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复习专题——阅读

更新时间:2022-10-24 浏览次数:103 类型:复习试卷
一、语段阅读
  • 1. 小兴安岭的景美
    1. (1) 课文是按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的,是按的结构方式叙述的。

      A.总—分—总    B.时间    C.方位

    2. (2)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①这段话描写了小兴安岭季的景色。

      ②文中的“封”字形象地写出了

      A.树木枝叶繁茂、又密又厚的样子。

      B.树木太多,挡住了道路。

    3. (3)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是一座,也是一座

      ①按课文内容填空。

      ②关于这句话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B.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2. 课内阅读

    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 (1) 我从两个四字词语中看出鱼的数量多。
    2. (2) 这段话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A . 西沙群岛的鱼和海水各占一半。 B . 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
    3. (3)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你能仿照着这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式,写一写海里的其他动物吗?
  • 3. 课内阅读。

    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 (1) “周身”的“周”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周”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圈子;②周围;③全;④星期。“周身”的“周”应选(填序号)。
    2. (2) 我从等词语中看出鱼的数量多。
    3. (3) 对这段话中画横线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鱼和海水各占一半。 B . 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
    4. (4) 西沙群岛的鱼各种各样你还能想象出一种鱼的样子么?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还有的

  • 4. 课内阅读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pù  pū)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zhǎn  zhǎng)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 (1) 给文中加点的字选出正确读音。
    2. (2)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杂乱——   增加——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方法,把比作
    4. (4) 从哪里能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丽,请写在横线上。
  •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雨(节选)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    )给了枫树,(    )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 (1) 文中括号内的内容补充完整。
    2. (2) 选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把内容写清楚的?
    3. (3) “五彩缤纷”在文中的意思是。你是根据(①根据生活经验②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的。(填序号)
    4. (4) 读到“频频点头”这个词语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写出来。
    5. (5) 秋天的雨还把颜色给了谁?请仿照选文中的一个句子写一写。
  • 6. 课内阅读。

    ①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②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③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④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中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 (1) 读文段①和②,我们要用的语气;读文段③和④,我们要用的语气。

      A.震惊    B.悲伤    C.喜悦    D.哀求

    2. (2) 第③段中“放假了”指的是。请仿照划线句子写一写。

      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

    3. (3) 第④段描写的是时的情景,其中“紫的、黄的、白的”体现了花儿的
    4. (4) 对第④段中加点的“冲”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花儿们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以及花儿们快乐的心情 B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花儿们无组织无纪律,胡乱开放的情景
  • 7.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 (1) 从第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这所学校是在(    )。
      A . 城市里 B . 大海边 C . 山区
    2. (2) 大家的不同,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3. (3) 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的同学们(    )。
      A . 在校园里很快乐,很懂礼貌,非常热爱祖国 B . 很喜欢校园里的小鸟,十分遵守学校的规定
  • 8. 读课内语段,做题。

    【语段一】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语段二】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几天。”

    【语段三】老屋低头看看,眼睛眯成一条缝:“哦,是小蜘蛛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

    1. (1) 下列不能体现老屋“老”的一项是(          )
      A . 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    B . 墙壁吱吱呀呀地响。 C . 老屋低下头。    D . 眼睛眯成一条缝。
    2. (2) 从这三个语段中,我知道老屋因为帮助而继续站了下去,没有倒下。
    3. (3) 老屋还会给谁提供帮助呢?请你根据提示,仿照语段进行预测,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一只燕子飞来,说道:“

      老屋说:“

  • 9. 课内阅读。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门上的破洞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1. (1) 请求老屋再站天,因为它想在老屋里
    2. (2) 用横线画出体现老母鸡的声音特点的语句。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老母鸡的
    3. (3) 对选文中的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屋已经摇摇欲坠了,它在努力坚持。 B . 老屋的声音很苍老,说明它的年纪很大。 C . 老屋不想帮助老母鸡,所以发出这种声音,让老母鸡知难而退。
    4. (4) 运用根据前文内容预测的方法,一读到“”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又会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
    5. (5) 老屋为了让老母鸡安心地孵蛋,又站了许多天。这些天里,老屋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 10. 课内阅读

