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62 类型:期末考试
一、按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
  • 1. 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diǎn)    (jūn)裂    冤(wàng)    人影绰绰(chuò) B . (móu)子    镜(jiá)   分(chà)    (qiǎo)没声儿 C . (qiǎng)逼 (jí)妒 (lǐn)冽 (niù)不过 D . (luè)    苔(xiǎn)    河(bàn)    默而(zhì)之
  • 2. 下列选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迟延    漫游    振天动地 B . 汛期    蒸笼    不计其数 C . 崩塌    消毁    应接不暇 D . 颓败    唯独    一泄汪洋
  • 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

    ②这人为人诚实,办事牢靠 , 大家伙儿都非常信任他。

    B . ①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

    ②不知是谁无意中触动了哪个按键,屏幕上的图像居然全没了。

    C . ①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 , 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②刚摘下的苹果很新鲜

  • 4. 下面加点的词语用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在筹备箭这件事情上,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B . 他把科长看成天那么大,现在把他和科长相提并论,他没法不得意忘形 C . 英法联军因烧毁了圆明园而举世闻名 D . 一个人能事事直言不讳 , 其实是需要勇气的。
  • 5. 下列选项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B .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C . 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 D .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 6.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1. (1) 读《中国民间故事》,我们能认识许多精彩的人物,比如徐文长、伊凡、巧姑。(   )
    2. (2)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很多,一字一字地仔细读、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来读都是好方法。(   )
    3. (3) 讲故事时变换情节顺序,或者添加合理的情节,都能给故事增加新鲜感,吸引听众的注意。(   )
    4. (4) 说明性的文章为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讲明白,一般语言相对平实,风格也比较单一。(   )
三、给下面句子排序,并完成相应题目。
  • 7. 给下面句子排序,并完成相应题目。

    个臭氧层的高度大约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千米处。①

    ⑴臭氧与我们熟知的氧气是“亲兄弟”,只是臭氧由三个氧原子构成,而氧气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由于臭氧和氧气之间的平衡,大气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

    因此,实际上可以说,臭氧层形成之后,才有了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②

    ⑷生成的臭氧对太阳的紫外光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有效地阻挡了对地表生物有伤害的紫外线。

    画横线的这两处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写一写:①

四、积累与运用。(前三个括号内选择词语序号填空,其余为横线上填空)
  • 8. 积累与运用。(前三个括号内选择词语序号填空,其余为横线上填空)
    1. (1) ①太平盛世    ②流离失所    ③兵荒马乱

      在那些的年代里,百姓为躲避战乱,人人向往的一去不返。而目睹山河破碎的中国文人们,一次次地将自己的家国情怀熔铸于作品之中:“”是陆游的临终遗憾;“”是龚自珍的理性呐喊;“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是梁启超的热切期盼。

    2. (2) 关于读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孔子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敏而好学,。”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贵在专心:“心既到矣,?"'葛洪告诉我们读书还需惜时:“。”
    3. (3) 请把下面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生动的情景表现出来。

      气急败坏:

五、潜心阅读学以致用(33分)
  • 9. 群文阅读。

    语段(一)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语段(二)

    ①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②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③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④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成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⑤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⑥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⑦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⑧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多效烟烟,腿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眼看坎烟,又怎么会不是强的呢!

    (选自刘世河《烟是乡村的水墨画》,有删减)

    1. (1) 小林同学读完语段(一)想和你交流他的阅读感受,请你也来分享一下吧!

      小林同学:我发现这个语段中有些字词特别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比如从“缠”字中我能感受到

      我:我也有这样的体会,我从“”这个字(词)中感受到了作者

    2. (2) 语段(二)的第④⑤⑥自然段,对炊烟的描写既有静态又有动态,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画出动态描写炊烟的句子(画出两处)。
    3. (3) 语段(二)第③自然段中写道“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炊烟是如何传递人们的生活信息的呢?请你细读语段(二)第④⑤⑥三个自然段填一填。

      时间

      炊烟的特点

      餐食的特点

      传递的生活信息

      早晨

      风轻云淡

      拉开新一天生活的序幕

      中午

      傍晚

      丰盛

    4. (4) 通过梳理上一题,我们会发现,作者看似在写炊烟,实则通过炊烟在写,而语段(一)的作者看似在写桂花,实则是通过桂花在写。因此,炊烟和桂花这些事物寄托着他们
  • 1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最近,上虞区的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绍兴地区疫情防控进入了战时状态,不少地方被划定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那么这些区域是怎么划定的?身处这些区域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防疫工作?

