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高中毕...

更新时间:2022-08-22 浏览次数:30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1·重庆模拟) 殷周之际,中国政治与文化急剧变革。殷人认为其有天下是“天命降监,下民有严”,西周成王则告诫诸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由此可知,殷周之变的内涵之一是(   )
    A . 走向贵族分封政治 B . 神权政治色彩消除 C . 敬天保民观念产生 D . 形成家国一体格局
  • 2. 汉武帝提拔一些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大司马一类头衔,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及至汉昭帝幼年即位时,内朝正式成为一个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的朝政决策机构;东汉时尚书台参与政事决策,微博橙子辅导到唐代成为外朝的执政官行宰相职权。以上现象说明(   )
    A . 内朝官员职权的不断异化 B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C . 官僚内部间矛盾非常尖锐 D . 有效协调中枢各机构关系
  • 3. 自秦朝开始,中国诸多封建王朝皆修长城以防游牧民族侵扰,长城成为“夷夏之防”的标志;康熙帝当政时则断然否决官员修缮长城的建议,并决定不再修理、派兵驻防。康熙时期的这一做法表明(   )
    A . 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 B . 北方边患危机彻底消除 C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D . 重陆轻海传统遭到了摒弃
  • 4.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 . 适应了古代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 B .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 . 保障了监察权力机构的高效运作 D .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 5. 美国法官霍姆斯对古罗马自然法的理解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完美的欲求,以至于那些无法拥有完美的人,通过灌醉自己来满足这种欲求。那些试图证明真理之绝对性的哲学家,都是在试图满足自己的这一欲求。”这反映出自然法(   )
    A . 以伦理化为主要目标 B .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C . 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D . 以道德完美为基本法则
  • 6. 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参众两院均有权通过法律,其中,众议院在财政立法方面处于优先地位,而且有权推翻内阁;而参议院则有权组成高等法院,以起诉和审判犯了罪的总统。这一制度安排表明法国(   )
    A . 吸收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B . 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 . 实际上成为了议会制共和国 D . 照搬了美国总统制做法
  • 7. (2021高三上·喀什月考) 1904 年,清政府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1911 年, 清政府召开学部中央教育会议,正式将“官音”定名为“国语”,并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这些举措(   )
    A . 顺应了强化君权的趋势 B . 根源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C . 缓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D . 有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
  • 8. (2021高三上·湖北月考) 1860 年 8 月 17 日,一位在上海的英国读者致函《北华捷报》,他指责英法军队,并引用了《资政 新篇》中的原话:“外国将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绝不再用任何侮辱的名字来称呼外国人。外国人可以到每一个地方去传扬福音”。这位英国读者据此质问:“这些人有什么使我们害怕的呢?”这则报 道用来说明当时(   )
    A . 西方列强还没有获得在华传教权 B . 太平天国与列强的关系尚未破裂 C . 清廷被迫放弃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 . 清廷决定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天国
  • 9. 侵华日军原计划沿北平和武汉之间的平汉铁路南下,在华北平原重创中国军队,把中国版图纵向切开,然后从武汉向东,把中国军队赶下海。而某场战役开始后,日军主力大举调往东南,开始在河网密布、丘陵纵横的东南地区作战。下列关于这场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 . 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 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 D . 此战之后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 10. 1948年2月25日和27日中共中央分别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关于工商业政策》的指示。要求全党预防将农村中斗争地主富农消灭封建势力的办法错误地应用于城市,要求对城市中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加以保护。该材料说明(   )
    A . 反封建纲领只适用于农村 B . 中共维护地主富农阶级利益 C . 中共探索城市治理的方式 D .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 11. 列宁指出:“巴黎公社做出了把来自下面的首创精神、独立性、放手的行动、雄伟的魄力和自愿实行的、与死套公式不相容的集中制互相结合起来的伟大榜样。我们的苏维埃走的也是这条道路。”据此可知(   )
    A . 列宁借鉴巴黎公社践行民主集中制 B . 两者都实行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C . 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性质一致 D . 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 12. (2021高三上·湖北月考) 1932 年,第一次闽浙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产生的《文化工作决议案》指出:“体育运动应在工农 群众中去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特别要做关于战争所需要的运动,如跳高、跳远、赛跑、 游泳等运动”。这一决议的付诸实践(   )
    A . 增强了群众民族战争的觉悟 B . 有效组织和动员了基层群众 C . 推动体育精神在苏区的传播 D . 壮大了推翻国民政府的实力
  • 13. (2021高一上·邻水月考)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A . 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 . 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 . 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 . 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 14. 如表是上海合作组织军事立法一览表(部分)。据此可知,该组织着力构建(   )

    时间

    军事立法

    2001年6月

    《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2003年5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关于举行“联合—2003”反恐演习的备忘录》

    2005年7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构想》

    2007年8月

    《关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协定》《反恐专业人员培训协定》

    2009年4月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2010—2011年合作计划》

    A . 安全先行的信任关系 B . 互利协作的合作关系 C . 自由贸易的伙伴关系 D . 大小国家的平等关系
  • 15. 下面部分章节目录出自于《剑桥冷战史》据此可知,该书(   )