    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

    1. (1)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句话。这句话在段中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    B.概括和总述      C.归纳和总结

    2. (2) “诱人 ”的意思是。选段中具体描写奶酪诱人的句子是
    3. (3) 从最后一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蚂蚁们有________。(   )(多项选择)
      A . 坚强的毅力 B . 严格的纪律 C . 大公无
二、诗歌鉴赏
  • 11. 阅读诗歌,并完成题目。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__,__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__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

    1. (1) 补充诗句
    2. (2)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3. (3) 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的思想感情。
    4. (4) 诗中“挑”的意思是,“促织”就是。作者看到,料想,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5. (5) 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 12. 阅读《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1)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 (2) 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吗?为什么?
    3. (3) 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13. 课外阅读。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①枫桥:桥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②夜泊:夜间把船靠在岸边。③江枫:江边的枫树。④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1. (1) 这首诗是代诗人的七言诗,通过描写夜晚停船在 岸边的夜景,抒发了诗人  。
    2. (2) 诗人所见有: 
    3. (3) 请你写出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 14.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 (1) 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2. (2) 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 15. 诗歌鉴赏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1)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 . 首联点题,点时间,赏析重点应落在一个“好”字上。 C . 颔联盛赞春雨,点出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 D . 尾联实写雨后春色满城,繁花似锦的景象。
    2. (2) “好雨知时节”句中说雨是“好雨”,你能说出具体理由吗?
    3. (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两句诗中最能表现春雨情态之好的一个字是,全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4. (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从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图。以反衬,更显得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夜里准能下一场透雨。
    5. (5)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实写还是作者想象之笔?为什么?“花重锦官城”应该如何理解?
    6. (6) 今天,人们用到“春雨”、“润物细无声”时已赋予它新的含义。请仿例句举一个简短的事例来表现“春雨”或“润物细无声”的含义。

      例:“课外兴趣小组要全面恢复活动啦!”小机灵李四满面春风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顿时,教室一片欢腾。这渴望已久的喜讯似“春雨”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

      事例:

  • 16. 诗歌鉴赏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①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②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③蹊:小路。④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⑤娇:可爱的。形容莺歌柔美圆润。⑥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1. (1) 蹊、娇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2. (2) 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呼应了上句中的哪个字?
    3. (3) 三、四两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4. (4) 字面上是戏蝶时时舞、莺恰恰啼,其实真正是诗人心情的写照。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5. (5) 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6. (6) 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 17. 诗歌鉴赏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 (1) 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 (2) “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3. (3) 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4. (4) 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 18. 诗歌鉴赏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 (1) 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
    2. (2) 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
    3. (3) 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4. (4)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 19. 课内阅读。

    山行

    [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 (1) 补全古诗和作者。
    2. (2)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 (3) 诗人笔下的山林景色图,都写到了哪些景物?
    4. (4) 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什么?
    5.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B . 第二句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C . 第三句中的“晚”字的意思是傍晚。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至极。 D .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把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表现出秋季到来之时作者的哀伤之情。
  • 20.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1. (1) 补全古诗。
    2. (2) 诗中用“擎雨盖”比喻
    3. (3) 诗中写了两种花,分别是;写了两种颜色,分别是;写了两种水果,是
    4. (4) 诗人告诉我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
三、现代文阅读
  • 21. 延伸阅读

    我爱花城

    我刚到花城,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春天,那昂立枝头的木棉花,色彩鲜艳,蓬勃向上,给人以坚定、朴实、庄重的感觉。怪不得市民们选它作为市花呢。

    夏天,花城是白兰花的天地。我漫步在白兰花盛开的树下,陶醉在白兰花的清香里。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狭长的枝叶和洁白无瑕的花朵,还有它淡雅的香味。继白兰花之后,最美的要数凤凰花了。①它的花似红云,像彩霞,一枝枝,一片片,开满了枝头,看上去一片火红,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秋风飒飒,菊花成了群花中的佼佼者。当我走进菊花园中时,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瞧,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还有黑里透红的、白里掺黄的……色彩各异,五彩缤纷。②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盛气凌人,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怒放,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有的孤芳自赏……真是千姿百态啊!