    [材料一]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是如何划定的?

    病例发病前或无症状感染者首次阳性标本采样前5天内的居住点(以小区或自然村为单位)、工作点,原则上划为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该封控区所在社区(行政村)的其他区域划为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县(市、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划为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材料二]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人员需注意哪些事项?

    封控区

    措施:封闭隔离、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①如固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须经社区疫情防控办同意,安排专人专车,要求其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并落实用环管理;

    ②居 家隔离必须符合相关要求,佩戴口罩,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落实环境消毒、居室通风等措施。

    管控区

    措施:人不出区,严禁聚集。

    ①实行人员只进不出,仅开放生活保障场所,严禁人员聚集,原则上居家每户2~3天可安排1人,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到社区指定地点购买或领取生活物资;

    ②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由社区疫情防控办出具证明并做好审核登记;

    ③居家隔离应符合条件,要佩戴口罩,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落实环境消毒、居室通风等措施。

    防范区

    措施: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①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非必要不离开本县(市、区),如因就医、特定公务等确需出入的,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②严格限制人员聚集,暂停室内密闭公共场所的营业,控制餐馆、公共食堂经营规模和营业时间,其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严格落实测温、亮码、戴口罩、消毒等措施,并合理控制人员数量;

    ③所在地企事业单位提倡线上办公。

    (材料来源于“绍兴发布”公众号)

    1. (1) 认真阅读材料一,了解什么是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并根据范围大小把它们填写在下图的横线中。

      王丽所在小区有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那么这个小区就会被划定为(3)

    2. (2) 认真阅读材料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封控区和管控区的人员如果生病需要外出就医,都必须上报社区疫情防控办。(   )

      ②管控区严禁人员聚集,防范区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而封控区没有要求,可以聚集。(   )

      ③从防控措施来看,防范区的管理最为严格。(   )

      ④不管是封控区、管控区还是防范区,所有公共场所都暂停营业。(   )

      ⑤居家隔离的人员,在家也需要佩戴口罩,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   )

    3. (3) 张明居住的地方被划定为管控区,下面哪件事是错误的?(    )
      A . 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家里每2~3天可以派张明去社区指定地点购买或领取生活物资。 B . 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电影院也做好环境消毒工作的情况下,张明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但需要隔位就座。 C . 张明的爸爸在外地,这几天可以回家,但是回来以后就不允许再去外地了。
  • 11. 文言文阅读。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kuáng) , 而刖(yuè)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 , 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日: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和氏:一个姓和的人。②玉璞:未经雕琢的玉。③玉人:治玉的工匠。④相:鉴别。⑤诳:欺骗。⑥刖:砍去脚,古代的一种酷刑。⑦薨:古代诸侯死叫薨。⑧奚:为何。⑨理:去掉玉璞外层的石质部分。

    1. (1) 读完小古文,我知道了《将相和》里“”这个故事中“和氏璧”的来历。
    2. (2) 楚人和氏在得到玉璞后,分别献给了和文王,前两次献玉,“玉人相之”后,都认为这玉璞是“”,和氏因此受到了的刑罚。
    3. (3) 这则小古文中有很多个“之”字,下面哪一个“之”的用法和其他选项不同?(    )
      A . 厉王使玉人相 B .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 C . 王闻 , 使人问其故
    4. (4) 和氏为什么要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泣?下列选项最正确的是(    )
      A . 为了引起文王的注意,得到他的同情。 B . 为自己不能再像正常人那样走路而感到悲痛。 C . 为自己的宝玉不被别人赏识,忠贞的人被认为是骗子而感到痛心。
六、习作展示
  • 12. 畅所欲言

    请你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写你的经历或你心中的话。

    题目一:第一次做核酸检测(要求:写清楚你的所见所闻以及做检测时的动作和感受,400字左右。)

    题目二:医生,我想对你说(要求:通过最近的所见所闻,写一写你想对这些医护工作者说的话,4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