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联...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出自《论语》的话语,说明孔子对周朝的政治制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下列有关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周王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②形成整套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③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④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史记·萧相国世家》曰:“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论衡·别通》亦云:“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材料从一个侧面表明秦朝曾积累了大量的图籍、文书。泰朝中央政府中業管图籍、文书的是( )
    A . 丞相 B . 御史大夫 C . 太尉 D . 廷尉
  • 3. 史载:汉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徒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下列对这一政策所产生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降低了政府的军费开支 B . 减轻了人民的财政负担 C . 解除了匈奴的侵扰隐患 D . 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 4. “户增调三匹,谷三解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这是中国古代某次著名改革实行的一项规定这一规定指的是( )
    A . 俸禄制 B . 均田制 C . 三长制 D . 保甲制
  • 5. 论及隋朝的政治制度,有学者说:“尽管隋承久乱,创制未属底定,且兼政急祚成。但文化整合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晰了。”下列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确立三省六部制

    ②建立台谏合一的监察制

    ③实行州县二级制

    ④用考试的方式选拨官员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6.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紇、吐暮、南讯、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下列是某同学对唐朝民族关系相关知识的整理,其中对应关系完全符合史实的是(   )

    A . B . C . D .
  • 7.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古代介于国法和家规之间还有乡约,乡约有一套入约民众必须遵守的生活规则。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般认为是北宋昌氏兄弟创制的《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宋代乡约( )
    A . 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B . 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C . 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 D . 经政府利用推广具有约束力
  • 8. 《元史●百官志》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日路,日府,日州,日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行省最初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监察机构

    ②行省后成为地方常设的最高级行政机构

    ③元朝在地方实行的是四级地方行政机制

    ④元朝对不同的民族采取了差别对待措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⑨④
  • 9. 下列示意图(左)展示了明朝中央中枢机构一内阁权力的变化。该示意图表明明朝内阁(   )
    A . 在明成祖废除宰相制后形成 B . 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C . 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D . 比宦官更多地得到皇帝的信任
  • 10.  下图(右)为《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在①、②、③、④四地实施举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地:建立都司、卫、所 B . ②地:设盟、旗两级单位 C . ③地:封僧俗领袖为“王” D . ④地:开始实行土司制度
  • 11.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两国使团在尼布楚举行谈判,经过半个多月交涉,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与外国缔结的第- 一个正式条约。条约签订后,中俄贸易关系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中段边界未定,影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雍正时双方重开边界谈判,于雍正五年(1727 年)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此后中俄中段边境也得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安宁局面。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清朝(   )
    A . 开始放弃朝贡贸易政策 B . 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C . 正逐步地走向对外开放 D . 具备了近代国际法意识
  • 12. “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沸腾,不可遏抑”、“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些言语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   )
    A . “开眼看世界” B . 洋务新政运动 C . 戊戌维新运动 D . 辛亥革命运动
  • 13.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章程》 共分立学总义、学科程度、计年入学、屋场图书器具、教员管理员五章,对办学宗宣、学生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员职责、教学管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

    ①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②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使选官制度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④标志延续千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4. 下面(左)为1916年6月发表在《新闻报》上一幅题为“当局今后之责任"的漫画。画面中,一列火车己脱离轨道,火车头上插着一面写有“中华民国”的大旗和两面五色旗,人们正全力以赴试图将列车推入轨道。这一漫画作品(   )

    A . 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进步历史意义 B . 表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彻底失败 C . 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积极营造社会舆论 D . 呼应了正在进行的新文化运动的主题
  • 15. 上图(右)是民国二十二年颁布的一张甄别证书。下列有关这张证书的解读,符合史实是(   )

    A . 证书来自于北洋政府时期 B . 是文官考试后颁发的证书 C . 女性不具备被甄别的资格 D . 甄别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
  • 16.  20世纪上半期的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其中对30年代“国中有国”后边一个“国”字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于闽赣中央革命根据地

    ②明显地受到苏俄革命的影响

    ③属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政府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7.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社会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和个人。这其中,“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代表是(   )
    A . 王进喜 B . 时传祥 C . 焦裕禄 D . 杨普洲
  • 18. 下边为我国《1978-2008 年不同类型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该表突出反映了(   )

    A .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B . 经营规模的变化 C . 经营自主权的变化 D . 管理方式的变化
  • 19.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 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 .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C .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 20. 与王政时代相比,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些重大变化。两名选举产生的执政官取代了国王,其通常都是长老,每年从贵族元老院中产生:元老院取代过去的长老会议,成员一般由前执政官、贵族阶级和富有的土地所有者组成;公民大会尽管仍然存在,但已不太起作用。这-制度设计( )
    A . 排除了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B . 使公民大会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 C . 确保政府行政决策的公正与无私 D . 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
  • 21. 下边展示的是西方某国在某-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结构图。图片展示的是(   )

    A . 议会君主制 B . 等级君主制 C . 君主立宪制 D . 民主共和制
  • 22. 基督教的伦理思想和法律思想具体体现为“摩西十诚”。其中后“五诚”的内容分别为: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别人的财物。基督教的这些思想( )

    ①要求人们忍受世间痛苦

    ②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3. 法系是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进行的法律的一种分类,它是这些具有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法系主要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下列有关“大陆法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 B . 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C . 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 . 以法国、德国等国为代表
  • 24. 历史学家约翰●基根在《二战史》一书中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是令战胜国而非战败国相信战争的代价超过其收益。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可以说,是让战胜国和战败国都相信这一点。” 下列措施符合二战后人类反思的是( )

    ①成立国际法院

    ②法德和解,欧洲联合

    ③签订《非战公约》

    ④确定“大国一致”原则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5. 文献记载,汉武帝之孙刘贺一生经历王、帝、庶民、侯4种身份: 4岁为王,18 岁称帝,在位27天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被废黜,其后以平民身份被幽禁近10 年,29岁又被封为海昏侯并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此后不到5年就在封地去世,终年33岁。《汉书》记载他有1127 件荒唐事。而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慕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 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显示墓主却是一个知书达理、爱好音律、情趣高雅的人。这说明( )
    A . 文献记载因受编撰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 . 出土文物因其距史迹发生最近而最为可信 C . 考古发现可完全颠覆历史文献中刘贺形象 D .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15分,第28小题20分)
  • 26. 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韩非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因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意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

    ——摘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已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引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

    1. (1) 根据材料-,写出先秦时期两种不同的治国思想,其中被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实际采用的是哪一治国思想,请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这些思想主张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习近平讲话中“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提示写出当下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并结合所学列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3个突出成就。
  • 2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第五十六条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 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引自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 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摘自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进入1953年,朝鲜战争已近尾声,七月间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周边最严峻的战争威胁得到解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估计:世界大战大致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有可能的。必须抓住这个得来不易而仍充满变数的历史机遇,把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大步向前推进。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创造和睦的周边关系,保障中国的经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

    ——选自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省一级 自治区的名称,并指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总原则及当时提出的外交方针。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依据,并结合所学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进入1953 年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列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
  • 28. 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官员的选拨与管理方式也各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绝对君主制的普遍建立和西欧各国民族自由的初步实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创制试验即将进入它的实质性阶段。虽然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生是一种国际性的现象,但具体的试验却还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进行研究的,而且事实上主要是在西欧的两个最先进的民族国家一英国和法国一进行的 (美国发生的试验作为当时英国试验的一种发展,也非常重要)。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拨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視....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摘编自(荚)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 《美国文官法(1883年)》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教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 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主要途径及英、法、美三国最终确立的政治制度,分析这些政治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弊端。
    3. (3)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在官员选投方面提出的相关思想,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