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6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运用(10分)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sài)  仲(cái)    首(qiào)    锐不可(dāng) B . 然(qiāo) 息 (bǐng)  哮 (páo)    (dān)精竭虑 C . (lù) (jié)责    教(huì)   惨绝人(huán) D . (diàn)农  (yòu)黑   (zhì)息   (yǎo)无消息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泄气  颁发  由衷   催枯拉朽 B . 娴熟  镌刻  初衷   眼花缭乱    C . 篡改  躁热  粗糙   为富不仁 D . 缰绳  张显  蒙昧   振聋发溃
  • 3. 下列作品与作者及作者所属朝代或国籍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使至塞上》——王维——唐 B . 《三峡》——郦道元——宋 C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D .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奥地利
  • 4. 下列对修辞手法及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拥抱”“悄然不惊”二个词将气泡、水花拟人化,从侧面表现吕伟轻盈入水、技术高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 .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句中的“标致”一词,使用了反语修辞,揭示了“清国留学生”落后腐朽的思想本质,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C .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句话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将热爱母亲、报答母亲的深情引向对人民、革命的热爱与忠诚。

    D .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属于扩大的夸张,即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强等方面说,使它超出事物本身。

  • 5. 下列关于新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常见新闻作品体裁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就是一则消息。 B .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必须暗含在主体中)。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C .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题材。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事件中的片段。如《“飞天”凌空》就以特写镜头展示了吕伟跳水夺魁的精彩瞬间。 D .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重要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一着惊海天》就是一篇通讯。
二、<b>古诗文阅读(22分)</b>
  • 6. 默写
    1. (1) 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2. (2) 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3. (3) 仍怜故乡水,。(李白《渡荆门送别》)
    4. (4) 《钱塘湖春行》借动物的活动来体现早春生机的诗句是
    5. (5) 曹操的《龟虽寿》表达“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的两句诗是
  • 7. 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1) 诗歌前两联,从神话传说落笔,通过写、白云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2. (2) 画线句描绘了诗人登楼所望之明丽景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3. (3) 下列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春冬时,则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 , 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 ,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 , 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美也。余来践跻此境,既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①径: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山松:袁山松,本名袁崧,东晋大臣、文学家。⑤践跻:登临。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

      湍绿潭  素:    ②余来践跻此境  及:

    2. (2)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晴初霜旦        欣然 B . 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常闻峡中水 C . 哀转久            壁或千许丈 D . 春冬时            曾无称有山水美也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4. (4) 西陵峡是三峡的一部分,请你结合【甲】【乙】两篇文章,说说西陵峡拥有《三峡》中的哪些特点。
三、名著阅读(7分)
  • 9. 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B .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性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 .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D . 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 10. 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领导人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学习,因常买书买报被父亲责骂。从1911年到1927年上井冈山为止,从没间断过阅读北京、上海、湖南的日报。 B . 贺龙身材魁梧,像老虎那样强悍,从不知疲倦。他非常喜欢马。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领袖,他承袭了父亲的威望。他能言善辩,能把死人说活。 C . 周恩来清瘦身形,中等个子,留着中国人不常见的浓密黑髯,眼睛大而深邃,热情洋溢。他头脑冷静,善于推理,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 D . 刘志丹在南方开创了苏区,他向斯诺讲述自己的家乡汉口黄陂县人民的悲惨经历,这些经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生当中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也让斯诺懂得了“阶级斗争”。
  • 11. 学校举办名著阅读交流会,你要向初一的学弟学妹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请你写一段推荐语,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可以围绕作者的采访行程、红色中国的领袖人物及红军的重要事件进行介绍。
四、现代文阅读(21分)
  • 1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迺兹府丰盛胡同(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高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A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瘾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有时候,客人来访,老舍先生正在工作,就请客人稍候。等候时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

    ③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老舍先生极其敬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

    ④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作家,画家,戏曲、曲艺演员……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几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一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⑤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对他手下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老舍先生不是那种惯说模棱两可、含糊其词、温吞水一样的官话的人。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

    ⑥老舍先生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北京从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做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做出有点儿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⑦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⑧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⑨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

     (选文有删改)

    1. (1) 选文第①~④段有四件事表现了老舍先生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余三件事。

      ⑵屋子里摆杏闻香⑶

    2. (2) 比较下面A、B两句话,简析A句的语言表达好在哪里。

      A.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

      B.无论天气晴朗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把这些花抬进抬出,每次都出一身热汗。

    3. (3) 本文⑤~⑧赞美了老舍先生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 (4) 下面是老舍为自己写的小传《著者略历》(节选),你读了以后觉得老舍身上还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请结合小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 13. 阅读《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回答问题。

    一株金银木点燃了冬天

    ①一个寂寞的雪天,我从北京的地铁里走出,一脚踏进石景山路。夏天时遮天蔽日的高大白杨,被一场大雪洗去了铅华,此刻,在淡蓝的天空下,现出洁净素雅的美。枝头的树叶,在刚刚过去的风雪之夜,彻底放逐了自己。昔日枝蔓芜杂的树干,变得清瘦起来。天空便愈发地开阔空旷,仿佛这世间的隐秘与喧哗,全都消失不见——天空清洁为天空,大地回归为大地。