    一阵北风吹过,百花凋零。路边似乎已看不到什么花了,其实不然,在每家的窗台上,不正有一盆盆亭亭玉立的水仙花!水仙花那碧绿的叶子衬托着黄白色的小花,小花散发出芬芳,越发惹人喜爱。

    啊!我爱花城,我爱花城的一年四季,我更爱把花城点缀得如此绚丽的人们!

    1. (1) 读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句①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②句②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2. (2) 这篇短文是按照顺序来写花城的,分别写了春天开,夏天开,秋天开,冬天开
    3. (3) 短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是由爱,到爱,最后升华到爱
  • 22. 课外阅读。

    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一个遥远的北方农村,村子很大,周围有几个大水塘。夏天,水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成群的小鱼在荷叶下面游来游去。冬天,水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和小朋友一起在冰面上玩耍,有的抽陀螺,有的滑冰,真是太有趣了。

    出了村子,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地。秋天,到处是火红的高粱、沉甸甸的谷子、雪白的棉花。野兔在林子里窜来窜去,蝈蝈在草丛里叫个不停。这时,我最喜欢和小叔叔一起去地里逮蝈蝈了。

    我爱我的家乡,我长大后想要回家乡去,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1. (1) 第一段写了我家乡的哪两个季节?
    2. (2) 第一段“真是太有趣了”写的是什么有趣,把相关内容画上横线。
    3. (3) 第二段没有写( )。
      A . 荷花 B . 高粱 C . 谷子 D . 野兔
    4. (4)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
  • 23. 课外阅读。

    鸬鹚

    郑振铎

    夕阳照在西湖上,没有什么风,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那只船上,有一个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正在等待命令。

    渔人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给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等到岸上炊烟四起,渔人就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

    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渔人就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

    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

    1. (1) 第三自然段中,描写鸬鹚动作的词语有
    2. (2) 下列句子不能反映鸬鹚训练有素的一句是(  )
      A . 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B . 渔人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C . 不一会儿,就有鸬鹚钴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D . 鸬鹚捕鱼的动作非常敏捷、灵活。
    3. (3) 文中最能体现作者仔细观察的部分是(  )
      A . 渔船上的渔人和鸬鹚非常安静。 B . 湖面风平浪静。 C . 鸬鹚捉鱼、渔人挤鱼的过程。 D . 渔人喂鸬鹚的过程。
    4. (4) 从哪里可以看出渔人十分关爱鸬鹚?
  • 24. 课外阅读。

    美丽的南沙群岛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中国南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浩瀚的大海上航行、捕鱼,在小岛上开垦、种植。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流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

    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1. (1)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宝库:

      胜地:

    2. (2) 你知道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吗?请用横线画出来。
    3. (3) 我也要写几句话来赞美美丽的南沙群岛。
  • 25. 课外阅读。

