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2-07-25 浏览次数:10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 1. 1949年9月至1954年9月,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
    A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 2. 1950年初,中央从军队抽调约300名干部参加培训,这批干部中有不少女性,她们随丈夫一起接受外语、国际关系知识、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此举意在(    )
    A .   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B . 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 C . 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 D . 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 3. 下表是《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最的比较》,表中数据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 . 工业基础薄弱 B . 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C . 工业门类不全 D . 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 4. 1952年4月,中央政府组织了由30多人组成的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成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合作社社长,代表团在苏联参观了83个集体农庄和2个国营农场。此举是为了(    )
    A .   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 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学习苏联先进工业技术 D . 与苏联缔结友好关系
  • 5. “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帝国主义再也不敢做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这“一战”指的是(    )
    A . 抗日战争 B . 解放战争 C . 抗美援朝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6. 下表是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的生活状况变化表。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当时(    )

    时间

    土地持有

    生产工具

    土地收成

    一年的食物

    解放前

    很少

    无耕牛、农具

    每年只收七担谷

    吃野菜、麦皮、杂粮达八个月之久

    1953年

    田地十五亩四分

    农具齐全

    全年有米吃

    全年有米吃,能吃四十八斤油,二十八斤盐

    A . 国民大革命开始 B .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C . 土地改革的进行 D . 实行包产到户的新政策
  • 7.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民登记。此举是为了(    )
    A .   筹备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 迎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 . 给三大改造的开展创造条件
  • 8. 1953年,为了便于讨论《宪法(草案)》初稿,毛泽东列出一份参考文献目录(如表所示)。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文献来源

    文献名称

    中国

    1913年《天坛先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

    外国

    1936年苏联《宪法》;1918年苏俄《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

    A .   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 . 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充分参与 C . 主要借鉴欧美国家法制思想 D . 着眼于借鉴不同类型的宪法
  • 9. 1955年,新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亚非发展中国家。这种转变的主要背景是中国(    )
    A .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 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 . 通过万隆会议改善与亚非国家关系 D .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10.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该结论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 . 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成立
  • 11.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毛泽东旨在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
    A .   要适合本国情况 B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 要实行对外开放 D . 主要学习苏联经验
  •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指出: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材料中的“这个期间”指的是(    )
    A . 1949年至1956年 B . 1956年至1966年 C . 1966年至1976年 D . 1976年至1992年
  • 13. 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衣着。据图中信息可知当时(    )

    A .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B . 购买衣服要凭布票 C .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 . 服饰样式比较单调
  • 14.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在(    )
    A . 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 15. 《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5日社论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材料中的“中心工作”指的是(    )
    A . 社会主义改造 B . 以阶级斗争为纲 C . 现代化建设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6. 下表中的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B . 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C . 杂交水稻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D . 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先进
  • 17. 为了探究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某同学在某报刊上找到一篇文章,并整理成笔记。该文章的题目最有可能是(    )

    人物

    看法

    家庭主妇

    “美国水果便宜了”

    车迷

    “汽车价格会降下来,能换车了”

    企业家

    “产品可以出口全世界了”

    影迷

    “看大片机会多了”

    A . 《走向市场的国企改革》 B . 《中美关系正常化》 C . 《中国百姓眼中的WTO》 D . 《海峡两岸的交往》
  • 18. 1982年10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正式开始。经过24个月,22轮谈判,1984年9月,中英双方在中方政策基础上达成协议,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这反映了(    )
    A .   中英谈判过程艰难 B .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C . 中国洗刷百年耻辱 D . “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 19. 1985年,广州市团委组织了新中国第一次选美大赛,选美标准中,外形的分数比例占15%,需要笔试文化知识,涵盖时事政治、文史哲、数学、化学等多种学科。比赛遭到非议,有人认为这是低级趣味,但最终圆满完成,获得广泛好评。这反映了当时(    )
    A .   改革开放阻力重重 B . 文化趋向开放多元 C .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D . 人们垂视休闲生活
  • 20. 1992年,全国掀起科技人员创办科技机构、竞相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潮,还创建了多个股份合作制企业,向社会筹集资金,多家科技企业获得对外进出口经营权。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B .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D .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 21. 有人写了一首诗,内容是:“驱霾拨雾洒阳光,赤县山河春气飏。工作重心根本变,农村大力建粮仓。”最适合作为本诗题目的是(    )
    A . 《颂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 . 《咏邓小平南方谈话》 C . 《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 《吟十一届三中全会》
  • 22. 中国药学家从东晋《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施一握,以水二升溃,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中得到启发,经过数百次试验,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这位药学家是(    )
    A . 居呦呦 B . 李四光 C . 张仲景 D . 葛洪
  • 23. 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央派出大量干部到民族地区加强当地的建设。其中的杰出代表是(    )
    A . 孔繁森 B . 邓稼先 C . 王进喜 D . 雷锋
  • 24.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体现了中国(    )
    A . 建设和谐世界的愿景 B .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C . 开启对外开放新征程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5. 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新中国成立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C .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 D .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4分,共4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凡遇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要节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有关部门都会发布口号。

    时间(年)

    新中国各个时期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提出来的体育口号

    1949—1956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亲笔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外还有“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等口号?

    1957—1966

    60年代初喊出了“敢笑珠峰不商,定叫红譲上版”的口号。

    1967—1979

    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非前夕,周恩来总理接见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奏第二”的口号,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一扇窗。

    1980—1990

    各种赛事中流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

    1991—2000

    国家提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增强群众体魄”。90年代后期,“健康消费”的口号逐渐引领时尚,“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

    2001年至今

    中国将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确定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摘编自高慧妮等《新中国体育口号演变及其功能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就体育运动对于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迄今所走过的100年,是不断应对困难与风险的100年,在这一过程中,它遇到的艰难险阻是世界上任何政党都不可比拟的。但令人敬佩的是,中国共产党有效应对了这些复杂局面。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重大困难和风险的历史经验有多方面,择其关者,总结分析如下:

    一 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判断形势,适时调整政策,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二 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三 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保证党的政策得到强有力的贯彻执行。

    四 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所提供的强大动力,凝心聚智,化危为机。

    ——摘编自柳建辉《百年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困难和风险的历史经验》(2021年)

    1. (1) 阅读材料,列举共和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哪些重大困难,并简述共产党如何有效应对。
    2. (2) 在材料中的四个经验中,任选一个经验,提炼观点,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政部综合计划司编《中国财政统计1950-1985》

    材料二: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美化。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成效显著,乡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许多曾经的偏僻穷困乡村,如今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农村彻底扫除青壮年文盲,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巩固、质量持续提高。从农家书屋、文化礼堂到健身广场,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2021年9月28日发表)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A、B、C三个阶段中任选一段,简述该时间段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