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可以吗?

      徐某∶可以,请问。

      记者: 

      徐某∶我不管对方有没有责任,我要做的是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孩子;我也不觉得这只是

      我儿子的事情,毕竟“养不教,父之过”我只知道这个事我承诺了要赔给别人,就一定要做到。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和生命拉钩

    ①那时我在医院做阑尾炎手术,五岁的女儿像个小大人似的跑前跑后地照顾我,让疼痛不知不觉地渐渐远离了我。她就像一个小小的太阳,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点燃一个春天,哪里就会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②女儿的乖巧使得病房里的每个人都很喜欢她,尤其是邻床的一个老太太,看来是个重病患者,行动很不方便,连说话都很吃力的样子,可是每当看到我的女儿的时候,她的一双眼睛便闪着光亮,跟着她的身影不停地转动。女儿也喜欢她,偷偷跟我说她像死去的奶奶。她常常爬到老人的床上去,缠着她讲故事。老人的故事很好听。但是很显然,她很累,每讲完一个故事,额头上都会沁出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来。但每隔一会儿,她还会把女儿叫过去,接着给她讲故事,她知道这是她唯一可以让孩子坐到她床边的办法。在讲过第5个故事之后,她吐血了。护士一边批评她一边给她按摩,她憨憨地笑着说∶“俺只想跟孩子多说会儿话。”

    ③医生说她的病情非常严重,现在就是靠药物来维持着。当初是一个好心人救了她,把她送到医院来的,她靠拾荒为生,一个亲人都没有,拿不出钱来治病。医院已经为她垫付了2000多元了,医院召开了紧急会议,就是否继续为老人提供无偿治疗展开讨论,最后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是一个“无底洞”,而医院毕竟不是慈善机构,都同意给老人停药。停药就意味着宣判了她的死刑。在拔掉那些针管之前,几个善良的医生凑钱给她买了新衣服。在给她穿上新衣服的时候,护士们低声和我们说,或许那是她的最后一个夜晚了。她也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她和护士说出了她的心愿。

    ④谁都没有想到,她最后的心愿竞然是想搂搂我的女儿。连她自己都觉得这个要求是那样“过分”,谁会和一个将死的人躺在一个被窝啊!当医生向我们转达了她的愿望的时候,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就一口回绝了,女儿不明就里,大声嚷嚷着要去,原因是可以听奶奶讲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我完全可以理解一个没有亲人的老人将死的时候那种孤寂,那是比死亡更可怕的黑暗,可是我不能,也不敢让小小的女儿那么小就那么近距离地懂得死亡的含义。我叫家人把孩子领回家,孩子报着嘴,很不情愿地跟着家人离开了。忽然,她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又跑了回来。她来到老人床边,在老人耳边小声嘀咕着什么,还神秘兮兮地把手伸进老人的被窝里。我们看到,老人微笑着向她点了点头,仿佛她们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一样。

    ⑤小小的太阳走掉了,病房里顿时变成了萧瑟的秋天,处处弥散着衰败和哀伤的味道。那个夜里,我很难入睡。我朝老人那里望过去,借着月光,我看到老人的身子不停地抖动着,但是没有一声痛苦的呻吟,我想她是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着吧,却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双手可以帮帮她。那个夜晚很平静,没有因为死亡临近一个生命而感到惊惧,窗外的月光反而有些美丽,我不停地在想一个问题∶女儿和老人偷偷地说了什么呢?

