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6 藤野先生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藤野先生 课课练

更新时间:2022-08-25 浏览次数: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xùn)      见(piē)       深痛疾(wù) B . 名(nì)       解(pāo)         油光可(qiān) C . 形(jí)       红(fēi)         无消息(yǎo) D . 责(jié)      手(bā)          抑扬顿(cuò)
  • 2. 在下面语段空缺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 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 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

    A . 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 . 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 . 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 . 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 3.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疾的。 B . 《战狼Ⅱ》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 那些寄出去的稿件犹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 D . 他年近三十,留着“西洋装”的头,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 4. 下列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 .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 .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 . (我)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5. 对下面语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 . 比喻 借代 夸张 B . 比喻 夸张 反语 C . 夸张 反语 拟人 D . 反语 比喻 对比
  • 6. 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国伟大的家、家、家。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散文诗集《》等。
  • 7.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纠正解剖图、
  • 8. 下面对《藤野先生》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赞扬了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B . 藤野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说明藤野先生对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非常感兴趣,赞赏这种行为。 C . 本文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暗线,串起全篇。 D .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促使作者放弃医学,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从事文艺运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9. 阅读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覺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

      平时的课:

      最后一课:

    2. (2) 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3. (3) 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4. (4) 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5. (5) 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

三、写作
  • 10. 本文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对人物简单勾勒几笔,就极为传神。例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作者没有过多渲染,就把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请你仔细观察你身边的一个人,也试着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下吧!(1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