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12-15 浏览次数:4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我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礼记》中记载,太公望受封于齐,去世后归葬于周,世人皆称太公望“礼不忘其本”,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皆如此。但从第六代开始,齐国因君死后葬在齐国。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B . 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 C . 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D . 同姓亲族间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 2. 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印证汉代对外交往(    )
    A . 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B . 以使者往来为主要内容 C . 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 D . 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
  • 3. (2019高二下·五莲期中) 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
    A .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 .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 .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 4.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
    A . 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的盛行 B . 造成分配不均,加速了土地兼并 C . 加快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 D . 限制地主的利益,有利社会转型
  • 5. 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宋代则禁止此行为,且自真宗朝对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这一变化表面宋代科举(   )
    A . 能够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B .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C . 更重视考生的实际能力 D .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 6. 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

    吏科

    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

    户科

    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

    礼科

    监督各项祭祀、封增等

    兵科

    监督军事方略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

    刑科

    对审判等进行监督

    工科

    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

    A . 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B . 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 C . 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D . 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
  • 7. (2019高二下·大庆期末) 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
    A . 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 . 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 . 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 D . 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 8. 宗教改革后。新教伦理在有关尘世活动的最重要问题上给资本主义精神以强大伦理支持,使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活动获得了社会合法性。有人说,“新教伦理是现代经济人摇篮旁的守护者”。由此可见.宗教改革本质上是(    )
    A . 罗马教会的自我革新 B . 反对和禁止宗教信仰 C . 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 D . 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
  • 9. 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 )
    A . 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 B . 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 C . 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 D . 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
  • 10. (2020高三上·衡阳月考) 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 . 政府被议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 . 文官制度是英国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C . 改革目的是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 D . 责任内阁制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 11. 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
    A . 民主政治的确立 B . 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 C . 摆脱了封建束缚 D . 避免了人才选拔徇私舞弊
  • 12. 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虽然以年轻士绅、知识分子为基础的国民党和进步党获得了多数席位,但是实力极强的北洋派系和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这一现象表明(    )
    A . 选民素质制约了选举结果 B .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 . 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脱节 D . 文治传统影响深远
  • 13. 1945年4月至6月,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家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起草的《联合国宪章》,获得全票通过。195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八个国家弃权,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反对。这反映了(   )
    A . 大国强权政治的深刻影响 B . 各国政治利益走向趋同 C . 人类对极权和战争的反思 D . 新的国际秩序由此建立
  •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A . 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 . 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 . 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 . 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 15. 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有438名,占总代表人数的14.7%。这一状况有利于( )
    A . 满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要求 B . 开创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C . 促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订 D . 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权利
  • 16.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
    A . 促进了“求同有异”思想的形成 B . 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C . 开启了新中国全方位外交新局面 D . 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共计52分。
  • 17. 国家治理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希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教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连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 (1) 概括罗马帝国收朝任国家拍理上的异同。
    2. (2) 简析仅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对选官理念有长远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特点。
  • 19.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主要涉及地区

    主要表现

    第一阶段:形成

    16世纪—19世纪中叶

    由欧洲到北美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融为一体

    第二阶段:发展和扩散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逐渐波及世界

    民族国家的涌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第三阶段:在全球的确立

    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

    亚、非、拉地区和欧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第四阶段:陷入困境和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

    民族主义受到冲击;地区间民族矛盾突出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20. 材料: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鉴于“秦二世尚刑而亡”的可怕教训,相信“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的道家学说,力图减轻刑罚。丞相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作“九章律”,成为西汉法律的基础。在汉初几十年中,统治者不断对秦的“苛法”加以汰除,史称“约法省禁”。如高帝时就下令废除“族刑”和连坐之法。惠帝四年废除秦律中“挟书者族”的苛法。文帝十三年下令“除肉刑”,即将黥、劓、刖左右趾这几种肉刑,分别改为笞三百、五百。汉初的“约法省禁”与实际执行情况存在一定距离。如高后时宣布“除三族罪”之后,史书上仍有“夷三族”的事例记载。可见有些被宣布废除的刑罚,实际还在执行。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法律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汉法律改革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