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

更新时间:2022-07-25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的设计内涵丰富:一颗五角星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齿轮和麦穗表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四面红旗和缎带表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大联合。该设计鲜明体现了(    )
    A . 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 . 政协制度的初步确立 C . 各民主阶级的大团结 D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2. 《中国入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表明《共同纲领》(    )
    A . 消灭了封建主义残留 B . 宣告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C . 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 D . 发挥国家正式宪法作用
  • 3. “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是整个社会大变革中富有象征性的一个缩影。”与材料相关的是(    )
    A . 民族的独立 B . 人民的解放 C . 普选的推进 D . 祖国的富强
  • 4. 建国初,西藏昌都百户头人之一的甲本次成找到人民解放军,控诉藏军的横征暴敛以及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并带领村民把仅有的糌(za)粑和园根(食用植物)摆在路上供人民解放军食用。这反映西藏和平解放(    )
    A . 受境外反动势力干预 B . 物资补给是重要保障 C . 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 D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5.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将美军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他们衣着单薄武器简陋,却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很多人在阵地上凝固成庄严的雕像。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
    A .   严于律己的保密精神 B . 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C . 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D . 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财产只限于地主的五大财产,即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和多余的房屋,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这说明土地改革(    )
    A .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B . 奠定工业建设基础 C . 实现土地公有目标 D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7. 1954年9月,一千多名意气风发的“新中国的主人”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并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商量着国家大事。”此情境反映了(    )
    A .   全国人民普选隆重进行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 . 人民民主原则贯彻落实 D .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
  • 8. 中共中央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由此可知这一举措(    )
    A . 适应国情发展的需要 B . 摧毁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 . 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D .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9. 这场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没有造成生产破坏和社会动荡,价值20多亿元的生产资料几乎没有损失。整个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劳动光荣、剥削可耻、社会主义是康庄大道等观念深入人心。这场“社会变革”是(    )
    A . 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 B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 西藏封建农奴制度逐步废除 D . 我国集中力量向先进工业国迈进
  • 10. 《人民日报》社论见证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表1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    )

    标题

    内容

    《卫星社坐上了卫星》

    河南省运平县卫星农业社有五亩小麦亩产两千一百零五斤。

    《今年夏天大丰收说明了什么》

    我国粮食要增产多少,是能够由我国人民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了。

    《全力保证钢饮生产》

    要保证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必须具有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的全局观点。

    A .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B .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 农村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D . 工农业战线的“大跃进”热潮
  • 11. 1960年,大庆石油大会战采用“温和注水开发”的国际主流开采方式,结果开采三年、水淹一半,采出程度只有5%。经过分析研究后,我国自主研发了“糖葫芦”封隔器,实现了“想注哪一层就注哪一层”,解决了世界油田开发上的重大技术难题。大庆油田的开发(    )
    A .   遵循科学实践的求实精神 B . 表明我国油田具有特殊性 C . 体现艰苦奋斗的建设热情 D . 拓展能源勘探的崭新领域
  • 12. 读图1,对196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前进 B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C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D .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13. 1963一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交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10月,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墨西哥体育代表团。该时期我国体育交流活动(    )
    A .   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B . 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交往 C . 为“求同存异”方针奠定基础 D . 反映了中国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
  • 14. 读图,对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 . 表明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 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C . 得益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D . 成功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
  • 15. 为防治疟疾,1967年我国开始进行现代医药研究的第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机构合作、投入人力资金强度大的“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参与者的屠呦呦感慨道:“在全球疟疾防治的战场上,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团队作战才能逐步战胜疟疾。”材料主要强调我国(    )
    A . 传统中医药走向世界 B . 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的贡献 C . 举国体制的科研优势 D . 科研团队享有较高国际声望
  • 16. 为发展中日关系,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主张与对新中国友好的日本人士合作,打开了中日民间接触的途径。后来,周恩来在回顾中日恢复邦交的历程时说:“两国人民把事情都做了,两国首相就剩下签字和喝香槟了。”材料旨在说明(    )
    A . 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B . 民间交流主导国家外交事业 C . 中日建交的漫长历程 D . 国际环境利于中日关系发展
  • 17. 1977年底,《人民文学》等编辑部邀请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揭批“文艺黑线专政”论。1978年6月,曾被强行撒销的全国文联和作家、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等协会宣布恢复工作,文联的机关报《文艺报》立即复刊。这些事件( )
    A .   反映拨乱反正的时代特色 B . 营造恢复高考的舆论氛围 C . 折射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 D . 确立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
  • 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规定:“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降低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1979至1980年降低10%到15%”。该规定意在(    )
    A . 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基础 B . 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C . 推进农业工业化建设进程 D .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19.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表明(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 B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普遍共识 C . 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 D . 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取得新认识
  • 20. 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C . 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 D . 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 21. 下表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一书的目录节选。由此可知(    )

    第一节

    安徽四川引领农村经济改革兴起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权”试点

    第三节

    兴办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突破口

    第四节

    贯彻新“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

    A . 改革开放在“大胆试验”中起步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C . 兴办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D . 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 22. 自1981年始,中共中央下发多个文件要求开展对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并着手培养了众多专职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人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抢救、整理的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达百万种。此举有利于(    )
    A .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B . 推动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 C . 创造民族文化传承的良好条件 D . 保障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 23. 下表反映了我国1978一1992年对外贸易(局部)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进出口总额(亿元)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1978年