    我爱家乡的海

    ①我爱家乡的海.她是一幅彩色的画,时时刻刻印在我的心上;她是一首抒情的诗,时时絮绕在我的心间;她是一曲迷人的歌,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
    ②夏夜的风,悄悄送来海城傍晚醉人的气息,我漫步在海岸边.
    ③远眺大海,海天相接处还燃烧着玫瑰色的霞光.落日的余辉,给大海铺上一层红纱.温柔的风轻拂海面,海水泛着涟漪,涌着碎波,那是大海迷人的笑靥;层层海浪次第向岸边滚动,那是大海美丽裙幅上的褶皱;排排浪尖上跳动着晶莹的浪花,那是大海裙幅上的花边;哗哗……涛声阵阵,那是大海优美的歌声.啊,好一幅壮观的海浪图!
    ④海面傍晚的美景,仿佛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尽管千百次来观赏,可每一次都像有一个新的镜头展现在我的面前,摄入我心灵的相机.美啊,家乡的海!
    ⑤面对平静的大海,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六月里的一日,台风袭来,大海怒吼了,海水绿得发灰.排排山丘似的巨浪咆哮着,轰响着,从大海深处向岸边滚来,撞在礁石上,掀起了几丈高的水柱.然后水柱变成水花飞洒下来,似抛珠溅玉,真是“涛似连山喷雪来”啊!
    ⑥那时,观海的人千千万万,我站在岸边,好像第一次认识了家乡的海有这样坚强的品格.她像一位英雄的母亲,向台风骄傲地挑战!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蕴藏着能抵拒一切恶势力的巨大力量!家乡的海啊,你给了人们勇气和力量!
    ⑦夜幕垂下来了,街灯亮了,栈桥上华灯齐放.
    ⑧我在桥边的长椅上坐下.那墨绿色的大海就像抖动的绸缎.“小青岛”上的航标灯闪烁着神秘的红光.岸边的街灯倒映在水中,恰似神话中龙宫的灯火.海浪轻柔地有节奏地拍打着桥基,哗哗……多美的旋律啊!我仿佛置身于神话仙境,心儿陶醉在迷人的夜色中.
    ⑨家乡的海呀,此时,你是一位幸福的母亲.我们只有接近你,才能热爱你,你歌颂生活的甘美,你赞颂人民的智慧.
    ⑩家乡的海呀,我多么爱你呀!

    1. (1) 读第③④自然段,找出作者看到的、作者听到的和作者想到的。(各找一处)
    2. (2) 认真阅读短文,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第②自然段,作者先写夏夜的风送来海城傍晚醉人的气息,按着写自己远眺海天相接处看到的美丽景象,最后写海浪和涛声。(   )

      ②作者以炫耀的态度介绍了家乡的海。(   )

    3. (3) “我仿佛置身于神话中的仙境,心儿陶醉在迷人的夜色中”中“陶醉”的意思

      A.沉浸于迷人的夜色里,忘记了周围事物的存在。

      B.喝醉了酒后,沉浸于迷人的夜色里

      C.沉浸于迷人的夜色里,觉得自己是神仙。

      你理解这个词语的方法是:

  • 2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永不凋谢的玫瑰

    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是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

    ②校园里的花房里开除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③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

    ④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前制止那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走过来,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⑤□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教育家的心颤动了。苏霍姆林斯基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____。

    ⑦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我。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⑧五年前,我偶然想到,如果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

    ⑨结果让我A(    )。几百名高中学生,文章的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写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B(    ),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了处罚&&那些竭尽全力地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小女孩的全过程,让我从心底里厌恶。

    ⑩这件事曾强烈地刺激了我,我没想到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虽然他的内心未必会认为这有多么重要),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

    1. (1) 文中A、B两处的括号里,选用哪个成语最合适?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B

    2. (2) 给第五自然段加上标点。
    3. (3) 用心读读第一至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苏霍姆林斯基记录的故事。
    4. (4) 补充文中第六自然段横线上的句子
    5. (5) 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文中永不凋谢的玫瑰是指什么?
  • 27. 阅读《好的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①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②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③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④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⑤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⑥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⑦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⑧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⑨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⑪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⑫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1. (1) 对本文的“故事”的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现实之景与梦中幻象交替出现,以写实景为主,以写幻象为辅。 B . 首尾都点明“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 C . 展现作者心目中的水乡的奇幻景象,突出其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 D . 现实“昏沉的夜”与水乡奇景互为映衬,各有深意,夜景暗示现实黑暗,幻象暗示遥不可及的愿景。
    2. (2)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四段画线的句子巧用比喻,呈现梦消散的情形。 B . 作者在文中表达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调、情绪。 C . “昏沉的夜”就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没有其它象征的意思。 D . “好的故事”象征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世界,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3. (3) 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⑤段是对记忆中的风光的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B . 文中所写水中美景寄寓着鲁迅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之情。 C . 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充分表现了河水的静态之美。 D .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无喧嚣纷争的、宁静闲适的水乡生活的神往。
    4. (4) 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简洁精粹。 B . 朴实直白。 C . 生动优美。 D . 意蕴深刻。
  • 28. 课外阅读