    A . 将冷战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考察 B . 忽视了美苏在冷战中的主导作用 C . 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 . 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更加接近事实
  • 16. (2021·仁寿模拟) 一位外国驻英使节曾这样评价英国人:“他们认为除了他们就没有别人,除了英格兰之外就没有别的世界,每当他们看到一个潇洒的外国人,他们就说‘他看起来像个英国人’,或者‘真遗憾他不是个英国人’。”该使节持有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 . 英荷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B .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巨大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D . 主导国际组织国联的建立
  • 17. (2022·浙江模拟) 如图为1870年—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曲线图。其中代表德国的是(   )

    A . B . C . D .
  • 18. (2021高三上·湖南期中) 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根据下图判断(    )

    A . 图1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 . 图2标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 图3有利于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三者都体现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性
  • 19. 1885年,英德争夺清政府军舰的建造订单,德国首相俾斯麦指示伏尔铿船厂,“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订购,具有重大意义。”这表明(   )
    A . 增强军力是洋务运动的核心目标 B . 民族工业削弱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 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原则 D . 列强依靠技术输出攫取在华利益
  • 20. (2021·重庆模拟) 1920年日本对华出口较1919年下降7.2%,下降数额2915万美元,1921年日本对华出口又同比下降8696万美元。同期,其他国家对华出口增长30%以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B .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 .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高涨 D . 欧美列强的商业竞争
  • 21. (2021·重庆模拟) 18世纪初的英国,“商人的儿子们——顶多是孙子们——是议会里的好议员、政治家、枢密顾问官、法官、主教,胜任一切正当职业。”有些商人直接跻身议会上院成为贵族地产主,英国世俗贵族数量显著上升。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 政治革命极不彻底 B . 启蒙思想冲击教会地位 C .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 . 工商业资本家掌控政权
  • 22. 1979年4月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当时技术引进主要体现在两个“转变”之上:一是由新建项目为主转向技术改造为主,二是由成套设备引进为主转向采用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顾问咨询和技术服务为主。由此可见我国(   )
    A . 确立了对内改革的中心环节 B . 调整了对外开放的部分目标 C .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 遵循了“先行先试”的理念
  • 23. 20 世纪80年代,红豆企业一度濒临倒闭,但是自1992年红豆成立集团,企业发展形势大好。至今,集团有十三家子公司,拥有美国纽约、洛杉矶两个境外分公司。红豆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 . 产业结构日益趋于合理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D . 国内经济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 24.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最初传送消息靠人工带信;后由邮政送信,一封信可能半个月收到;20世纪90年代BP传呼机曾成为有钱人的标志;进入21世纪,手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这表明(   )
    A . 新中国通讯事业发展十分迅速 B . 通讯手段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C . 通讯工具变迁影响了人们生活 D . 科技进步使人们生活多样化
二、材料题(52分)
  • 25.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睦邻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这一运动号召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和贫民共同生活,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平等。这一号召得到了很多慈善人士的响应,并且迅速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英国的汤恩比馆、美国的胡尔馆这些社会服务的机构都是受到“睦邻运动”的影响而成立的。“睦邻运动”致力于“减轻社会弊病”,通过各种行动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服务,改造社区,促进社会的平等稳定。然而,这一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后期逐步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所取代。

    ——摘编自苏霞、李静、吴毓祺:《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将单位之外的社会个体重新组织起来,便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民政部于1986年提出要争取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由此提出了社区的概念,随后1991年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政策构想,并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进行社区建设实验。为了从更高层次力推社区建设,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统筹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到9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社区制的建章立制。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中共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

    ——摘编自李春根、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1.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述“睦邻运动”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取代的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并简要说明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战后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演变

    时间

    摩擦概况

    初发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

    5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恢复,日本纺织产业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日本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对美出口不断扩大。1955年日美之间在首次爆发纺织品贸易纠纷,拉开日美贸易摩擦序幕,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日美贸易摩擦主要围绕轻工业品、杂货品等其中,围绕纺织品的厚摩擦最为激烈。在美国压力下,日本对美织品出ロ实行自愿限制。

    频发时期(70年代—80年代)

    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产业构从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日美贸易战的领域亦从钢铁、家电、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以及投资、商业战例等方面。贸易战的结果,从日本自愿限制出口(钢铁、家电)到不得不接受扩大进ロ、取消国内关税(如汽车)开放国内市场(如电信)等条件。

    ——摘自《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50到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 2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振兴安史之乱后陷于极度困境的国家财政,整顿濒于崩溃的唐王朝经济,刘晏着手经济改革。漕运改强制的劳役制为雇佣劳动制。盐政改官收、官销的官营专卖制度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以民营为主的产销制度。在不产盐、且距产盐区遥远的边荒地带和一般盐商不愿去的地方,由国家运一部分盐贮于这些地区,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给老百姓,以防止少数盐商抬高盐价,获取暴利。刘晏坚持“以养民为先”“富其国而不劳于民”的思想原则,对户税和地税进行全面改革。他下令降低税率减轻税负,并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

    ——摘编自周道生《论刘晏的经济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刘晏经济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经济改革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