    ⑥第二天早晨,护士来给老人把脉,发现老人的脉搏跳动正常,老人还活着,而且呼吸还比前些天顺畅了许多。第三天,老人说她有饿的感觉了。她喝了我的家人为她熬的鸡汤。接下来的几天里,老人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能自己支撑着坐起来了。这在我们这个医学落后的城市,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⑦一周后,女儿来了,她给老人带来了一个毛茸茸的布娃娃,她说那个布娃娃就是她,让奶奶晚上搂着睡觉,就像搂着她一样。老人的眼睛又开始闪着光亮,跟着她的身影不停地转动。女儿忽然“严肃”了起来,她握住老人的手,当着所有人的面,对我说∶“爸爸,我又有奶奶了,我想让奶奶回家去住。”我被这突如其来的“郑重决定”弄了个措手不及。女儿说她离开医院的那天。跟老人许下了一个诺言,她让老人等着她再来。她要给她一个大布娃娃,还要认她做奶奶。“说话就要算数,我们还拉钩了呢,”女儿怕我不同意,强调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我使劲地点了点头,眼里含满泪水。为老人,也为我的女儿。

    ⑧院长听说了女儿和老人拉钩的故事之后,又一次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尽全力医治老人的病。“就算是为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愿。”那是院长在会议上说的最后一句话。老人出院,住到了我们家。女儿终于如愿以偿地睡到了老人的身边,她又缠着老人讲故事了,老人有些累,说明天给你讲两个,把今天的补上。“好,拉钩。”我又听到女儿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⑨夜里的时候,我过来给她们盖被子,我看到那双嫩嫩的胖乎乎的小手和那双骨瘦如柴的苍老的手握在了一起,像一幅摄影作品,极尽和谐之美。像这个世界某个地方正在完成的某种仪式,向我暗示着一种生命的真谛∶生命需要爱来传递。爱,会让生命生生不息。

    1. (1) 选文“和生命拉钩”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2) 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就像一个小小的太阳,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点燃一个春天,哪里就会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3. (3) 下面的加线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女儿不明就里,大声嚷嚷着要去。

    4. (4) 下列对选文结构及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②段的描写充分表现了老人内心的孤苦,写出了老人对亲情和爱的渴求。为后文写老人最后的心愿、与女儿拉钩创造生命的奇迹等内容做铺垫。 B . 选文第⑥段中的“一个奇迹”,设置悬念,引出下文老人逐渐病愈的相关情节,衬托了女儿的可爱。 C . 选文第⑦段中我“使劲”点头,“含满”泪水,充分表现了“我”被女儿的举动与老人的心愿而感动,也写出了“我”因自私而愧疚的心理。 D . 选文第⑨段女儿“如愿以偿”说明了她对老人的爱是纯洁、真诚、无私的,从一开始就

      有这个愿望,呼应了前文内容。

    5. (5) 文章的结尾说,“生命需要爱来传递。爱,会让生命生生不息”请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继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后,又一则新闻引发热议∶近日公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曾和孩子围绕手机展开一场场“拔河”,甚至因此与孩子搞僵了关系,闹出悲剧。我们担心孩子在上课时偷看手机不听讲,担心孩子躲在被窝里沉迷手机不睡觉;我们担心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花钱买装备、找代打;我们更担心孩子在用手机上网时会接触到不良信息。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手机对一个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孩子没办法放下手机的背后的成长诉求是什么?

    是孩子渴望陪伴,渴望交流,渴望认同,渴望归属……在网上逼到知音,在游戏里获得队友,在朋友圈和QQ空间中得到认同……凡此种种,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甚至自我实现的需求。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要把孩子从虚拟的手机世界中拉回来,就必须在现实世界中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家长可以先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父母应当言传身教,不能将手机当作免费的保姆,放任孩子无节制地使用手机。制定规则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家庭活动,如看电影、阅读、运动、旅游等。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理解,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材料二】用手机上网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然而其对青少年产生的双刃剑效应也不可忽视。学生用手机学习时,很容易浏览到不健康网页。长期用手机还会影响学生的视力,沉迷网络会减少户外锻炼时间而对身体健康不利。从校园内开始营造学生“脱离手机”的学习环境,其实也是给家长示范“在家庭中如何让孩子少受手机影响,保持健康学习生活习惯”。学校、家长和社会不妨以此为契机,共同营造“尽量让孩子少受手机影响”的学习成长环境。

