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珠江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2-05 浏览次数:8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学者茅海建指出:“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把中国拖入世界”的这场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护国战争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2.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代社会艰难转型。”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 外来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B . 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瓦解 C . 鸦片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3. 下图中“大水法遗址”的残垣断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见证,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英军攻占南京 B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 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D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大水法遗址
  • 4. 林则徐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   )
    A . 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 B . 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 . 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 5. 制作知识架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   )
    A . 颁布《资政新篇》 B . 保卫天津 C . 定都天京 D . 建号太平天国
  • 6.  1851至1864年,短短14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B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 . 统治集团内部的决策失误 D . 湘军和淮军的围剿
  • 7. 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困之故。”为此,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   )
    A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 . 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C . 兴办新式学校 D . 筹建新式海军
  • 8.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境形势严峻,为了加强西北塞防,钦差大臣左宗棠(   )
    A . 成功收复新疆 B . 筹建北洋舰队 C . 建立台湾行省 D . 创办福州船政局
  • 9. 以下是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 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B . 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由被动到主动 C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 D . 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 10.  1894年11月,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美国《纽约报》评论:“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该评论(   )
    A . 带有双重的评判标准 B . 强烈谴责日军暴行 C . 指出日军侵华凶恶本质 D . 赞扬日军传播文明
  • 11.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该运动(   )
    A .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C . 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
  • 12. 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只要是因为当时(   )
    A .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 变法图强成为国民共识 C . 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 . 西方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 13.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当时的清朝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
    A . 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 B . 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 . 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D . 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 14. 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近代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是在哪一战争后签订的(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 D . 武昌起义
  • 15. 下列著作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
    A . 自强求富 B . 维新变法思想 C .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 . 封建主义思想
  • 16. 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属于民权主义的是(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 17.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一座城市付出了重大的牺牲,钟南山院士称它为“英雄城市”,在历史上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座城市是(   )
    A . 南京 B . 北京 C . 广州 D . 武汉
  • 18.  1911年10月15日,法国某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是(   )
    A . 护法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二次革命 D . 护国战争
  • 19. 下列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 . 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 .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 20.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改用阳历,“民国十七年”按照公元纪年算法为公元多少年?(   )
    A . 1917年 B . 1918年 C . 1927年 D . 1928年
  • 21.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材料反映出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立场是(   )
    A . 谋求列强支持 B . 进行对外扩张 C . 坚持独立自主 D . 反对门户开放
  • 2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由此可见,该法律(   )
    A .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B . 肯定了民主自由的原则 C .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 .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 23. 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军阀分裂,其中,盘踞在东北的是(   )
    A . 直系军阀 B . 皖系军阀 C . 奉系军阀 D . 桂系军阀
  • 24. 《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
    A . 萍浏醴起义 B . 二次革命 C . 护国战争 D . 护法运动
  • 25. 造成下表的主要原因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8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 列强侵略 B . 农民战争 C . 帝制终结 D . 军阀纷争
二、非选择题
  • 26.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一步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自近代某不平等条约

    材料二: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开始对邻国盛气凌人了。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材料三:到了1901年,它(清政将)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条约的名称;根据条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至少写出三点)
    2. (2) 材料二中的“日清战争”又称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3. (3) 请简要说明“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的理由。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 27. 近代以来,遭受列强侵略的中国人自强不屈,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近代化探索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简表

    阶段

    名称

    内容

    时间


    第一阶段


    器物阶段

    器物设想

    1840-1860年

    器物实践

    1890-1895年



    第二阶段



    制度阶段

    君主立宪设想

    19世纪70年代-1898年

    君主立宪实践

    1898年

    民主共和设想

    1894-1911年

    民主共和实践

    1912-1927年

    ——摘编自邓俊民、孙立舟《历史时间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材料二: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表格中两个阶段所发生的三件历史事件。
    2. (2) 指出材料二阐述的内容是材料一中第几阶段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该历史事件。
    3. (3)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28. “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的与“广东”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林则徐销烟池遗址           图二:三元里平英团遗址        图三:七十二烈士之墓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地址:广州市广园西路)(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

    材料二:

    人名

    籍贯

    邓世昌

    广东省番禺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康有为

    广东省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

    梁启超

    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

    孙中山

    广东省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

    材料三: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齐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 (1) 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选取两位历史名人并为其撰写简介(示例:从姓名、籍贯、主要事迹或影响地位等方面进行介绍;列举两种了解和认识历史名人的途径。
    3. (3)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得出“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这一结论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