    355.04

    5.09

    1982年

    771.37

    6.65

    1986年

    2580.37

    14.44

    1992年

    9119.62

    16.34

    A . 企业活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B .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C . 党的十四大明确改革目标 D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4. 1992年,邓小平在一系列重要谈话中提到:“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这旨在强调(    )
    A .   警惕资本主义复辟危险 B . 真理标准问题急需讨论 C . 改革推进需要解放思想 D . 党的基本路线动摇不得
  • 25. 语言发展也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堡包(hamburger)”“派对(party)”“沙拉(salad)”“迪斯科(disco)”等受英语影响的新词迅速流行起来。

    这反映了我国(    )

    A .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B .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C .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D . 对外开放加强中外联系
  • 26. 下图反映的信息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 . 创新 B . 协调 C . 绿色 D . 开放
  • 27. 2013-2017年,海峡两岸累计贸易额达到8512.3亿美元,人员往来达到4096.7万人次。大陆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越来越多台湾同胞长期居住在大陆,进一步融入大陆社会。这反映了海峡两岸(    )
    A .   经济交流频繁 B . “三通”开始启动 C . 文化交流频繁 D . 深化融合发展
  • 28. 从1966年10月我国首次成功进行导弹与核弹头结合发射试验,到2016年12月火箭军齐射10枚东风导弹开展实战化训练,我国战略威慑与核反击能力大幅提升。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    )
    A . “科技强军”战略深入实施 B . 军队组织架构持续性调整 C . 建成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 D . 构建起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 29.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时,中国派出医疗团队赴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国家协助开展疫情防控,举办100多场疫情防控经验交流会,向国际社会提供数以亿计的抗疫物资援助。材料主要阐明(    )
    A . 疫情影响世界发展 B . 国际社会摒弃偏见 C . 中国展现大国担当 D . 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 30.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积极策划组织开展粤港澳青少年红色寻根之旅,让更多港澳青少年来粤研学交流,了解党的百年历史,领略岭南传统文化,感受国家发展成就。此类活动有助于(    )
    A . 促进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 B . 增强港澳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 C . 推动粤港澳地区科技发展 D . 加速粤港澳三地的经济融合进程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2分,共25分。
  • 31.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见证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奋进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汽车工业大事记(部分)

    发展阶段

    事件

    起步

    (1949—1978年)

    1953年,中国第一家汽半制造企业(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诞生。1958年,中国生产出的红旗牌轿车咸为国家领导人的用车。此后,上海汽车制造厂先后制造出走平民化路线的凤凰牌和上海牌桥车,丰富了民用汽年产品领域。

    引进合资

    (1978—2001年)

    1983年,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成立。此后,众多合资公司纷纷成立,中国开始接触到国际汽车企业,在学习先进汽车技术的同时,还借鉴其管理制度、法律体系和组织程序。

    市场化发展

    (2001—2009年)

    丰田、奔驰等世界汽车巨头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吉利、长城等部分民营企业也进入汽车市场,与合资企业相互竞争,逐渐成长。人民群众以更低廉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极大地刺激和提升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摘编自马符讯《中国汽车工业70年的成就、经验与未来展望》

    材料三:多年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推动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首次突破350万辆,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除了在市场规模领跑全球,在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链带动上也是可圈可点。刚刚结束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北汽福田的515辆氢燃料电池大客车投入使用,产值接近三四十个亿。截至目前,国家先后推出60余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各地政府结合实际出台500多项配套政策。我国已经建立起全球范围最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体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能源汽车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相关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我国汽车工业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简要说明其特征形成的历史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能源汽车成为推动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的理由。
  • 32.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疫病流行带来的严重挑战。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党和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国军民响应号召,把卫生防疫提高到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卫生防疫机制:成立疾疫防控决策领导机构、建立卫生防疫队、确立疫情报告制度等。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其他地方病等发生与蔓延的情况逐步降低甚而绝迹,全国城乡人口逐步上升,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身体及精神素质。

    ——摘编自光明日报《新中国国家卫生防疫机制的建立》(2020年03月11日16版)

    材料二:将卫生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剑举。卫生是个人的事,关乎健康:卫生也是国家的事,关乎国运。把卫生工作与发动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户户动员、人人参与,就能化被动救治为主动预防,用制度优势弥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条件总体比较落后的劣势,开创了中国特色防疫模式和公共卫生发展道路。

    ——吴继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

    材料三:改革开放之后,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82年,“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此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2017年5月12日,党中央提出了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42字方针,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

    ——摘编自王玥《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卫生运动的演进轨迹》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卫生防疫工作卓有成效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防病工作的时代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爱因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创举”的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爱国卫生运动内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小论文题
  • 33. 材料:东莞过去是广东水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57年冬,为了改变“一灾毁所有”的局面,东莞县政府合理规划,人民凝聚智慧、团结一心,开始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开凿东莞运河,就此一场规模空前的运河运动在莞邑大地上铺开。

    1958年5月1日,16000人耗费140个工期建成的东莞运河正式通水,全长19.5公里,底宽20米。在那个缺资金、缺技术、缺物资的年代,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东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着一股韧劲创造了这一奇迹。自此,东莞人民逐渐摆脱荒年,“十年九不收”的寒溪埔田也变成沃野,连年半收。

    运河水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最强“水动力”,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粹,更凝聚成了“争上工地、艰苦奋斗”的运河精神,影响深远。

    ---摘编自《红色档案·东莞记忆》(二)人民运河

    1. (1) 根据材料,提炼东莞运河建设的一项有利因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东莞地方史),请以“传承运河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