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沂源一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30 浏览次数:3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共15题,每题3分)
  • 1. 墨子最初乃孔门之徒,写有《亲士》《修身》《所染》诸篇。但墨子的《兼爱》、《尚贤》直刺儒家的“亲亲”与贵族政治,《非乐》《节用》《节葬》直刺儒家的礼乐文化与厚葬靡费的传统,《天志》《明鬼》反对儒家的道德政治与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 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解放 B . 士人提出自己的阶级诉求 C . 儒家和墨家彼此相互交融 D . 贵族政治已开始走向衰落
  • 2. 史载,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1/3,民众也大抵如此比例,但就其富庶程度,却达到了天下总量的60%,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到了汉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关中平原。这说明(   )
    A . 秦朝最早建立了皇帝制度 B . 秦汉大一统有一脉相承的因素 C . 秦汉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 D . 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 3. 阳陵虎符是现存唯一的秦代合符,其铭文“脊两侧刻4行24字,左右刻文同”,即左、右符均完整出现了“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的字样。到了西汉,虎符更多采用左右符各存半字的做法,以供合符。这一变化,反映了虎符(   )
    A . 重视合符勘验,确保君主集权 B . 借助政治信物,分割宰相军权 C . 提拔地方官员,强化中朝职责  D . 召集文武官员,提高行政效率
  • 4. (2022高二下·密山期中)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如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    )

    时期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西汉初年

    枚乘

    《七发》

    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倡导省俭

    西汉中期

    司马相如

    《天子游猎赋》

    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

    西汉末年

    扬雄

    《逐贫赋》

    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

    东汉末年

    张衡

    《二京赋》

    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享乐生活

    A . 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 B . 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 C . 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 . 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
  • 5. 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皝“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
    A . 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 . 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 . 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 . 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 6. 唐朝诗人韩愈在《平淮西碑》中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其功,极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说,农民“贫困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漂求生”。这反映了(   )
    A . 歌功颂德是当时文人扬名捷径 B . 土地兼并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C . 统治者优先关注全国政治稳定 D . 盛世外表下蕴藏深刻社会矛盾
  • 7. (2021·泰安二模) 唐代中央重视向地方民众核实地方官员的政绩;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也可以“诣阙”请求官员去留。这些举措(   )
    A . 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稳定 B . 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 . 导致地方官员权力的萎缩 D . 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8. 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了啦,不得不取消了原来的任命。这说明宋朝(   )
    A . 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B . 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 C . 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 D . 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
  • 9. (2019高一上·大名月考)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帝师”是(    )
    A . 中书省长官 B . 宣政院长官 C . 理藩院长官 D . 枢密院驻藏长官
  • 10. (2021高一上·遵化开学考) 酥油茶原是藏族特色饮品,到了元代,蒙古人也广泛接受它,研制出许多不同类型的酥油茶,明代汉族地区人民也颇为接受,记录百姓居家必用的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专门记载了酥油茶的制作方法。这表明当时(   )
    A . 西藏开始纳入国家政治版图 B . 北方茶文化影响力日益超过南方 C . 跨区域间长途贸易日益普遍 D . 少数民族习俗丰富汉族饮食生活
  • 11. 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
    A . 顺应普通民众要求 B . 凸显“家国一体”观念 C . 孕育近代启蒙思想 D . 动摇了儒家的统治地位
  • 12. 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

    A . 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B . 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 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D . 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 13.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下列属于“新时代内容”的是(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知善知恶是良知” C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14. 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 . 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 B . 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C . 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 D . 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
  • 15. 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 .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 . 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C .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 . 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二、大题(共4题,5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就开始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夏文化进行探讨。几十年来,经过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广泛的研讨,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即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探讨出现了新动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归旧说,即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是商文化。二是赞成西方学者长期以来的看法,认为不能随便指称某考古学文化为夏文化,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原因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像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

    ——摘编自刘绪《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1. (1) 据材料,概括目前夏文化探讨的主要路径及学界共识。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重证据法”在夏文化探讨中的价值及其困境。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宋代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词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 18. (2020高二上·单县开学考) 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 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 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 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 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 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 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朗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2) 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镇兴起的原因。
    3.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

    时间

    史实

    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

    唐朝

    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宋朝

    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元朝

    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1840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