    美丽的夏夜

    夏夜,静悄悄的,花儿睡了,小草睡了,树木也睡了。

    水池里,水莲花闭上了美丽的眼睛。绿绿的大叶子上,停着一只蜻蜓,像一架小飞机停在机场上。

    池边的草丛里,青蛙呱呱地唱歌,蟋蟀在弹琴。

    天上,月亮婆婆笑弯了眉,星星眨着调皮的眼睛,风儿轻轻地吹着。

    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空中飞呀,一闪一闪……

    夏天的夜晚多美呀!

    1. (1) 文中写了三个地方的景色。
    2. (2) 文中出现的动物有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小飞机指的是,机场指的是
    4. (4) 天上的景色是怎样的?
  • 29. 课外阅读。

    邯郸学步

    相传在战国时候,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的寿陵有个青年人,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赶到邯郸来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       

    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看人家走路,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还跟在后边模仿。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再跟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始终也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

    这个青年人心里想,也许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原来的走法,所以学不好。于是他索性丢掉原来的走法,从头学习走路。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既要想着手脚如何摆动,又要想着腰腿如何配合,还得想着每一步的距离……弄得他手足无措。

    他一连学了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还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后来,他只好爬着回到故乡。

    1. (1) 选一选,填一填。    

       A.鹦鹉学舌  东施效颦       B.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

      ①找出反义词。

      邯郸学步——

      ②找出近义词。

      邯郸学步——

    2. (2)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邯郸学步”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30.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书本里的蚂蚁

    ①一只小蚂蚁,被夹进一本旧书里,成了一只扁扁的蚂蚁。

    ②“你好;我们是字,你也是一个字吗?”书里传来细碎的声音。

    ③小蚂蚁这才看清,满书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

    ④“我是蚂蚁,噢,变得这么扁,也像一个字了。”小蚂蚁挺乐意做一个字。

    ⑤就这样,书本里多了一个会走路的字。

    ⑥第一天,小蚂蚁住在第100页,第二天跑到第50页,第三天又跑到第200页。所有的字都感到很新奇:“我们一直待着不动,真是太傻了。”_______旧书不再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

    ⑦有一天,小姑娘偶然打开书来看。啊!这本她原来看厌的旧书,写着她从没看过的新故事,她一口气读完了新故事。

    ⑧第二天,小姑娘忍不住又打开书,她更惊奇了,又一个和昨天不一样的故事。

    ⑨这时候,小姑娘突然看到了扁扁的小蚂蚁,问:“你是一个字吗?”

    ⑩“是的,我原来是一只小蚂蚁,现在,我住在书本里,是会走路的字了。”

    1. (1) “挺”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挺”在字典中的意思有一下几种。给句中的“挺”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序号)。  

      挺tǐngㄊㄧ①笔直:笔~|~进(勇往直前)直~~地躺着不动。[挺拔]1.直立而高耸。2.坚强有力:笔力~。②撑直或凸出:~起腰来|~胸抬头|~身而出。勉强支撑:有病早治,不能硬~着。③副词,很:~好|~和气|~爱学习|这花~香。④量词,用于机枪。

      ①小蚂蚁乐意做一个字。

      ②一粒种子醒来了,就把身子一挺。

      ③他用这机枪消灭了不少敌人。

    2. (2) 联系上下文和平时的阅读经验,预测:书里的字会怎么做呢?写在文中第⑥自然段的横线上。
    3. (3) 读短文,判断对错。  

      ①小蚂蚁很想变成字,就自己跑进了书里。(    )

      ②小蚂蚁遇到了书中的魔术师,变成了会走路的字。(    )

      ③小姑娘读到了新的故事,是因为书中的字不停地换位置。(    )

      ④以后,小姑娘还能在这本书里读到新故事。(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