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09-06 浏览次数:9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本题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其成功入选的理由是(    )
    A . 推动了东西部之间的联系与往来,影响深远 B .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影响至今 C .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符合历史发展大趋势 D . 实现了全国交通线的建构,便捷了陆上交通
  • 2. 下侧为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他学习的主题为(    )

    A . 开皇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文景之治 D . 开元盛世
  • 3. 唐朝前期,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包括(    )

    ①筒车     ②翻车     ③秧马     ④曲辕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 4. (2017七下·楚雄月考)

    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 .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 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 .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 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 5. 唐朝灭亡后,各藩镇纷纷自立称帝,建立政权,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该局面被称为(    )
    A . 辽宋对峙 B . 五胡十六国 C . 魏晋南北朝 D . 五代十国
  • 6. 与“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赵匡胤 B . 王安石 C . 赵匡义 D . 唐太宗
  • 7. 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辽、西夏与北宋时期阶段特征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B .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C . 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D .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 8.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体现了诗人(    )
    A . 立志北伐收复中原 B . 赞美杭州经济繁荣 C . 讽刺统治者偏安一隅 D . 怀念北宋都城汴京
  • 9. 下侧为某同学梳理的知识表格,在“作物”的“★”处应填写的是(    )

    作物

    原产地

    传入

    特点

    越南

    宋朝

    成熟早,抗旱力强

    A . 越南稻 B . 占城稻 C . 棉花 D .
  • 10. 马克思评价“他戎马一生,统一蒙古,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马克思评价的是(    )
    A . 唐太宗 B . 宋太祖 C . 铁木真 D . 忽必烈
  • 11. 下列图片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出土的时间应该是(    )

    A . 秦汉时期 B . 魏晋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宋元时期
  • 12. “从汗八里城(今北京市),有通往各省……的道路。每条路上,……按照市镇坐落的位置,每隔四十或五十公里之间,都设有驿站,筑有旅馆,接待过往商旅住宿,这些就叫做驿站或邮传所。”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 唐代水陆交通便捷 B .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C . 元代交通四通八达 D . 明代商业贸易发达
  • 13. 下面示意图梳理了隋朝至明朝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创立科举制

    隋朝

    创立殿试制度

    唐朝

    ____

    明朝

    A .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增加武举制度 D . 废除科举制
  • 14. (2021七下·福田期末) 明代宦官汪直权倾朝野,“从京城到全国各地,到处侦查隐秘的事情,即使是亲王府 邸,也不能幸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 . 大兴文字狱 B . 分封诸子为王 C . 施行廷杖处罚 D . 设置厂卫机构
  • 1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诗表现了戚继光的(    )
    A . 爱国主义精神 B . 开拓进取精神 C . 团结合作精神 D . 坚忍不拔精神
  • 16.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反映了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是(    )
    A . 人人平等 B . 反清复明 C . 扶清灭洋 D . 均田免赋
  • 17. 下侧图片为“伊犁将军府”,其出现体现出清政府对我国哪个地区的管理(    )

    A . 新疆 B . 西藏 C . 台湾 D . 东北
  • 18. 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
    A . 水路交通发达 B . 农业不断发展 C . 城镇商业繁荣 D . 人口增长迅速
  • 19. 康雍乾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
    A . 文字狱 B . 焚书坑儒 C . 尊崇儒术 D . 百家争鸣
  • 20. 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    )
    A . 《西游记》 B . 《水浒传》 C . 《三国演义》 D . 《红楼梦》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4小题,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0分;共40分)
  • 21. 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诸多景象繁华的大都市,某历史小组同学以“寻找古代都市”为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安盛况】

    材料一: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首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摘编自[后晋]刘陶等《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传上》

    材料二: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

    ——摘编自[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八《论今年权停举选状》

    【繁华宋都】

    材料三: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东京著名的瓦子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侏康门瓦子、州北瓦子等。其中,桑家瓦子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货药、卖卦、喝故衣(卖旧衣服)、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摘编自蒲国敏《宋代社会风貌及音乐活动》

    【大都风貌】

    材料四:元大都作为元朝当时最大的城市……商业店铺、戏馆酒楼林立,百货云集,当时有鼓楼、斜街、羊角、枢密院角四大市场,……所需要的高档商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即便是普通百姓所需要的盐、粮、油等日常用品也是琳琅满目。

    ——摘编自《元朝大都的都市生活》

    【恢弘京都】

    材料五: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二展现了唐都长安怎样的盛况?结合所学,分析唐都出现如此盛况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2. (2) 材料三中屡次出现的“瓦子”是什么样的场所?
    3. (3) 材料四反映了元大都哪方面的繁荣景象?
    4. (4) 材料五展现了北京城怎样的特征?对于北京城的修建,你有何感悟?
  • 22. 自隋唐以来,人们在历史长河中见证了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研读】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摘编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地图解史】

    材料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表格梳理】

    材料三:

    时间

    史事

    1653年

    正式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1713年

    清朝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

    设置★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畅谈感悟】

    材料四: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贯穿了西藏历史发展始终,藏族就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史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史事有何积极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判断这是哪一朝代的形势图?写出图片中“①”地区统辖机构的名称。
    3. (3) 材料三中“★”指的是哪一机构?依据表格分析清朝对西藏进行管辖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4. (4)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汉藏关系”的认识?
  • 23. 扬帆万里第一人,扬我国威于八荒。历史小组进行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为主题的探究性活动,请你一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肩负使命】

    材料一: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摘编自《明史·郑和传》

    【整装远航】

    材料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伟大壮举】

    材料三: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和平使者】

    材料四: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的入即出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 (2) 结合材料二,写出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
    3. (3) 材料二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哪些特点?(写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次数。
    4.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 24.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先进发明】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科技名著】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想中出现“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伟大工程】

    材料三: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科研精神】

    材料四: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藁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摘编自《明史·方伎传》

    【科技兴国】

    材料五:习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结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摘编自人民网《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1. (1) 材料一中“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的发明分别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写出《天工开物》有何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对这部科技著作的评价?
    3. (3) 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4. (4) 材料四表现了李时珍怎样的宝贵精神?(写出一点即可)
    5. (5)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我们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够做些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