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八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11-28 浏览次数:56 类型:期中考试
一、(一)选择题Ⅰ: 1-22题, 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 1. 赵明同学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元旦假期他准备去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遗址,你觉得他应该到(   )
    A . 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B . 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C . 山东大汶口遗址 D .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 2.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 . 禹建都阳城 B . 盘庚迁殷 C . “国人暴动” D . 平王迁都洛邑
  • 3.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西周社会呈现出等级森严的特征 B .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C . 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D . 西周青铜铸造工艺达到巅峰
  • 4. 下列农业工具的发展与变化,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打制农具——磨制工具——铁器农具一一青铜农具 B . 磨制工具——打制农具——铁器农具——青铜农具 C . 打制农具—— 磨制工具——青铜农具——铁器农具 D . 打制农具——铁器农具——磨制工具一一青铜农具
  • 5. 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   )
    言论 作者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呈起。 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 《封建论》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 《杂著·三代至秦》
    A . 秦国奠定霸业 B . 始皇个人品行 C . 秦朝速亡原因 D . 秦朝制度创新
  • 6. 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 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 . 皇权世袭的特点 C . 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D . 中央集权的加强
  • 7.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上言论出自于(   )
    A . 《史记●李斯列传》 B . 《荀子●强国篇》 C . 《汉书●董仲舒传》 D . 《汉书●景帝纪》
  • 8. (2020高一上·朝阳月考)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 . 北庭都护府 B . 安西都护府 C . 西域都护府 D . 宣政院
  • 9. 西汉时,青州刺史隽不疑得知齐孝王孙刘泽等意图谋反,搜捕刘泽并上报朝廷。扬州刺史吕柯参奏海昏侯刘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刘贺被“削户三千”。这表明(   )
    A . 监察体制发挥一定效能 B . 异姓诸侯王逐渐被剪除 C . 地方行政权力得到强化 D .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 10. 下列历史现象或事物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序号 史事
    《女史箴图》、《姨母帖》、士族专权、淝水之战
    《梦溪笔谈》、榷场、占城稻、通判
    《授时历》、“四等人制”、宣政院、青花瓷
    《千金方》、两税法、“长庆会盟”、曲辕犁
    A . ①④②③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④③②. D . ①②④③
  • 11. 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

    A . 西汉 B . 西晋 C . 唐朝 D . 宋朝
  • 1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图中的“?”应分别填上(   )

    A . 西汉、蜀、北魏、陈 B . 东汉、蜀、北魏、陈 C . 东汉、陈、北魏、蜀 D . 西汉、陈、北魏、蜀
  • 13. 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首创了影响深远的重要制度   

    ②都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③都兴建有大型的著名工程       

    ④都是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4. 唐王朝为了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册封”是其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下列少数民族首领,曾被唐王朝册封的是(   )

    ①大祚荣    ②骨力裴罗     ③松赞干布    ④耶律阿保机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各项中,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
    A . “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B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 16. 下列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他整理的笔记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 . 世官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17.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   )
    A . 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 .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 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 18.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   )
    A . “冗官”“冗兵”严重 B . “崇文抑武”国策 C . 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D . 理学观念影响政治
  • 19. 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

    A . 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 B . 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 C . 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 D . 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 战;④大定之治
  • 20.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包括(   )

    ①结束民族政权并立,实现统一

    ②实行了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③平等对待不同民族,促进交融

    ④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1.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了如下材料:

    ①宋初,北方人口有100多万户,南方有230多万户;

    ②北宋时期,北方财政收入占总额20%,南方占80%;

    ③南宋时期,有谚语曰“天 上天堂,地上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 . 北民大量南迁 B . 宋代财政收入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苏杭历史渊源
  • 22. 下列主张体现北宋时期程朱理学思想的是( )
    A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 . “宇宙之间,一 理而.....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D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二、(二)选择题Ⅱ: 23-29 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23. 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并指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该思想家是(   )
    A . 孟子 B . 韩非子 C . 墨子 D . 荀子
  • 24. (2022高三上·厦门开学考) 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    )
    A . 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 . 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D . 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
  • 25. 《新唐书·百官一》 载:“初,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可见,唐初( )
    A . 中书省权力最大 B . 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 C . 皇帝不参与决策 D . 三省互相制约机制确立
  • 26. 有学者认为: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初年,为了防止形成“严重的军阀割据”采取的措施有( )

    ①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

    ②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④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27. “时空观念”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③②①④ B . ④②③①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④①③
  • 28. 《齐民要术》序言中写道:“今采捃经传, 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醋)、醢(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日《齐民要术》……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由此可见(   )

    ①《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农书    ②贾思勰求真务实的精神

    ③《齐民要术》内容涉及食品加工    ④贾思勰农本商末的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9. 元代在边疆地区,朝廷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士兵等。这反映出元朝( )
    A .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 . 改革赋役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C .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D . 在边疆地区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三、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30题10分, 31题10分, 32题15分,共35分。
  • 30.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 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 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 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鰥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 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熙宁、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

    十万。.....

    ——(元)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成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 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 (1) 指出材料一改革的名称和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 31. 民族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_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吐蕃、妹羯族等迅速发展。唐朝为加强管理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通婚,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及医药书籍等,封鞣羯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太宗被草原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立唐蕃会盟碑于今天的西藏拉萨,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 患难相恤,暴虐不作。”唐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形成大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摘编自 《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含时代精神及作用。 秦汉“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在政治、经济与汉朝在文化上的措施各一例。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民族观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
  • 3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与宋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

    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

    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材料三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 (1) 根据材料-一,比较汉代和宋代丝绸之路路线的不同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两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