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

更新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位于( )
    A . 辽河上游 B . 黄河中下游 C . 长江中下游 D . 珠江流域
  • 2. 《礼记·礼运》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我国建立的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秦朝
  • 3.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女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科举制
  • 4. 读图辨史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右图所反映的历史是(   )

    A . 西周分封 B . 春秋五霸 C . 战国七雄 D . 秦灭六国
  • 5. 春秋时期,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老子 D . 墨子
  • 6.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的什么(   )
    A . 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B . 加强地方建设 C . 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 . 推行小篆字体
  • 7.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董仲舒主张( )
    A . 建立刺史制度 B . 颁布“推恩令” C . 实行中外朝制度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8. 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在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   )
    A . 北魏 B . 东晋 C . 西晋 D . 前秦
  • 9. 虽然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其历史成就不可磨灭,为唐朝的繁荣和强盛奠定了基础。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隋朝历史成就的是(   )
    A . 开通大运河 B . 兴建洛阳城 C . 完善科举制 D . 结束南北长期分裂
  • 10. 下图为曲辕犁复原图。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   )

    A . 春秋 B . 汉朝 C . 隋朝 D . 唐朝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1. 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B

    《周易》中记载黄帝教民种植五谷

    西周出现原始农业

    C

    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世界最早的文字

    A . A B . B C . C D . D
  • 12. 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战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西周时期,华夷之争已比较激烈。到春秋,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后人概括当时的形势为“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下面对这一段历史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中原霸主齐桓、晋文事迹是华夷之争的体现 B . 戎狄蛮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种族血缘方面 C . 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双方也存在密切交流 D . 华夷之争也促进了华夏认同,丰富了华夏文明
  • 13.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表现的是(   )

    ①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②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③百家争鸣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14.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 . 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 . 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C .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 15. “它的基本内容涵盖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它”是(   )
    A . 《伤寒杂病论》 B . 《神农百草经》 C . 《黄帝内经》 D . 《本草纲目》
  • 16.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
    A . 春秋战国时期 B . 秦汉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7.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 . 东汉 B . 西晋 C . 东晋 D . 北魏
  • 18.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 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 . 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 . 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 . 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 19. 下表为公元313—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布。据此可知(   )

    地区

    苏南、浙北

    安徽

    四川汉中

    湖北

    江西、湖南

    闽、粤、桂

    人口

    30多万

    约17万

    约15万

    约6万

    各1万多

    少量

    A . 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 .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定居 C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 .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
  • 20.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1. (2020高一上·温州期中)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下列关于突厥史实解释错误的是(   )
    A . 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 B . 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 C . 唐太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D . 8世纪中叶后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
  • 22. 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与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有(   )

    ①玄奘西游    ②法显西行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鉴真东渡日本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3. 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首创殿试,任用高官    ④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4. 《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A . 安史之乱的过程 B . 藩镇割据的局面 C . 农民起义的情况 D . 宦官专权的形势
  • 25. 有学者在评论某税制时说:“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各项中对这一税制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取消了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B . 按人丁和田亩缴纳户税 C . 扩大收税对象,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一年分春季和冬季两次征税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8分,共35分)
  • 26.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里提到“魏晋以后,门阀政冶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阐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三

    1. (1)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传承的角度指出秦朝在地方上的权力分配制度,并列举三项汉代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制度的措施。
    2. (2) 选官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并简述该制度的意义。
  • 27.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少数民族改革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他的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写出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的名称(举出两个即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他”是谁,并列举两项汉化措施。并结合所学,概括他改革的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出唐王朝“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的两个具体事例?西域地区的羁縻府州分别隶属于哪两个都护府的管辖?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民族政策最重要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