    ②大道两边的草坪上积满了雪,阳光穿过层层的枝杈,洒落在哪里,哪里便银光闪烁,散发出奇幻之美。雪松、柳杉、刺槐、白蜡、银杏、圆柏……一株株形态各异的树,在雪地上错落有致地静立着。被一场大雪过滤后的空气,氧气充足,让人迷醉。这清寂无边的午后,让人心里空荡荡、冷清清的,好像需要去哪儿寻找一簇火焰,点燃沉默却鼓荡的激情。

    ③然后,在一条巷子斜伸出来的拐角,我看到了那株正在燃烧着的绚烂的金银木。为了这惊鸿一瞥,它似乎等待了很久,蕴蓄了一整个夏天的激情。那时,它还是开满白色花朵的一株树木,在喧嚣的街头,安静地站在一排白杨的身后,投下无足轻重的影子。【甲】夏日的花朵太繁盛了,大家热烈地拥挤着,吵嚷着,在大地上争奇斗艳,又在半空中暗香浮动。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绽放中,没有人会注意一株金银木,它的花朵并不张扬,黄白间杂的颜色被密密匝匝的树叶遮掩着,会让人忘了这是一株正在开花的树。事实上,它只能被叫作灌木,它介于花草与树木之间。在街边的花园或者远郊的小树林里,金银木枝条纷乱,与高大的法桐、水杉或者松柏相比,缺乏动人心魄的力量;而跟小巧婀娜的花草相比,它们了无章法的散乱身姿,又不能唤醒人们内心的柔情。

    ④【乙】每天,无数匆匆忙忙的上班族从这株金银木身旁经过,他们连看也不会看它一眼。它漫溢的芳香,好似山间清浅的溪水,被城市巨大的轰鸣声淹没。夏天很快过去,迎来万物肃杀的秋冬,这株像樱桃树一样浑身挂满红色小灯笼的灌木,开始跳入人们的视野。秋风卷起满街的树叶,哗啦哗啦地在大道上奔跑,然而没有什么能打扰这株金银木的宁静。它绚烂夺目、晶莹剔透的红,在秋天高远的天空下静静闪烁,不张扬,也不卑怯。那一刻,它是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的存在。

    ⑤风愈发地紧了。【丙】风将硕果累累的秋天赶走,并将自己从一条紧贴地面的冰冷的青蛇,变成了席卷整个城市的呼啸的游龙。风带走了酸枣、银杏、山楂、沙果、葡萄、板栗、毛榛,带走了一切坠向大地的果实,却让金银木的枝头,以愈发浓烈的红,在小巷与大道相交的拐角,火一样地燃烧。

    ⑥许多人走到这里,停下了脚步,被这雪后满树热烈的红色吸引。风在这个时刻,没有了声息,似乎是因为这一簇炫目的红。天空是清澈透明的蓝,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干枯植物的气息,这气息来自顶着雪花的干草、沉睡的树木、沧桑的松柏、埋藏在雪下的红隼的羽毛、雨燕干燥的粪便,以及鸟雀热爱的金银木酸甜可口的果实。

    ⑦在寒冷的冬天,日日被觅食的鸟儿们环绕的金银木,并未现出稀疏苍老的面容。它像傲雪的一束火,在洁白的草坪上不息地燃烧着。每一个路过的人看到这熊熊燃烧的火把疲惫的脸都会被缀满枝头的小灯笼映红,而后漾出一抹微笑。就在这个时刻,人们忽然在心底发出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他们想称呼雪中的这一株金银木为母亲、爱人、姐姐、妹妹,甚至故乡。他们心底的许多情愫被这一簇火焰点燃了,仿佛一切奔波、劳碌,都有了崇高的意义。

    ⑧我驻足了片刻,确认已经将这一簇永不熄灭的火植入了心里,然后继续前行。

    (选自《光明日报》)

    1. (1) 文章先写作者在冬日清寂无边的午后,看到了一株金银木。然后写了金银木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样态和带给人们的感受:夏天,;秋日,挂满红色小灯笼,不张扬不卑怯,成为天地间自由诗意无为的存在;冬天,。最后写这一簇永不熄灭的火植入了作者心里。
    2. (2) 本文在写金银木的同时,也不乏对其它植物、人,甚至是风的描写。请从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 (3) 文学作品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了本文,你会把它推荐给下面的哪一位同学呢?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同学甲:性格张扬,做事浮躁。

      同学乙:性格懦弱,极度自卑。

五、作文(40分)
  • 14.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人,他们或知识广博,或多才多艺,或幽默风趣,或随性率真,或敢于挑战,或富有创意……请以“一个  ▲   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⑴补全题目,并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⑵不少于7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