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11-27 浏览次数:9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   )
    A . 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 B . 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C . 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 D . 是宗法制分封制瓦解的表现
  • 2. 汉哀帝时,丞相孔光和大司农何武等人提出:“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诸名田、畜、奴婢过品,皆没入县官”此举旨在( )
    A . 确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 . 防止豪强地主侵吞土地 C . 维护世家大族既得利益 D . 限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 3. 虽然唐代文人可以通过科举、门荫、军功等多种方式为官,但只有科举成为文人为官的最体面方式,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这反映出唐代( )
    A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 . 士族势力难以影响国家政治 C . 地方藩镇势力走向没落 D . 文人社会地位逐渐超过武将
  • 4. 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总结。(3)处应是( )

    A . 丝路开通与中外交往的开启 B . 国家分裂与区域经济的开发 C . 科举普遍化与官僚政治成熟 D . 国家版图奠定与传统科技的总结
  • 5. 元至正五年(1345),由中书右丞相脱脱担任都总裁的《辽史》《宋史》《金史》三部史书纂修成书。在三史的修订中,摆脱了正统之争,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汉、蒙古、畏兀儿等多个民族的学者参与了编修。元朝史书编修(   )
    A . 创新了编写体例 B . 消除了民族分歧 C . 助力了国家治理 D . 稳定了社会秩序
  • 6. 明代自永乐年间开始派遣宦官到地方或“监军”或“抚夷”,名为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从景泰时起,一些中央和地方官员就不断要求收回内地镇守中官。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废除。这说明明代(   )
    A . 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B . 专制体制成熟稳定 C . 宦官专权现象严重 D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7. 《红楼梦》第一回云,“《石头记》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据此可知《红楼梦》(   )
    A . 体现了古典现实主义风格 B . 具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C .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 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先河
  • 8. 图为 19 世纪末西方某漫画家针对满清时势所作漫画,该漫画所涉及的事件( )

    A . 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 . 遏制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 促使西方侵略开始深入到内地 D .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 9. 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中国近代史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时说其“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的伟大觉醒;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下列关于这个重大事件性质的概括,表述正确的有( )

    ①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④是一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
  • 10.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光明与希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列关于中共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共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②中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③中共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④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改革

    A . ①③②④ B . ④①②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③②④①
  • 11. 1957 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广州军区杂技团以“中国杂技艺术团”的名义出访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加纳、摩洛哥、突尼斯六国。此后,除已经与中国建交的埃及和叙利亚外,其余四国也先后与中国建交。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   )
    A . “一边倒”方针取得重大突破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了认可 C . “另起炉灶”推动迎来外交高潮 D . 文化交流推动了国家外交活动
  • 12. 下图是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对此阶段工业建设的认识正确的是( )

    图 2

    A . 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B .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 开创西南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 D . 改变了 50 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 13. 公元 4 世纪早期,罗马帝国大土地所有者残酷剥削奴隶和隶农,并以托庇为名,不断兼并个体农民土地,同时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独立倾向也日益加强。这表明当时的罗马(   )
    A . 庄园经济开始分裂 B . 农业生产日益衰退 C . 社会转型趋势出现 D . 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 14. 有学者评价一个在 6 世纪达到鼎盛的地跨亚非欧的帝国:“是具有乌托邦意义的诺亚方舟,保留了基督教会的古老习俗,拥有一套完整的帝国机构和社会组织”,“帝国的唯一贡献是保存了希腊文化并将其向周边国家传播”。据此判断,该帝国是(   )
    A . 亚历山大帝国 B . 波斯帝国 C . 阿拉伯帝国 D . 拜占庭帝国
  • 15. 从 14 世纪开始,欧洲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推崇自然主义,追求自然美。他们当中有人提出做“自然的儿子”,不做“自然的孙子”,有的甚至要求“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宗教逐渐淡出民众生活 B . 科学革命已经发生 C . 理性科学化的思维方式 D . 人文思想得到传播
  • 16. 下表为部分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据此可知,他们都(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洛克

    认为君主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拥有立法权

    孟德斯鸠

    认为立法权属于人民代表;行政权应集中于那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司法权独立

    卢梭

    号召人民向专制的暴君兴师问罪,倡导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A . 否定君主专制 B . 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为出发点 C . 提倡民主共和   D . 主张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政治理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共 52 分。
  • 17.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阅读下列有关中医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历年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三百多片同医学有关。 1973 年,在河北藁城商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三十多粒供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古代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东晋名医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唐朝名医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宋朝名医唐慎微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朝名医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中国古代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传染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以及养生保健学等方面更是特色鲜明。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医史书写进一步发展,开始了对“医宗”的建构。医宗的编纂不是单纯的对经典医籍进行注解或重编,而在于通过综合百家、集合众长来构建共同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习医与行医者所通用。

    书籍

    作者

    简介

    《医宗必读》(刊刻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李中梓

    全书10卷,从理、法、方、药诸方面阐释其治疗手段和经验,内容系统规范。

    《医宗说约》(刊刻于清康熙元年)

    蒋示吉

    全书仅有6卷,书中将深奥的中医理论、繁杂的治疗手法、诸多的方药均编写成简易歌诀,通俗懂易,形象生动,方便记诵。

    《御纂医宗金鉴》(刊刻于清乾隆七年)

    吴谦

    全书 90 卷,由乾隆皇帝钦定并书写书名,内容全面系统,作为官修医书,去其繁杂,统一各家学说,使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知识趋于规范化。该书将医家经典的解释权掌握在帝王之手,将医道等小技也与主流文化一样纳入到“大一统”的文化中。

    ——摘编自冯玉荣《医学的正典化与大众化:明清之际的儒医与“医宗”》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医药学成就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医史书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体现的时代特征。
  • 18. 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 20 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20 世纪 20—30 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民法典》。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 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 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是太平洋海域早期全球经济的产物。1565~1815 年的 250 年中,坚固、快捷、装备精良而且载货量大的西班牙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之间,从马尼拉满载着亚洲的奢侈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大部分的贵金属流入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繁荣,白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白银是中国的基础货币。……他们(欧洲殖民者)满载着马匹和欧洲工业品——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尤其是火药武器——到非洲交换奴隶;第二段航程则是运送奴隶到加勒比。到达之后,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有时以现金交易,而在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用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册)》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7、18 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商品流通的表现。
  • 20. 统计数据的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下列统计图是新中国女性不同时期的职业信息。阅读图表,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项新闻报道中女性职业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理由说明充分,表述清晰无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