    【材料三】学校有效引导学生放下手机,可通过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一是管理。家长、学生和教师三方一起制定大家认可的手机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校还可以通过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方式,在班集体形成比较优秀的集体文化,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孩子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意义的事情。二是诊断。对那些不能遵规守纪的学生,要了解他们无法放下手机的原因和背后的成长诉求。三是教育。现在不少家长甚至老师简单地用没收、摔手机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化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选择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有些办法可以让孩子慢慢远离手机,如增加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等。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统计,我国网民中,学生网民最多,因而给手机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B . 学生长期使用手机,会影响视力,也会减少户外锻炼时间而不利健康。 C . 杜绝手机入校,家长和学生要配合,教师也要主动参与。 D . 家长和老师要用人情入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2.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加线短语的含义。

      用手机上网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然而其对青少年产生的双刃剑效应也不可忽视。

    3. (3) 【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谈“引导学生放下手机”这一问题?
    4. (4)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请你在学生手机管控方面给学校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各题。(14分)
  • 9. 阅读

    全红婵∶入水微涟漪  夺冠无波澜

    光明日报记者  王  东

    ①8月5日下午,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决赛中,中国14岁小将全红蝉无悬念夺冠。全红婵五套近乎完美的动作中,三个动作得到满分。而总分466.20分这一分数,创造了近四届奥运会该项目的得分新高。

    ②网友戏称全红婵是“压水花的天才”,也有人将她比作“会水花消失术的小仙女”。③全红婵有着和她14岁的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和冷静。五套动作,全部完成得无懈可击,入水时几乎看不到水花溅起,以无与伦比的技术动作彻底征服了裁判。比赛结束后,就连她的场上对手以及她们的教练都走上前来向她表示祝贺。

    ④昨天的预赛是全红婵首次站在国际大赛的赛场上。她的“首秀”一度出现起伏,第三跳明显失误,仅得到47.85分。但在教练的指点之下,她很快调整心态,第四跳、第五跳均有上佳表现,最终以预赛第二名的好成绩晋级半决赛。在5日上午的半决赛中,全红婵以415. 65分力压队友陈芋汐,排名第一,而且在第二跳时也拿到了满分。

    ⑤用“横空出世”这个词来形容全红婵并不为过。今年7月,中国跳水队公布了参加奥运会的10人名单。作为中国体坛最辉煌的“梦之队”,10人当中有9位是世界冠军。唯一一位非世界冠军,就是全红婵。她还是中国代表团400多名参赛运动员当中年龄最小的。此时,距离她入选国家队还不到1年。

    ⑥全红婵不仅在时间上是“踩线”入选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而且在年龄上,她也是刚刚“踩线”。因为14周岁是参加奥运会的年龄最低线,而2007年3月28日出生的她,距离这个标准刚刚过了四个月。

    ⑦据介绍,全红婵的父母都是农民,母亲身体还不太好,常年需要治病。家庭环境的艰难让全红婵变得十分坚强,也让她十分懂得体贴父母。

    ⑧小小的年纪,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就站到奥运会的舞台上,有人问她会感觉到压力吗?她回答说∶压力很小,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实力。

    ⑨据她的教练何威仪称,全红婵的特点是综合能力强、爆发力突出,而且她的身体条件好,手的形状很适合压水花。另外,训练刻苦,再加上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她能在小小年纪获得奥运会金牌也就不足为奇。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8月8日,有删改)

    1. (1) 请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2) 作者说“用‘横空出世’这个词来形容全红婵并不为过”,原因是什么
    3. (3) 第⑦段是消息结构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4. (4) 拿下金牌后,14岁的全红婵成了人们在互联网上讨论的热门人物。与此同时,全红婵家很快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几十上百人到这里拍照、直播、围堵、跟拍,严重干扰了全红婵一家人的生活。请你针对“网红”蹭热度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作文(50分)
  • 10.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就这样被打动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学校名和地名。

    ④诗歌除外。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动情的说∶"我们做父母的其实特别希望孩子有帮父母做点事的举动或者想法,哪怕只是倒一杯水,扫一次地,我们心里都会感到特别的欣慰,甚至是特别的感动……”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